余章維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qū)回龍鄉(xiāng)鄉(xiāng)村振興發(fā)展中心 354208)
隨著養(yǎng)豬業(yè)的不斷發(fā)展,養(yǎng)殖利潤不斷提高,人們對豬場的管理水平和技術要求隨之提高,尤其是產房,產房作為養(yǎng)豬環(huán)節(jié)的重中之重,其管理水平將直接影響?zhàn)B殖效益。因此,需要加強對產房的精細化管理,以降低母豬產后炎癥的發(fā)生幾率,保持良好體況,縮短斷奶后發(fā)情時間,提高生產效率,同時能提高斷奶仔豬初生重與成活率,現(xiàn)就如何對產房精細化管理進行詳細介紹,為養(yǎng)殖戶提供參考。
為保證待產母豬有一個健康的生產環(huán)境,產房實行全進全出制度,嚴格做好清洗消毒工作。在每批母豬和斷奶仔豬清欄后,要對產房進行全面的清洗和消毒。用高壓水槍沖洗產床、料槽、地面、糞溝,然后使用2%的燒堿水噴濕消毒,0.5h 后再用高壓水槍進行徹底沖洗,對發(fā)生過嚴重皮膚病的產房應使用殺蟲劑對欄舍進行殺蟲。待豬舍干燥后使用福爾馬林進行密閉熏蒸消毒。消毒結束后至少要空欄7d 以上,進豬前將門窗打開進行通風。
進豬前要檢查仔豬和母豬飲水器是否有水,料槽是否破損,產床是否牢固,開關是否能通電,夏天還需要確保風機能正常運轉。提前擺好保溫燈、飼料車、水桶、毛巾、剪齒鉗等器具消毒,并準備好相關藥品,如3%碘酒、0.1%高錳酸鉀、催產素等。
在母豬臨產前一周,將其從妊娠舍轉入產房,并對母豬進行消毒,必要時進行驅蟲。注意轉欄驅趕母豬時動作要輕柔,避免母豬產生應激。上產床時按預產期進行排列,如有一、二胎母豬、應激母豬,最好安排在通風良好的產床。轉欄后認真核對母豬檔案卡與耳號是否一致,核對無誤后將母豬檔案卡懸掛在相應母豬產床前,便于檔案信息填寫與管理。根據(jù)妊娠母豬的膘情與產前狀況適當減少喂料,分娩當天停止喂料,切忌一刀切盲目減料,導致母豬產仔乏力,增加難產風險。
通過巡欄觀察母豬的行為表現(xiàn)及癥狀來判斷母豬是否臨產。母豬在臨產前會表現(xiàn)出食欲減退、臥立不安、頻頻排尿等行為,外觀表現(xiàn)為陰門紅腫、乳房有光澤。在產前12~24h 出現(xiàn)初乳,當母豬最后一對乳頭能擠出乳汁、有羊水破出,預示母豬即將分娩。
產前要有專人巡查看管,接產人員不得隨意離開,確保產仔母豬和剛出生仔豬能及時得到有效護理。巡查發(fā)現(xiàn)母豬出現(xiàn)臨產征兆即將分娩時,提前用0.1%高錳酸鉀將母豬的乳房、外陰、腿臀等部位進行消毒,同時對產欄和飲水器進行消毒[1]。在仔豬出生后立即用毛巾將仔豬口鼻的黏液和軀體擦干凈,隨后斷臍,臍帶保留3~4cm,然后用3%碘酒進行消毒處理,最后將仔豬放進保溫箱中,保溫箱溫度控制在32℃左右。如遇假死仔豬,可通過倒提仔豬拍打其后背等方式進行搶救。當母豬產仔3~4 頭時,開始為母豬進行耳靜脈輸液,緩解母豬分娩疲勞,防止代謝紊亂,同時起到消炎作用。
通常情況下,母豬產程持續(xù)3~4h,產仔間隔一般在30min以內[2]。如母豬有羊水排出,強力努責,產仔間隔超過30min時視為難產,應進行人工助產處理。助產人員應將手指甲磨平或使用助產手套,避免助產時損傷母豬產道。助產時用0.1%高錳酸鉀將自己的手、手臂與母豬外陰進行清洗消毒,手指合攏呈錐狀,順著母豬子宮收縮節(jié)律探入母豬陰道內,用手指將仔豬的腳或頭夾住,順著母豬努責緩緩將仔豬拉出。對難產母豬做好標記,進行靜脈輸液、沖洗子宮等方式處理,防止母豬產后發(fā)生陰道炎、子宮炎,降低生產性能。
母豬的產后護理不到位,直接影響母豬的生產性能和仔豬生長發(fā)育。因此,在母豬產后3~5d 內,每天用消毒水對母豬外陰及周圍、乳房等部位進行清洗,降低因病原微生物感染致病的風險,同時肌注抗生素進行消炎。產房管理人員要每天巡欄,如發(fā)現(xiàn)母豬精神狀態(tài)差、采食異常、外陰有炎癥流出,需繼續(xù)進行清潔和消炎。
母豬產后消化機能并未完全恢復,不宜立即喂料,需緩慢增加飼喂量,通常情況下到產后7d 開始自由采食。每天投料后要查看母豬采食狀況,喂料時將母豬趕起吃料,對不采食的母豬做好登記并及時處理,喂料后要及時清理料槽。
母豬分娩后,母豬與仔豬的日?;顒佣荚诋a房內進行,這個時期對產房環(huán)境要求較高。要保持舍內干燥整潔,每天清理產房內的衛(wèi)生,及時清除欄內糞便。產房相對濕度控制在65%~70%之間,同時做到舍內通風,小環(huán)境兼顧保溫。
初乳中富含免疫球蛋白,能為仔豬提供大量的母源抗體,增強仔豬免疫力,因此,要讓新生仔豬在出生6h 內吃到初乳,吃足初乳,注意在喂養(yǎng)初乳前要先對母豬乳房乳頭進行消毒[3]。吃完初乳后24h 可進行仔豬寄養(yǎng),同時對仔豬進行乳頭固定,要把中間和前面的乳頭留給較為弱小的仔豬。仔豬在5~7 日齡開始誘料補飼,合理補飼可以為仔豬補充更多的營養(yǎng),促進其消化系統(tǒng)的發(fā)育。補飼要遵循少喂勤添的原則,保證飼料新鮮度,并及時清理仔豬料槽中的剩料,避免仔豬食入變質的飼料。要及時為仔豬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可以通過多次按壓仔豬飲水器誘導仔豬飲水。經常清潔仔豬飲水器,觀察料槽是否有積水,避免仔豬因飲入不潔凈的水,導致疾病發(fā)生。規(guī)模場仔豬通常在21~23 日齡斷奶,為減少應激,先將母豬轉欄,仔豬在原欄內飼養(yǎng)5~7d,適應環(huán)境后再進行轉欄分群。
同窩仔豬全部出生后要對仔豬進行剪齒、斷尾,這樣便于仔豬的飼養(yǎng)管理。操作前要先將器械消毒處理,同時備好相關藥品。剪齒時不能傷到牙根,切口要平整,剪后用3%碘酒進行消毒。在離根部3~4cm 處進行斷尾,切口處用3%碘酒進行消毒,如有流血可用高錳酸鉀止血。仔豬群內的小公豬在出生后3~7d 進行去勢,刀口要小,術后要消毒,這樣有利于傷口的愈合,而較為弱小的仔豬可適當延后。
仔豬出生后生長發(fā)育快,體內儲備的鐵和從母乳中獲得的微量鐵已無法滿足仔豬生長需要,因此,需要對仔豬補鐵。1~3 日齡為仔豬頸部肌注1ml 鐵劑,10~15 日齡注射2ml 鐵劑。要有計劃地安排好仔豬的免疫接種工作,尤其是對仔豬危害較大的腹瀉病,如果沒有及時預防和有效治療,會引起較高的死亡率。
產房管理是較為基礎和系統(tǒng)的工作,是母豬保持良好生產性能,仔豬存活率高的根本保證。在實際生產管理過程中,養(yǎng)殖者要時刻保持強烈的責任心,認真執(zhí)行產房的操作規(guī)程,嚴格落實消毒防疫制度,確保養(yǎng)殖效益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