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保侖 賈文臣 李晗 王新穎
(吉林省白城市農業(yè)科學院,吉林 白城 137000)
芡實屬于“八水仙”之一,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也逐漸形成了具有較強獨特性的栽培模式。過去,芡實種植多采用深水栽培技術,栽培過程中不僅要筑岸造塘,而且所需的勞動強度較大,無法有效實現集約化大規(guī)模栽培,因此應當對其栽培技術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進。采取淺水栽培模式不僅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還能夠讓芡實和油菜、小麥等旱生植物進行輪作換茬,防止出現芡實輪作障礙。目前,淺水栽培模式已經在我國很多地區(qū)推廣應用。芡實栽培過程中可選擇直接播種或育苗移栽,采取提前育苗的方式,不僅有助于統一集中管理,進行苗期病蟲害防治,同時可以合理延長植株生長期,促進芡實產量與質量的提升。
芡實屬于睡蓮科芡屬大型水生草本植物,芡實的根包括初生根、不定根以及次生根。初生根不發(fā)達,次生根結構相對單一,其根系主要由不定根構成,為白色須根,最長能夠生長至100 cm以上,橫徑為0.4~0.8 cm,簇生在葉柄基部位置。芡實的莖屬于短縮莖,定形后葉面直徑可超過1 m,葉面表面存在皺褶,顏色一般為濃綠色。芡實花單生,開花后為紫色或者白色,雄蕊多輪排列,花粉從外到內慢慢退化,屬于多室子房,各個子房內都存在多枚胚珠,白花授粉。芡實果實是花托包被的假果,花萼宿存在果實頂部位置,為尖嘴狀,果實形狀與雞頭相似,因此部分地區(qū)也稱其為雞頭果。果形較大,通常質量在0.5 kg,內有多室,種子100~200粒。芡實種子為圓形,直徑為1.0~1.5 cm,百粒種子質量150 g,種子外存在較厚的假種皮。
培育壯苗是芡實高產栽培過程中非常關鍵的基礎性工作,因此必須要科學選擇良種。首先,選擇提純復壯后的品種;其次,選擇結果多、果粒大且飽滿的果實;最后,從3~5次采收果實中選取良種,盡可能選擇大小均勻、成熟度較高的種子。
當年氣溫逐漸回暖后,可以把年前貯藏的種子清洗干凈,從中選擇顆粒較大且飽滿一致的籽粒作為種子。使用清水浸種,隨后通過日曬的方式增加水溫,換水催芽7 d左右,觀察到大部分種子露白后即可播種。
育苗田一般設置在能維持淺水的背風向陽的平坦洼地中,可以使用小拱棚實施育苗。畦面寬度控制在1.2 m左右,以便于栽培管理。若育苗田屬于低洼田,需耕整后在表面鋪8~10 cm河塘泥作為基肥。根據催芽狀況,通常選擇4月中上旬進行播種,秧田按照3 cm×3 cm點播1粒,播種時應靠近水面輕輕放下,避免其陷入泥內過深而阻礙正常出苗。
正式播種后35~40 d,觀察幼苗出現兩三片小葉時即可進行移苗,移苗田應設置在避風向陽且灌排水便利的區(qū)域,四周做高田埂,清除雜草,每667 m2選擇腐熟農家肥1 500~2 000 kg,灌水深度5~10 cm,未來按照實際長勢情況合理控制水位。移苗過程中要確保帶種子起苗。距離秧田較遠時,需要將葉面的泥土清理干凈,整理好幼苗根系,統一裝好并加蓋遮陰后進行移植。
通常情況下,可選擇6月中上旬實施定植,若屬于小麥茬口,則可適當延長至6月下旬或7月上旬,盡可能提早進行定植[1]。芡實苗生長出4張圓葉且大葉直徑超過10 cm時,莖稈軟硬適中,不會輕易折斷,此時定植存活率較高。按照3~4 m的行距實施栽插,紫花芡每667 m2栽插130穴左右,刺芡每667 m2栽插150~180穴。要合理控制實際栽插深度,防止埋沒心葉。
芡實定植前要做好整田工作,如果是輪作種植,則可以將前茬小麥或油菜根部埋入土壤作為有機肥。清理田間雜草時,田埂位置的雜草無須完全清除,可起到分隔帶的作用。起苗過程中應防止對芡實根部造成損傷,與泥土同時拔出,提前挖好小坑,把芡實幼苗栽入其中,隨后再將其進行固定。一般,定植后10 d需要進行復查。如果發(fā)現死苗,則需要第一時間補栽。
定植完成后,應結合芡實的實際生長狀態(tài)判斷是否需要進行追肥。若觀察到芡實葉片大且肥厚,顏色濃綠且有光澤,葉面突出為水泡狀,則代表田間土壤肥力充分;若芡實葉片較薄,顏色略有發(fā)黃,新生葉與老葉的直徑相差不大,葉面皺褶并未展開,則代表肥力不足,需要及時追肥。追肥時應當合理選擇時機,抓住4個時間點:①定植完成后15 d,已經緩苗時實施追肥;②首次追肥后15 d,當芡實莖葉處于較快生長狀態(tài)時實施追肥;③8月上旬實施追肥;④9月中旬進入采收期時實施追肥。另外,需要科學控制追肥方法,如果直接選擇化肥,可能出現燒苗等問題,肥料利用效率也難以提高,應當把肥料和泥土充分混合并制作為肥球后進行施用,一般每667 m2可將100 kg細土,混合20 kg腐熟肥、10 kg尿素肥、20 kg復合肥,每株施用2~3 kg,肥球應施于沒有展開的新葉位置。芡實進入生長盛期時,可以每隔15 d對葉面噴灑0.2%磷酸二氫鉀溶液,能夠有效促進產量提升。
大面積種植芡實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風災害的威脅,因此,需要在田塊附近種植類似于蘆葦的作物,降低風對其生長的影響。風害出現后應第一時間將翻轉的葉片恢復,防止葉片之間相互疊加或擠壓。芡苗存活后對田間苗情實施全面檢查,并做好補苗工作。
芡實栽培過程中禁止斷水,應按照植株高度合理控制水位,定植后一般維持水位在7~10 cm;返青時可慢慢提高水位至35~45 cm;8月下旬,外界氣溫開始降低,此時水位應控制在25~30 cm。芡實生長過程中必須要密切關注水位變化情況,避免水位猛漲或暴跌。
隨著植株生長,移栽苗需要開始培土壅根,確保芡實苗長新根時的養(yǎng)分充足,定植10 d后可逐步回填定植時挖開的泥土。壅根過程中順便清理雜草,芡實生長過程中通常需要清除兩三次雜草。選擇淺水栽培模式時,由于水位不深,在芡實封行之前很容易滋生各種雜草,因此,需要結合雜草的具體生長狀況進行清除,尤其是稗草,避免對芡實正常生長造成影響。通常,定植后15 d左右進行1次除草,可選擇把雜草直接踩入泥土作為綠肥。除草過程中應當避免對芡實葉片和根系造成損傷,也要慎用除草劑,避免岸上施用的除草劑進入田間。人工拔草時防止泥土落在葉片上。
施肥管理重點在于基肥,一般每667 m2施加1 000~1 500 kg腐熟農家肥以及30~50 kg過磷酸鈣。追肥作業(yè)應根據具體生長狀況確定,葉片大且厚,顏色深綠,葉面有水泡狀突起時則代表肥料充足,需要合理調整用肥量;若觀察到葉片發(fā)黃,新葉出現皺紋且無法完全展開時需要盡快追肥[2]。把肥料與泥土進行混合制作為肥料球,每100 kg細土添加腐熟農家肥20 kg、尿素肥10 kg、復合肥20 kg進行拌合。
在施肥過程中應當遵循芡實栽培生長規(guī)律開展好管控工作,選擇以常規(guī)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相結合、基肥和追肥相結合、速效肥和遲效肥相結合的方式;對于肥料搭配,堅持氮磷鉀肥和微量元素肥科學搭配。在實際施肥管理中普遍選擇面施與點施2種不同方法。面施即芡實定植之前配合整地作業(yè),選擇腐熟有機肥,每667 m2平均施撒150 kg在田間,隨后耕翻耙平;點施即在開穴過程中,在芡實穴內施加氮磷鉀復合肥0.1 kg。按照芡實生長階段進行合理施肥,定植后15 d每株可以施用氮磷鉀復合肥0.1 kg,之后20 d左右再次施加氮磷鉀復合肥0.15 kg,封行之前每株施加氮磷鉀復合肥0.3 kg和硫酸鉀0.1 kg,同時開花結果期可以選擇0.2%磷酸二氫鉀與0.1%硼酸葉面肥進行噴施,能夠顯著促進產量提高。
4.1.1 葉斑病。該病病原為真菌,一般集中發(fā)生在7—9月。通常從葉緣開始感染,初期可以觀察到葉面存在水漬狀濕腐,隨后慢慢轉變成黑褐色,可能出現輪紋,最終導致葉片腐爛穿孔甚至脫落。針對葉斑病的防治,一方面重病的實施水旱輪作,同時開展好田間清潔工作;另一方面選擇藥劑防治,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與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按照2∶1的比例稀釋拌合為500倍液進行噴施[3-4]。
4.1.2 葉瘤病。一般集中發(fā)生在7—8月。染病初期可觀察到葉片表面存在淡綠色斑點,隨后慢慢隆起呈瘤狀,一般直徑4~40 cm、高2~8 cm。瘤狀物逐漸增大后可導致整片葉面下沉,同時花果難以出水。對于該病的防治,一方面落實好田間清潔工作,第一時間清理病殘體,合理控制磷鉀肥用量;另一方面可選擇藥劑防治,對芡實葉面噴施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4.1.3 炭疽病。該病一般會對芡實葉緣與葉尖造成危害,甚至導致葉片枯萎死亡。染病初期能夠觀察到葉片上存在圓形或橢圓紅褐色斑點,隨后慢慢轉變?yōu)樯詈稚“撸虚g部分則開始變?yōu)榛野咨?,同時會形成淡淡的輪紋。對于該病的防治,一方面要做好物理防治,強化水肥管理,確保基肥充分,合理追肥,嚴格按照芡實的生長周期保證田間水位適中,以水調溫調肥,增強芡實抗逆性增強;另一方面可選擇藥劑防治措施,一般常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灑防治[5]。
4.2.1 蓮藕潛葉搖蚊。①將有蟲道的浮葉及時摘除并進行集中燒毀或深埋處理;②選擇80%敵敵畏乳油800倍液進行噴施。
4.2.2 蓮縊管蚜。①確保芡實成片移栽,第一時間清理田內的綠萍及浮萍等植物,有效降低蟲口數量;②選擇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進行噴施。
4.2.3 斜紋夜蛾。①可采取人工捕捉的方式,根據以往經驗確定其產卵期,根據初孵幼蟲集中取食的生物特性,配合科學的田間管理,清除卵塊和初孵幼蟲危害后的葉片,包裹后邁入泥土;②選擇5%卡死克乳油1 000倍液進行噴施防蟲。
4.2.4 扁卷螺和錐實螺。此類蟲害通常發(fā)生于每年5月初至6月中旬,此時芡實種子處于萌芽階段,會對芡實種子的出苗率帶來很大影響。苗期芡實植株較為幼嫩,害蟲啃食后會在葉片表面形成孔洞,不利于植株健康生長,嚴重時可能導致幼莖斷裂,引起植株死亡。6月中旬后芡實植株逐漸長大,此害蟲的危害才開始減弱。針對扁卷螺與椎實螺的防治,應當重點從幼螺期抓起,通??梢栽诋a卵高峰后20 d左右選擇相關藥劑實施防治。藥劑防治應當在芡實播種之前實施,首先把田間水位平均下降2~3 cm,隨后每667 m2使用茶籽餅15 kg或20%硫酸煙酰苯胺(滅螺魚安)粉劑500 g均勻撒于田間。
通常,芡實定植后60 d即可進行采收,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觀察到植株心葉開始收縮,新葉生長速度減緩且果柄變軟,果實為紅色且光滑后即可采收。如果判定果實成熟度存在困難,可選擇在頂部位置剝離1粒種子查看。芡實采收期相對來說較長,部分早熟品種為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通常間隔7 d左右采收1次,分批次采收完畢,采收間隔時間需要根據當時的氣溫以及水土條件來確定,如果外界溫度較低、水深且土肥時,果實成熟相對緩慢,采收時間也應當適當延長。
采收過程中應當有固定路線,順著走道朝左右兩邊搜尋已經成熟的果實,找到后拉出水面,從基部不同位置砍兩三刀,隨后慢慢拉下果實。采收時必須要盡可能做到規(guī)范標準,避免漏采或錯采。
一方面可以選擇人工留種,盡可能選擇生長老熟、果實飽滿、種皮硬化程度高且無病蟲害的果實進行留種。通常,針對采收3次左右的果實,選擇9月中旬時成熟的果實進行留種。采收結束后去除留種假皮并清洗干凈,隨后從中篩選出籽粒飽滿且大小相對均勻的種子放入滲水袋內,深入水中貯藏。越冬期種子需要存放在溫度0~10℃的水溝內,避免其干燥或受凍。另一方面可以選擇自然留種,讓種子老熟后自然散落在河底,來年會自行長出幼苗,隨后選擇茁壯幼苗進行移栽。
干芡米加工流程如下:①脫粒,選擇相應設備對其實施脫粒后清洗干凈;②脫殼,選擇老虎鉗順著種臍位置把殼夾為小半,從另一側擠出芡米,一般每100 kg新鮮種子可得到芡米20 kg左右,曬干后獲得干芡米10 kg左右;③烘曬,濕芡米清洗干凈后在日光下曬干,如遇陰雨天氣可選擇烘干;④分級貯藏,將各個批次、不同干燥程度且不同質量的芡米按照分級標準裝入食品袋之類,進行半敞口保存。貯藏過程中需要定期查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