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梅梅 范苗苗 李小峰
直腸癌是原發(fā)于直腸黏膜上皮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其中低位直腸癌約占比75%左右。腹會陰聯(lián)合直腸癌根治術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主要術式,部分患者因需要進行永久性結腸造口術而導致排便方式的改變,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自尊水平及生活質量,也對患者術后自我護理能力帶來極大的考驗??缋碚撃P褪且粋€有目的地研究行為改變的模型,通過對行為改變時間、動機、恒心的干預,旨在促進個體階段性行為的改變。動機性訪談通過挖掘和處理個體行為改變過程中目標、信念、希望與問題行為之間的沖突,運用支持性溝通技巧與方法,誘導個體內在行為的改變。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動機性訪談在直腸癌結腸造口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P
>0.05)。見表1。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171025)。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1.2 方法 兩者患者均給予直腸癌結腸造口患者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直腸癌結腸造口術知識介紹、一般治療性護理(生命體征觀察、切口及引流管護理)、心理干預(語言安慰)、飲食指導(禁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高纖維素、粗纖維食物)、早期康復訓練(床上、床下活動)、腸造口自我護理教育(集中或個體教育)、并發(fā)癥預防、電話隨訪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動機性訪談(共5次,每次15~20 min)。
(1)組建動機性訪談小組:造口??谱o士(2名)、護士長(1名)、有國家認可的心理咨詢師資格護士(2名),組織學習跨理論模型、積極心理學、直腸癌結腸造口相關知識,編制《直腸癌結腸造口自我護理管理手冊》,涵蓋行為改變不同時期的干預策略。
(2)干預方法:以跨理論模型為指導,運用積極心理學干預的方法,對行為改變5個時期分別進行動機性訪談。每次訪談由2名造口護士協(xié)同完成(其中1名護士主要負責訪談錄音或記錄),包括訪談主題、訪談方式、訪談主要內容、訪談達成目標等。見表2?;颊叱鲈汉蟛扇‰娫?、微信、門診復查等多種形式進行隨訪(隨訪截止日期為術后滿6個月后的3天內),其中,電話隨訪出院后前1個月內,1周1次,要求患者或其家屬加入隨訪微信群,定期通過微信群推送動機性訪談相關內容,對反饋不及時者改用電話進行隨訪,要求患者至少在出院后1、6個月門診復查隨訪各1次。
表2 5次動機性訪談及達成目標
1.3 觀察指標 ①自我護理能力:干預前、隨訪6個月后,參照文獻編制《直腸癌結腸造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調查問卷》并測評,包括造口護理技能(10條目)、日常生活管理(7條目)、社會交往(10條目)、功能鍛煉(4條目),每個條目賦值1~5分,分值越高,自我護理能力越強。量表經(jīng)3位統(tǒng)計學專家多次校正,通過預調查檢驗 Corbacn’s α=0.916。②自尊水平:干預前、隨訪6個月后,采用狀態(tài)自尊量表測評,包括社會自尊(7條目)、外表自尊(6條目)、行為自尊(7條目),每個條目賦值1~4分,分值越高,自尊水平越高。量表Corbacn’s α=0.845,本次重測Corbacn’s α=0.816。③并發(fā)癥:隨訪6個月,統(tǒng)計兩組并發(fā)癥(腸造口凹陷、造口周圍刺激性皮炎、造口狹窄、造口旁疝)發(fā)生情況。
P
>0.05);觀察組干預前后造口護理技能、日常生活管理、社會交往、功能鍛煉評分差值均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3。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2.2 自尊水平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自尊水平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干預前后外表自尊、行為自尊、社會自尊評分差值均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4。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尊水平評分比較
2.3 腸造口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總腸造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5。表5 兩組患者總腸造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我國每年新增腸造口患者保守估計超過10萬,且呈逐年上升趨勢。永久性造口患者無法自主控制排便,易造成糞便外泄、造口污染等各種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自身形象、生活方式及生活質量。腸造口自我管理是一個專業(yè)且長期的過程,采用有效干預促進其腸造口自我護理能力的養(yǎng)成就顯得尤為重要。
3.1 動機性訪談有助于促進直腸癌造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養(yǎng)成 跨理論模型通過動態(tài)分析個體“靜止-活動-保持活動”過程,重點關注其如何改變不良行為、獲取健康行為的“知覺決策”過程。腸造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整體水平能力低下,與性別、年齡、文化水平、社會支持利用程度等因素密切相關?;诳缋碚撃P偷膭訖C性訪談圍繞5個行為改變階段,將腸造口自我護理內容進行分解,使其與行為變化階段相適應,輔以積極心理學干預手段,可實現(xiàn)腸造口自我護理行為的改變。本研究中,以跨理論模型、積極心理學為指導,實施5次動機性訪談,通過挖掘處理行為改變過程中矛盾心理,運用積極心理干預技巧,激發(fā)其行為改變的內在動力,達成循序漸進行為改變的目的。結果表明,觀察組造口護理技能、日常生活管理、社會交往、功能鍛煉評分差值高于對照組,說明動機性訪談有助于促進直腸癌造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養(yǎng)成。
3.2 動機性訪談有助于提高直腸癌造口患者的自尊水平 結腸造口用于替代原有會陰肛門行使排便功能,嚴重影響患者外在形象,帶來生理與心理的痛苦體驗。結腸造口患者大多伴有病恥感、負罪情緒,自尊水平下降。積極心理學干預能重建患者正性品質,增強其社會適應行為。動機性訪談通過對患者矛盾心理的挖掘和處理,可矯正患者負性情緒,激發(fā)其行為改變的積極性。跨理論模型的運用則通過行為階段性的漸進性改變,增強患者造口自我護理的正性體驗。社會支持能夠化解腸造口患者病恥感,培養(yǎng)其自尊水平。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自尊水平各維度評分差值高于對照組,說明動機性訪談有助于提高直腸癌造口患者的自尊水平。
3.3 動機性訪談有助于降低直腸癌造口患者的造口并發(fā)癥 結腸造口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患者造口自我護理能力密切相關,良好的自我護理能力是預防造口并發(fā)癥的重要因素?;诳缋碚撃P偷膭訖C性訪談在提高患者自尊水平的同時,激發(fā)患者自我護理行為改變的信心,提高了自我護理能力。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造口并發(fā)癥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動機性訪談有助于降低直腸癌造口患者的造口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動機性訪談應用于直腸癌結腸造口患者中,能夠提高其腸造口自我護理能力,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助于術后自尊水平的恢復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