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潔,周建偉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2.四川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加快,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壓力愈發(fā)增大,導致幸福感和價值感嚴重缺失,負面情緒不斷累積,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情志疾病發(fā)生率逐年攀增,躍升疾病譜的前列[1]。由情志疾病帶來的心腦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廣泛地威脅著人們的健康。作為醫(yī)學工作者,我們不僅應關心患者的身體健康,還應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2]。研究證實[3],傳統針灸對防治情志疾病,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有顯著優(yōu)勢,而三才理論與針灸的關系密切。本文就三才理論與情志病的關系及三才配穴治療情志病的應用進行探討。
中醫(yī)的情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活動,機體在神的引導下,通過五臟的精氣運動變化,感知外界客觀事物的刺激,基于本體感受產生情感體驗。中醫(yī)認為正常的情志活動不會引起疾病,當機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超出正常的調節(jié)范圍,使得陰陽氣血紊亂才會產生疾病,包括精神、神經疾病及多種功能性疾病。
身心一元論為中醫(yī)學對情志理論的認識和發(fā)展埋下了伏筆?!饵S帝內經》中論述身心關系的內容頗為豐富,提出了“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形神統一”“心身一體”等理論,以及“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肝氣虛則恐,實則怒”“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觀點。正是基于這種理論認識,后世張介賓在著作《類經》中明確提出了情志病一詞。
中醫(yī)情志涵蓋七情、五志及五神。七情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五志歸“喜、怒、憂、思、恐”,五神包括“神、魂、魄、意、志”。千千世界,瞬息萬變,我們幾乎每時每刻都能體驗到情感變化[4]。影響情志病變的因素甚多,其致病因素的復雜性在《黃帝內經》中早有描述,除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的內傷七情因素外,臟腑失衡、經絡閉塞、氣血不暢、陰陽失調、外界的運氣變化、月盈月虧等皆可致情緒變化[6]。
中醫(yī)認為情志太過或不及,心神受擾容易導致氣機逆亂,百病由生。神為氣所生,又為氣之主,氣的運動變化受神的控制與調節(jié)[5],因此,情志致病與氣機紊亂緊密相關?!端貑枴づe痛論》云:“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逼咔槲逯咎^或不及,可致正常的氣機升降樞機出入失衡,氣滯血行不利,津液輸布不暢而,氣郁化火,氣聚則痰凝,氣弱則生血無源,終及臟腑。人體的情志變化從屬五臟,臟腑的損傷又會進一步導致情志異常。過度的情志刺激可致陰陽失調,最終導致疾病產生。
三才理論是古人認識世界、看待世界的基本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寶貴財富[6],其是古人對自然界的認知達到一定程度而提出的。《易·說卦》載:“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比攀亲匀蝗f物演生的規(guī)律。《尚書·泰誓》中云:“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此意為人不能違背天地之道,需和諧相處。人作為萬物之靈,可以溝通天地之意,與天地并列為三才,說明天、地、人之間是互相影響、互相聯系的一個整體,由此形成了“三才一氣”學說。與“五行學說”一樣,“三才學說”也體現了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念,對后世中醫(yī)理論影響深遠。三才理論成就了三焦理論[7],分別為三焦六腑、部分三焦說、辨證三焦說以及《易經》之六爻,六爻為六經辨證之雛形[8]。
不僅如此,三才理論在對針灸的治則和選穴也影響頗多,如《靈樞·官能》中提到:“用針之服,必有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殃”,闡述的就是針灸應該遵循因人因時因地的原則。
除此之外,三才理論也體現在穴位命名上,古人認為人體是一個宇宙小天地。《說文·一部》中云:“天,巔也,至高無上?!币虼?,頭、頸部的腧穴多取以“天”或“陽”之名,取清陽在上之意,是人體與“天氣”連接的門戶,這類腧穴多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足膝以下的腧穴以“地”或“陰”命名,如地五會、地機、至陰、陰陵泉等,以述人體與地之陰氣溝通之意。五臟和神的關系密不可分,最能反映出二者關系的腧穴名稱為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及五腧穴等具有人文意識的穴位。
最早提出以三才命名穴位的記載可以追溯到瓊瑤真人的《針灸神書》,其載:“針有孔穴,按天地人三才,涌泉與璇璣、百會”,但未被后世發(fā)掘和推廣。后至元代竇漢卿所著《標幽賦》中記載:“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璣、百會”,此時模擬天地的配穴法才廣為人知曉[9]。其主要特點在于將人體視作一個 “小天地”,治療疾病時分別于人體上部、中部、下部各取一個穴位。
中醫(yī)認為情志本是機體的正常生理狀態(tài),但是在情緒抑郁或元氣耗散太過的情況下,疏泄失常,氣機逆亂,陰陽失衡可導致百病叢生,因此情志病需要重視調神[10]。針灸自古以來就非常強調調神的重要性,《靈樞·本神》中提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薄端貑枴毭握摗分幸蔡峒啊胺泊讨?,必先治神”。神明包括“心所主之神”與“腦所主之神”等兩部分,因此,在常規(guī)選穴中,調元神和調心神需并重[11]。根據“腦主元神”的理論,調元神多取督脈穴位。頭為諸陽之會,刺督脈可引陽入陰,具有調節(jié)陰陽平衡、醒神開竅、通督醒腦之功效,從而達到調元神的目的,臨床上常選取頭部百會、神庭、四神聰、本神等穴為治神基本方[12]。武連仲教授臨床多選用百會、上星、前頂、后頂、雙側通天等頭部穴位調節(jié)元神[13]。杜元灝教授根據《靈樞·海論》中“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于其蓋(百會),下在風府”的理論,選頭部百會、風府調理腦神[14]?!靶闹魃衩鳌?,《靈樞·邪客》中云:“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毙臑榫髦伲B(yǎng)心神就是要養(yǎng)血脈[15],臨床上多取心經及心包經的穴位,如內關、神門、俞募穴等[16]。
此外,情志與五臟的關系也密不可分,《禮記·禮運》中云:“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逼菓簟⑸裉?、魂門、意舍、志室及五腧穴最能反映人的意識活動,主治精神類疾病。劉亞麗等[17]觀察針刺背俞穴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臨床療效及對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發(fā)現針刺背俞穴能有效緩解慢性疲勞綜合征引起的心理問題。岳延榮[18]發(fā)現運用五腧穴埋線治療焦慮狀態(tài)簡單易行。
情志病的主要病機為氣機紊亂?!睹銓W堂針灸集成·內景針灸》中云:“一切氣疾,取氣海?!薄鹅`樞·衛(wèi)氣》中云:“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币虼酥委熞磺袣饧才c五臟神志失調之疾,皆可取天地人三部中的穴位和各臟腑的背俞穴。
王國瑞在《玉龍經》中云:“百會在頂,應天主乎氣;涌泉在足底,應地主乎精;璇璣在胸,應人主乎神;得之者生,失之者亡,應乎三才者也”[19],說明三才配穴具有天人一體、上下歸一、陰陽調和、陰平陽秘的治療效果。
現代醫(yī)學對三才配穴法在理論上進行繼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遵循取穴天人合一、整體論治的原則上,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多種三才配穴法。李鐵等[20]對王富春教授“鎮(zhèn)靜安神”針法治療失眠的經驗進行整理后,總結出四神聰、神門、三陰交三穴等經驗穴位。胡瓊等[21]采用針灸治療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中選取百會、神闕、涌泉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劉錦霞等[22]應用三才配穴療法治療痰凝血瘀型乳腺增生病,有效率達90%以上。王寅等[23]對針刺治療腦卒中后抑郁失眠癥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以頭部的胃區(qū)穴、耳穴神門穴為天部,中脘穴為人部,四肢穴為地部;對照組采用口服安定類藥物治療。結果針刺組總有效率為79.4%,顯著高于觀察組。
三才配穴法在臨床中根據天人一體觀、整體辨證論治的思想,按天地人三部取穴。天部上通清陽、醒神開竅;人部調暢氣機,調和氣血,促進五臟功能恢復,神機正常運轉;地部下疏經絡,促進患者身心康復。在臨床治療中三才配穴法具有著眼于整體、取穴精簡、效優(yōu)的特點,值得臨床進一步探索和推廣,拓展其臨床適用范圍。
三才理論對針灸學影響深遠,目前在臨床上受現代醫(yī)學的影響,多有局部取穴的趨勢。三才思想的核心是天、地、人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整體。本文基于中醫(yī)基礎理論,結合整體觀、天人合一的思想,探究針灸基于三才理論、三才取穴治療情志病的應用。我們當細細揣摩三才理論的思維模式,對其進行繼承和發(fā)展,在臨床上探索其應用于情志病的療效,不斷擴大其主治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