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甘婷
在冬日的早晨,味蕾上的享受叫人印象深刻。
揭開熱氣騰騰的籠屜,邂逅幾只豐腴的紅薯。有清香氣息撲鼻而來,空氣中仿佛滲進一絲絲甜。
于是,迫不及待地剝開薯兒們玫瑰色的皮,橘紅的肉色闖入眼簾,小心翼翼抿一口薯肉,柔柔綿綿的觸感順著舌尖一劃而過,入喉了,它們慢慢填飽我的肚腸,在胃囊里融化,暖洋洋的薯味活躍在血液里,趕走風中那一點點涼意。
在一瞬間,我愛上了這個季節(jié)里的紅薯。
早有古書《本草綱目》提到紅薯性味甘,平,無毒。能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功同薯蕷(山藥)。現(xiàn)代醫(yī)學發(fā)現(xiàn)它含有豐富的纖維素、胡蘿卜素、維生素及鉀、鈣、鐵、銅等人體必需營養(yǎng)素,具有減肥、健美、抗癌等多種作用。
超市里各種薯擺滿柜臺,早市街頭那一筐筐沾了紅土的薯更是經(jīng)典的“暢銷貨”,新鮮的薯買回家怎么做都很美味,回憶起家鄉(xiāng)人愛喝的紅薯粥,那份香甜軟糯早就幻化成了無數(shù)游子刻骨銘心的記憶。
過去,村莊里常吃紅薯和玉米面熬成的紅薯粥,口感粗糙,僅僅是為了飽腹。那年頭,糧食歉收,能不餓肚子已算不錯。后來,大伙兒生活好轉(zhuǎn),再吃紅薯粥,隱約有點“憶苦思甜”的意思。
其實,熬一鍋紅薯粥慢慢品味,對于孩子和老人的身體最是滋養(yǎng)。
取一把糯米,切幾根紅薯,加水煮粥,熬得香濃,孩子最喜歡。沒了牙的老太太端碗喝粥,一小口一小口地嘬,咂吧幾下,臉上的皺紋一道道舒展開來。老太太胃口不大,卻最喜歡哄著娃兒們多喝些粥:“快點長大,吃多點!”人到中年,最喜歡看祖孫輩其樂融融的場景,有你有我還有他(她),看著看著,心里不由泛起一陣感動,眼眶就要紅了。
說到熬紅薯粥,還聽說過一個更講究的做法:精心挑選水分足、纖維短的蜜薯去皮,配適量當季的新米,加上豬骨頭高湯一起熬煮,熬到米粒開花,紅薯徹底融進粥里,這才大功告成。
骨湯無需多,一點點就好,是用來中和紅薯中殘留的最后一點澀味。這鍋粥無須調(diào)味,有嗜甜的食客也可加一勺桂花糖漿。吃的時候可以根據(jù)喜好搭配佐餐小菜,豆腐乳半塊,或是一小碟淋了香油的麻辣木瓜絲都很不錯。它們在紅薯的蜜味中層層掀起波瀾,咸、甜、鮮幾種滋味層層交織,如此搭配。粥是柔滑的、“中庸”的,它是百搭的,連最挑剔的“美食家”也要扶著碗連聲驚嘆,拜倒在廚師的腳下。
南方的天兒,冷得要比其他地方都要晚一些。也許,再過一陣子,風中的紅薯味會變得更濃。那時,走街串巷的推車小販,就該把“烤紅薯”的牌子擺到最醒目之處了。
一只土土的烤爐就能成就小販的美味大業(yè)。紅薯和糯玉米在其中幸福地成長、變熟,被木炭上的熱撫慰,逐漸綻放自己焦香、甘美的一面,那會兒的風刮過來也是甜的、香的,饞人得緊。
還記得童年時,孩子們在街道上到處玩鬧,追著賣烤紅薯的伯伯跑了兩條巷子。手里沒錢,他們只好眼巴巴地跟在伯伯后面盯著、饞著。最后,伯伯無奈地掰下極其小的幾塊薯肉請他們品嘗,孩子們終于笑了,伯伯也笑了。
那份薯香、那份溫馨,終會久久地、永恒地刻在孩子們的幸福里,成為一抹濃濃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