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婉愉,梅應兵,甘愛萍,徐大軍,劉亞東
(1.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5;2. 湖北省中醫(yī)院老年病科,湖北 武漢 430061)
便秘是一種老年人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病率逐漸升高。有研究表明[1]: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15%~20%存在慢性便秘,80歲及以上老年人患病率可達20.0%~37.3%。由于老年人特定的生理、病理及心理特點,老年便秘的癥狀往往更為復雜,易反復發(fā)作,危害也更大。在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的同時,還會誘發(fā)或導致一系列嚴重的病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目前,西醫(yī)治療老年慢性便秘以緩解癥狀為主,雖短期內效果明顯但停藥后易復發(fā)。而中醫(yī)治療老年慢性便秘的效果明顯且復發(fā)率更低,因此更容易被老年患者所接受。
甘愛萍教授為湖北省中醫(yī)名師,中國中醫(yī)藥協(xié)會脾胃病會委員,湖北省脾胃病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干部優(yōu)秀保健專家,從事脾胃病臨床工作40余年,對老年慢性便秘的診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其經(jīng)驗方調腸湯取得了顯著的療效。臨床研究顯示[3],調腸湯治療老年慢性便秘有效率達93.8%,且復發(fā)率低,遠期療效好,有效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本文對老年慢性便秘的中醫(yī)機制及調腸湯的組方特點進行探討,為臨床老年慢性便秘的中醫(yī)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1 氣陰兩虛是核心 《內經(jīng)》中已闡明人體生、長、壯、老之規(guī)律。年老則體衰,老年人首要的生理特點就是臟腑虛衰[4]。甘愛萍教授認為,便秘發(fā)病的關鍵雖在于大腸傳導失司,但對于老年患者而言,更在于臟腑氣血陰陽的虧虛,尤其是氣陰兩虛。《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感覺器官敏感度逐漸降低,口渴感覺功能下降,飲水減少,加上其體內代謝減慢等原因,身體處于逐漸脫水的狀態(tài)[5]。陰虛則腸失濡潤,無水行舟。同時,人老正氣亦逐漸虧虛,甘愛萍教授認為尤以脾肺之氣虧虛為主。氣虛則無力推動大腸傳導。因氣虛不能生津,津虧又易耗氣,所以老年慢性便秘常以兩者共見。研究表明[6],老年慢性便秘以虛為本,臨床上以復合證型為主,本虛證則以氣陰兩虛最為多見,占比50.32%。
1.2 氣郁瘀熱是重點 甘愛萍教授認為老年慢性便秘特點就在于虛實夾雜,常在氣陰兩虛的基礎上合并氣郁、血瘀、熱結等病理產物?;蛞蚶夏耆藨n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導致肝失疏泄,又或因便秘日久影響情志而“因秘致郁”。氣機郁滯,則阻礙大腸之傳導,能引起或加重便秘。老年慢性便秘多遷延難愈,病程日久易“因虛致瘀”,又或因“氣滯致瘀”。瘀血既是病理產物也是致病因素,一方面阻滯氣機,礙于大腸傳導,一方面影響氣血的生成與運行,致津血兩虛,大腸不得濡潤?;蛴艟没療?,或瘀久化熱,或因飲食不節(jié)導致陽明胃熱,又或因老年人素體陰虧,虛火旺盛,從而導致津液耗傷,大便干結。由此可見,老年慢性便秘以氣陰兩虛為本,亦夾郁、瘀、熱,而這些病理產物之間又相互影響,所以病情易反復發(fā)作,頗為難治。
基于上述認識,甘愛萍教授創(chuàng)制調腸湯,功效以益氣養(yǎng)陰,潤腸通便為主,行氣、活血、清熱為輔?;舅幬锝M成為:玄參20 g、生地20 g、北沙參15 g、麥冬20 g、生黃芪20 g、生白術40 g、枳實20 g、白芍20 g、杏仁10 g、蘇子10 g。其組方特點探討如下。
2.1 以補為通,陰陽平調
2.1.1 滋五臟之陰 老年人具有“臟腑虛損,陰虛津虧”的特點,因此甘愛萍教授認為治療老年慢性便秘定要注重顧護五臟之陰。清代吳鞠通言:“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他所創(chuàng)的“增液湯”充分體現(xiàn)了護陰的思想?!霸鲆簻庇尚?、麥冬、細生地組成,三藥均為甘苦寒之品,又質潤以護陰,水行則腸中燥結自下,故有“增水行舟”之譽,“增液”之名[7]。甘愛萍教授認為,此方不單可用于陽明溫病腸燥津虧之證,亦可用于陰虛諸證。因此,她以“增液湯”作為調腸湯之底方,在此基礎上加入北沙參、白芍以合滋五臟之陰。其中,玄參、生地滋心肝腎之陰,麥冬、北沙參滋肺胃之陰,白芍補益脾陰。如此用藥,潤腸更潤五臟,養(yǎng)陰生津,水增則助舟行。藥理研究表明,玄參、生地、麥冬、北沙參均有增強免疫、降血糖等作用。同時麥冬還具有調節(jié)腸道菌群的作用[8-11]。
2.1.2 益脾肺之氣 甘愛萍教授承襲了李東垣“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學術思想,在臨床診治中逐步形成了以“脾胃為本,協(xié)調五臟”為基礎的臨證思想。脾胃乃后天之本,氣機升降之樞紐,居中央以灌四旁,“養(yǎng)于五臟,通于九竅”,脾胃在老年慢性便秘的發(fā)病中同樣重要。因此《脾胃論》中言:“脾胃虛則九竅不通”。中醫(y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虛則宣降無力,一方面導致津液不得輸布,另一方面則導致腑氣不通。《中藏經(jīng)》曰:“肺病久不已,則傳入大腸”。因此,補脾氣的同時也要補益肺氣。調腸湯選用性溫之黃芪,生白術,合補脾肺之氣,助大腸傳導之力以推舟行。黃芪為“補藥之長”,是補脾肺之氣的要藥,金元時期張元素言甘溫純陽之黃芪有“補諸虛不足、益元氣、壯脾胃”等作用。白術自古被譽為“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藥理研究表明,黃芪、白術都有調節(jié)免疫、抗衰老、調節(jié)腸道菌群等作用[12-14]。
2.2 調氣助行,升清降濁
2.2.1 調脾氣,助運化 甘愛萍教授師從全國第二批老中醫(yī)藥專家魏喜保,臨床上注重氣機的調理。她認為補而不運,治則不達。治療老年慢性便秘尤以升脾氣,降胃氣最為優(yōu)先。生白術、枳實這一藥對是甘愛萍教授調理脾胃之氣最常用的藥對。白術補益脾氣,更健運脾氣,脾土旺則清氣升,脾能為胃行其津液。生白術強于健脾運脾以通便,又能緩脾生津,而炒白術更長于健脾燥濕以止瀉。所以臨床上甘愛萍教授常重用生白術治便秘,一般用至30 g以上。有研究表明[15],大劑量生白術通便作用更佳,多用于治療中老年便秘。枳實破氣消積之力強,能降胃氣。《藥品化義》云:“枳實專泄胃實,開導散結”。二者相配,促脾升胃降,使升降相因,運化有常,津液得行,滋而不膩,補而不滯。藥理研究表明,枳實對胃腸平滑肌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16]。臨床研究顯示,大劑量生白術配枳實能更好地促進胃腸動力[17]。
2.2.2 降肺氣,通腸腑 大腸作為六腑之一,同樣以降為順,以通為用。甘愛萍教授認為大腸的傳導功能是胃降濁功能的延續(xù),也是肺肅降功能的有力體現(xiàn)。大腸為肺之腑,肺氣降則便自通。因此《醫(yī)經(jīng)精義》曰:“理大便,必調肺氣”。調腸湯中選用同歸肺、大腸經(jīng)之蘇子、杏仁,二者均有降肺氣之功,既能止咳,又助通便,且都為脂質潤之果實,相須為用,可加強潤燥滑腸,降氣通腑之功。藥理研究表明,杏仁、蘇子通過抑制呼吸中樞及減輕肺組織炎癥反應起到止咳平喘的作用,且二者都含有脂肪酸成分,可潤燥滑腸[18-19]。
2.2.3 疏肝氣,順氣機 甘愛萍教授認為大便的通暢依賴于全身氣機的調順。而肝主疏泄,能調暢全身的氣機,則有“肝與大腸通”之說。因此調氣助行治便秘,除了調脾、降肺,疏肝也不容忽視。調腸湯中用白芍斂肝陰養(yǎng)肝血,肝體陰而用陽,肝體得養(yǎng)則疏泄功能得以正常發(fā)揮,氣機調順則大腸傳導得助。若氣郁明顯者,甘愛萍教授常用柴胡與白芍相配。柴胡味苦、辛,能行能泄,善疏肝解郁,調達肝氣。二者相配,一散一收,有疏有斂,柴胡得白芍則疏肝而無劫肝陰之弊,白芍得柴胡則斂肝而氣機不滯[20]。研究表明,白芍通過抑制炎癥因子在單胺遞質系統(tǒng)中作用的靶點發(fā)揮抗抑郁作用,柴胡通過提高海馬區(qū)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BDNF)含量起到抗抑郁作用,且二者共用能增強療效[21-22]。
2.3 祛邪治標,謹守正氣
2.3.1 清熱不傷陰 治療氣陰兩虛夾熱的老年便秘患者時,甘愛萍教授認為首先要明確用藥原則,再區(qū)分熱之虛實以用藥。老年人具有不耐攻伐、不受寒涼等特點,用藥絕不可求一時之快,如使用大黃、芒硝等藥物以苦寒攻下,而使正氣大損,陰液大傷,從而“根本日竭,則明日之竭,必將更甚,愈無可用之藥矣”。老年人具有“陰津虧虛”的特點,易虛火旺盛,因此調腸湯中選用了既可滋陰又可清熱的玄參、生地。若見大便干結伴有身熱心煩、口干口苦等實熱明顯者,甘愛萍教授常選用微苦微寒之虎杖,清熱利濕以瀉下,其攻下之力不至太強,再用甘溫之品與之相配,制其苦寒之性,使清熱不傷陰,瀉下不傷正。藥理研究表明,虎杖有抗炎、抗病毒、調節(jié)免疫等作用[23]。
2.3.2 活血不耗氣 血瘀是使老年慢性便秘遷延難愈的關鍵因素之一。臨床上,甘愛萍教授若見以下其中一項則使用活血藥物:一是病程日久;二是氣郁明顯;三是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四是脈澀。而活血藥多辛香行散,亦耗氣動血。所以調腸湯中選用的是當歸、桃仁。當歸既能活血又能補血,被稱為“補血圣藥”,又能潤腸通便。桃仁活血化瘀之力強,又“苦以泄滯血”,能降泄肺氣助大腸之傳導。二者相配,使活血而不傷血,補血而不滯血,亦助通便。且調腸湯中又有補益氣陰之品,可防其化瘀破泄太過而耗氣,又補“無形之氣”促生“有形之血”。藥理研究表明[24-25],當歸、桃仁均可改善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且桃仁富含油脂可潤燥滑腸,當歸能舒張胃腸平滑肌。
熊某,女性,69歲,退休教師。初診:患者因“便秘兩年余,加重1周”于2020年11月20日就診?;颊咴V于兩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進食后腹脹,排便困難,大便偏干,間斷口服中藥,便秘仍反復發(fā)作。近日,患者情緒不佳,時有腹部脹痛,噯氣頻繁,欲便難出,2~3日1行,伴入睡困難,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輔檢: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yī)診斷:便秘病,氣陰兩虛夾郁證。治以“益氣養(yǎng)陰,行氣通便”,方藥如下:生黃芪20 g,生白術40 g,玄參20 g,北沙參20 g,麥冬20 g,生地20 g,枳實20 g,白芍20 g,杏仁10 g,蘇子10 g,夜交藤20 g,柏子仁15 g,柴胡15 g,香附15 g,桃仁10 g,7劑,日1劑,分兩次服。
復診:患者大便干結難解稍好轉,2日1行,腹脹稍好轉,但仍時有噯氣,入睡較困難。在原方基礎上加酸棗仁30 g,合歡花15 g,玫瑰花15 g,增疏肝解郁,養(yǎng)心安神之功。服用7付后,患者癥狀明顯緩解。
體會:該患者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平素脾胃虛弱。又因年老體衰,脾胃氣陰更加虧虛。脾胃失于運化,不能升清降濁,則有食后腹脹,便秘之癥狀。因患者近日情志不暢,導致肝失疏泄,氣機受阻,進一步影響了大腸傳導,所以便秘癥狀加重。肝郁橫逆犯脾,影響脾胃運化,則有噯氣頻頻。郁久化火,易上擾心神,且胃不和則臥不安,所以出現(xiàn)失眠的癥狀。最后結合舌脈,診斷為便秘病,氣陰兩虛夾郁證。甘愛萍教授在調腸湯的基礎上加柴胡、香附、合歡花、玫瑰花以疏肝解郁;夜交藤、柏子仁、酸棗仁以養(yǎng)血養(yǎng)心安神;桃仁以活血祛瘀。筆者認為可以用“穩(wěn)、準、緩、情”這4個字來總結甘愛萍教授治療老年慢性便秘的特點?!胺€(wěn)”是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特殊性,注重把控全局;“準”是突出重點,用藥精專;“緩”是藥物配伍講究陰陽平衡,五臟平調,藥效平和?!扒椤眲t是指“以情勝情”,老年患者常面臨多病纏身、獨居或喪偶等多種問題,易產生不良情緒。有研究顯示[26],中老年人發(fā)生焦慮抑郁的比例要高于青年人。甘愛萍教授認為與老年患者溝通時要多傾聽,多鼓勵,多進行情緒的疏導。只有充分結合老年人的特點,治療不求快但求穩(wěn),身心同治,取得患者的信任,方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