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上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湖北 武漢430065)
流感是人類面臨的主要公共健康問題之一,兒童是流感的高發(fā)人群及重癥病例高危人群[1]。中醫(y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易受外邪侵襲,又由于小兒屬于稚陰稚陽之體,不耐寒熱,過熱則易助熱化火,過寒則敗傷脾胃,故治宜和解。小柴胡湯為和解之良方,具有升降相因、補瀉兼施、寒溫并用的作用,既能祛邪外出,又能調節(jié)氣機升降,斡旋樞機,從而達到內外宣通、扶正祛之功效。尤其對年幼體弱患兒,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之流感,療效尤佳。本文基于《傷寒論》原文釋義小柴胡湯方證之病因病機,提煉核心辨證用藥之法,以飧同道。
1.1 傷寒少陽的成因 小柴胡湯是和解少陽的代表方,那何為少陽?傷寒少陽病在外感病中有何特點?傷寒少陽病的成因有兩個方面:一是本經受邪,即體弱之人,外邪直接侵犯而發(fā)為少陽病;二是傳經而成,主要是太陽病失治誤治,傳至少陽,或厥陰病正氣來復轉出少陽。若少陽之氣足,風寒邪氣必不能折郁,而致樞機不利,故少陽病的病變基礎是少陽之氣弱。少陽之氣源于脾胃,正如陳修園所言“少陽為樞,而所以運此樞者胃也?!币虼?,病發(fā)少陽者,或有血弱氣盡腠理稀疏,或有外感日久正氣損耗;但無論成因為何,其基本的矛盾仍為陽氣相對不足,不能盡數驅邪外出,而呈紛爭之勢,故少陽病以樞機不利,或兼證多為特點,以氣機郁滯為主要病變,以氣血虛弱為本質。
少陽病證可分原發(fā)和繼發(fā)。原發(fā)者因“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氣血虧耗則抗邪無力,腠理不固則邪從此入,正邪互有進退而相持。繼發(fā)者則是他經不解傳入,如“傷寒五六日中風”;或陽復轉出,如厥陰病379條:“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這一類或因外感之病程日久,正氣耗損而病及少陽;或因虛極之正氣漸復,發(fā)力抗邪而病及少陽。故病在少陽,必有正邪相持,正氣相對不足,抗邪乏力,而致正邪紛爭之勢,兼有虛實互見之特點。
1.2 氣火是少陽的根本病變 因少陽為氣機津液進出上下之樞紐,故病在少陽一經,必見樞機不利。足少陽膽木,喜條達,惡抑郁,樞機不利則木郁難伸、疏泄不及,病為氣郁。氣郁則諸郁遂生,發(fā)為少陽種種繼發(fā)變化,故少陽病變以氣郁為始。96條之“胸脅苦滿”“默默”是氣郁的諸多表現。少陽氣郁,經氣不利則胸脅苦滿;膽氣內郁不舒則默默。肝膽氣郁,木郁不伸則見脈弦。
1.3 足少陽膽主相火,病則氣郁不開、木郁火化“心煩”為膽熱內擾,“喜嘔”“不欲飲食”為膽熱內郁犯胃、胃氣上逆。提綱證263條謂:“口苦、咽干、目?!?,即是樞機不利,木郁火化,膽火上炎的種種變化。故小柴胡湯以柴芩相伍為君臣,即針對此病機。結合以上96、263條諸證,此為少陽本證之小柴胡湯證的辨證關鍵所在,樞機不利、火郁未亢之證。故以柴胡為君,黃芩為臣,二者用量之比為8∶3。
1.4 水、濕、痰是少陽的繼發(fā)病變 手少陽三焦決瀆水道,通行津液。病則氣郁水滯、津停為飲。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即是水飲內停的病變。又如第107條“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的少陽病誤下后,病邪彌漫,表里俱病,虛實相兼之證。則有胸滿煩驚、小便不利、一身盡重、不可轉側等。水道不通,氣化不利則小便不利;火熱化津為痰,復與之搏結為痰熱,擾于心神則譫語煩驚,可見此證為水?;嫛⑸鷿癯商档淖兓?。
由此可見,少陽證與虛、熱、郁、痰、濕密切相關。而在流感臨床證素研究中,發(fā)現“熱、毒、痰、濕、虛”為其證素核心[2],這正與少陽證的關鍵證素高度吻合。尤其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即為“血弱氣盡”;小兒為“稚陽”之體,易化火生風;小兒“脾常不足”,故易生痰生濕。而小柴胡湯也是基于此證素而組方,方中柴胡開少陽之郁,斡旋樞機;黃芩泄少陽相火,苦寒清熱;半夏、生姜燥濕化痰散飲;人參、大棗、甘草益氣補虛,全方扶正祛邪,攻補兼施。
2.1 辨發(fā)熱 流感臨床以發(fā)熱為主癥,小柴胡湯退熱效果不言而喻。尤其是對寒熱往來的治療,而在臨床上這一表現要靈活看待。一般而言“寒熱”不僅僅是指體溫計所測得溫度,而更多的是患者主觀的自我感覺。在中醫(yī)看來,退熱不僅是對癥,更是祛邪扶正,邪退正自安。若臨床見高熱亢盛持續(xù)、口干、尿黃等,多先用小柴胡湯祛邪之代表柴胡、黃芩,并多與金銀花、連翹、大青葉等配伍使用。若見熱勢纏綿、反復,或發(fā)熱時發(fā)時止,多見于年幼(小于2周歲)、體弱患者等,此即為“寒熱往來”之象,為正邪紛爭之病機,則多用全方。
2.2 辨情志 情志因素在小兒流感進展中尤為重要。小柴胡湯主證之一“心煩喜嘔,嘿嘿不欲飲食”中“煩”“喜”“嘿嘿”均表現了患者主觀感覺的情緒因素,臨床上小兒多見煩躁、易怒、哭鬧、拒奶等表現,多用柴胡、黃芩配以蟬蛻、石膏、水牛角等。
2.3 辨食欲 消化道癥狀也是兒童流感常見癥狀,多于成人,尤其多見于乙型流感。食欲減退、伴見神疲、乏力,可能是小兒脾胃虛弱,運化不足,故治療時應建中州,運轉樞軸,如小柴胡湯中黨參、甘草、大棗等;若臨床癥見不欲飲食,便結便臭,可能為腸胃積滯,則加炒麥芽、炒谷芽、焦山楂、萊菔子等消積導滯之品。此外,小兒之不欲飲食也可能與咽喉不適有關,不能忽視,若伴見咽部紅腫,則應加魚腥草、牛蒡子等利咽消腫。
患兒,男,4歲8個月,2020年12月20日就診。主訴:咳嗽半月余,加重伴發(fā)熱3天?;純河?2月2日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咳嗽,呈陣發(fā)性非痙攣性咳嗽,可咳出黃色膿痰,晨起明顯,未予特殊治療,3天前咳嗽加重,晝夜均有,白天為主,發(fā)熱,體溫最高39.1℃,發(fā)熱前無畏寒,手足涼,熱時無寒戰(zhàn)及抽搐,予雙氯酚酸鈉栓納肛退熱處理,體溫可降至正常,發(fā)熱時伴腹痛,以臍周為主,熱退后腹痛緩解,鼻塞、流清涕,無吐瀉不適,予中藥辨證方(具體不詳)、復方福爾可定口服液等治療1天,效不顯,為求進一步診治,遂由門診以“肺炎”收治湖北省中醫(yī)院入院治療??淘\:發(fā)熱(體溫38.0℃),陣發(fā)性咳嗽,鼻塞,納可,寐可,二便調,精神欠佳,抱入病房。查體:咽部充血,扁桃體Ⅱ°腫大,雙肺呼吸音粗,雙肺可聞及小水泡音,舌紅苔黃,脈浮數。既往有肺炎、手足口病病史。實驗室檢查:血液分析:白細胞4.14×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58.80%;淋巴細胞百分比34.30%;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0.20%;血紅蛋白113.0 g/L。西醫(yī)診斷:支氣管肺炎;中醫(yī)診斷:肺炎喘嗽。中醫(yī)處方:柴胡24 g、法半夏10 g、黃芩10 g、生曬參5 g、炙甘草6 g、前胡10 g、枳殼10 g、麻黃6 g、粉葛根10 g、杏仁10 g、桔梗10 g、茯苓10 g、川芎10 g、甜葉菊5 g。中藥2劑,每日1劑,分次溫服。
按:患兒表現為流感樣癥狀。風熱之邪外侵,熱邪閉肺,肺氣郁阻,失于宣肅,則致咳嗽,流涕;邪閉肺絡,樞機不利,水液輸化無權,且溫熱之邪灼津煉液為痰,痰阻氣道,壅盛于肺,則見咳嗽劇烈,喉間痰鳴;小兒為“稚陽”之體,易于化火生風,邪熱上攻咽關,則見咽紅;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正氣抗邪無力,與邪交爭,故發(fā)熱時見時止,肺炎反復。故治宜宣通內外,和解樞機。方用小柴胡湯加減,方中柴胡疏散風熱,葛根解肌退熱,兩者共為君藥;臣以黃芩清泄里熱,麻黃助柴胡、葛根發(fā)散風邪,并宣肺止咳;桔梗開宣肺氣、止咳排膿,前胡疏散風熱、降氣化痰,枳殼降氣化痰消積,杏仁止咳化痰,四藥配伍一宣一降,加強宣降肺氣之功以止咳化痰,法半夏燥濕止咳,佐以生曬參益氣補血安神,茯苓健脾安神;炙甘草益氣健脾,川芎活血行氣,調和諸藥,甜葉菊調和藥味。全方共奏疏風清熱、和暢樞機、宣肺化痰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