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峰
(甘肅省地礦局第二地質(zhì)礦產(chǎn)勘查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雙尖山金礦床位于塔里木板塊之紅石山南華力西島弧帶內(nèi),礦床受北東向斷裂構(gòu)造破碎帶控制明顯,為構(gòu)造裂隙充填的石英脈型金礦床,區(qū)域金礦資源豐富,如清水泉、雙尖山金礦床等[1,2]。雙尖山金礦區(qū)內(nèi)初步圈定金礦體17 條,賦礦圍巖主要為蝕變安山凝灰?guī)r或鉀長花崗巖,根據(jù)礦體空間展布規(guī)律等可劃分為東西兩個礦段。為指導礦區(qū)外圍以及深部找礦,在礦區(qū)東西兩個礦段內(nèi)開展了1/1 萬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工作,為深部找礦勘查提供依據(jù)。
區(qū)內(nèi)共圈出個礦體17 條,其中包括盲礦體2 條。金礦體多受斷裂構(gòu)造控制。Au2-1、Au2-2、Au2-3、Au3-1、Au3-2、Au3-3、Au4、Au7、Au11、Au12 礦 體 呈 北 東向延伸展布,Au5、Au6-1,Au6-2 礦體呈南北向延伸展布,Au1,Au13 礦體呈近東西向延伸展布,Au10 礦體呈北西向延伸展布Au9,Au12 為盲礦體。含礦巖性主要為石英脈,輝綠玢巖和鉀長花崗巖。礦體圍巖為淺變質(zhì)的火山巖或鉀長花崗巖。礦體規(guī)模大小不等,一般長40m ~352m,厚度為0.84m ~3.53m,平均厚度約為1.51m。Au 品位為1.38×10-6~24.85×10-6,平均品位為5.73×10-6。
西 礦 段 共 圈 定 出 金 礦 體4 條,Au1、Au9、Au10、Au13 礦 體,其 中Au1、Au10 礦 體 受F1 斷 層 構(gòu) 造 蝕 變帶控制,皇東西向、北西向展布,礦體呈脈狀,一般長31m ~40m,厚度為0.82 ~3.53m,平均厚度1.58m。Au品位為2.56×10-6~13.00×10-6,平均品位5.42×10-6。礦體傾向北、北東,傾角65°~74°,含礦巖性為石英脈,圍巖為鉀長花崗巖。
東 礦 段 共 圈 定 出 金 礦 體13 條,Au2-1、Au2-2、Au2-3、Au3-1、Au3-2、Au3-3、Au4、Au7 礦 體 主要呈北東向展布,受F2、F3、F4 斷層構(gòu)造蝕變帶控制,一般長34m ~355m,厚度為0.84m ~3.29m,平均厚度1.17m。Au 品位為1.85×10-6~24.85×10-6,平均品位為10.69×10-6。Au5、Au6 呈近南北西向展布。礦體傾向北西,局部呈北北東向,65°~75°,呈似層狀產(chǎn)出。含礦巖性主要為石英脈和蝕變安山凝灰?guī)r及蝕變輝綠玢巖。圍巖為鉀長花崗巖,其次為輝綠玢巖和安山凝灰?guī)r。
在區(qū)域1/5 萬水系沉積物綜合異常AS11(以Au 元素為主)范圍內(nèi)開展了1/5000 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工作,圈定的異常與區(qū)域1/5 萬水系沉積物綜合異常相比,具有良好的異常重現(xiàn)性,異常元素套合較好,濃集中心更明顯,異常梯度變化較大,異常強度高。
本次1/5000 巖石地球化學測量工作圈定出以Au 元素為主的綜合異常7 處,其特征如下:
(1)AR-1 綜 合 異 常:為Cu、Pb、Zn、Ag、Au、As、Sb、Hg 等元素綜合異常,呈近東西向(70°)帶狀展布,長約650m,寬300m~700m,控制面積約0.68km2。Cu、Pb、Ag、Au、As、Sb、Hg等元素異常套合較好,濃集中心明顯,且有兩個濃集中心;Au、Ag異常內(nèi)、中、外三帶齊全;Cu、Pb、Zn異常僅有中、外兩帶[3];異常梯度變化較大,異常強度中等,Zn 異常偏離于綜合異常北側(cè)。Cu 含量為92.0×10-6~351.4×10-6;Pb含量為54.0×10-6~186.2×10-6,最高達209.5×10-6;Zn含量為192.0×10-6~418.5×10-6,最高達730.0×10-6;Ag含量為0.159×10-6~0.987×10-6,最高達2.629×10-6;Au含量為2.6×10-9~17.2×10-9;As含量為57.0×10-6~86.5×10-6,最高達100.1×10-6;Sb含量為7.0×10-6~9.72×10-6;Hg含量為17.0×10-9。該異常處于下石炭統(tǒng)白山組流紋巖中,異常由含金石英脈所引起,屬礦致異常。
(2)AR-3 綜合異常:為Au、Hg 綜合異常,呈近南北向展布,長約250m,寬約180m,控制面積0.045km2。異常套合較好,濃集中心明顯;Au 異常內(nèi)、中、外三帶齊全,梯度變化大,異常強度高;Hg 異常具有中、外兩帶。Au 含量為2.6×10-9~48.1×10-9,最 高 達7880.0×10-9;Hg 含量為17.0×10-9~54.9×10-9。該異常處在華力西晚期鉀長花崗巖中,該異常由已知金礦體Au3 和Au4 所引起,屬礦致異常。
(3)AR-4 綜合異常:為Au、Sb、Hg、Zn 等元素綜合異常,呈片狀展布,長約550m,寬150m ~350m,控制面積0.11km2。異常套合性差,Au、Ag、Hg 單元素異常濃集中心明顯,且內(nèi)、中、外三帶齊全,梯度變化較大,異常強度中等;Sb、Zn 異常弱而分散,僅為下限值。Au 含量為2.6×10-9~48.4×10-9,最高達330.0×10-9;Hg 含量為17.0×10-9~73.2×10-9;Sb 含 量 為7.0×10-6;Zn 含 量為192.0×10-6~238.7×10-6。該異常處于華力西晚期鉀長花崗巖體與上石炭統(tǒng)次輝綠玢巖內(nèi)外接觸帶,異常主要由已知金礦體Au1 和Au10 及含金石英脈所引起,屬礦致異常。
(4)AR-5 綜合異常:為Cu、Pb、Zn、Ag、Au、As、Sb、Hg 等元素綜合異常,呈近南北向帶狀展布,長約450m,寬150m ~400m,控制面積約0.11km2。異常套合性好,濃集中心明顯;Cu、Pb、Ag、Au 異常內(nèi)、中、外三帶齊全,梯度變化較大,異常強度高;As、Sb、Hg、Zn 異常較弱,均為下限值。Cu 含量為92.0×10-6~292.1×10-6;Pb 含量為54.0×10-6~165.0×10-6,最高達530.0×10-6;Z n 含 量 為1 9 2.0×1 0-6~3 8 6.4×1 0-6;A g 含 量 為0.159×10-6~0.735×10-6,最高達3.655×10-6;Au含量為2.6×10-9~330.1×10-9,最高達12410.0×10-9;As含量為57.0×10-6~61.5×10-6;Sb含量為7.0×10-6~9.82×10-6;Hg含量為17.0×10-9~45.7×10-9。該異常處于華力西晚期鉀長花崗巖與下石炭統(tǒng)白山組安山凝灰?guī)r和上石炭統(tǒng)次輝綠玢巖接觸帶及北東向斷裂構(gòu)造破碎蝕變帶上,異常由已知金礦體Au2、Au7、Au5所引起,屬礦致異常。其中,Au2礦體是礦區(qū)主礦體。
(5)AR-6 綜合異常:為Cu、Pb、Zn、Ag、Au、As、Sb、Hg 等元素綜合異常,呈片狀展布,長約350m,寬約250m,控制面積約0.08km2。Cu、Pb、Zn、Ag 元素異常套合較好;Pb、Ag、Hg 異常濃集中心明顯,且內(nèi)、中、外三帶齊全,梯度變化較大,異常強度中等;Au、As、Sb、Hg 等元素異常套合性差,無濃集中心,且多為下限值。Cu含 量 為92.0×10-6~172.5×10-6;Pb 含 量 為54.0×10-6~310.5×10-6,最高達770.0×10-6;Zn含量為192.0×10-6~247.0×10-6;Ag含量為0.159×10-6~0.513×10-6;Au含量為3.1×10-9;As含量為57.0×10-6~183.6×10-6;Sb含量為7.0×10-6~8.19×10-6;Hg含量為17.0×10-9~71.1×10-9。該異常處于華力西晚期鉀長花崗巖體外接觸帶的上石炭統(tǒng)次輝綠玢巖中及北西向與北東向兩組斷裂交匯的銳角三角形地段,推測異??赡苡蓴嗔盐g變帶中含銅、金多金屬礦化石英脈及輝綠玢巖中礦化石英脈所引起,屬銅、金礦化引起,找礦意義不大。
(6)AR-7 綜合異常:為As、Sb、Pb、Au 等元素綜合異常,呈北東向條帶狀展布,長約550m,寬50m~150m,控制面積約0.05km2。As、Sb、Pb 三元素異常套合性較好,濃集中心不太明顯,梯度變化不大,異常弱,多為下限值;Au異常遠離且偏As、Sb、Pb 綜合異常之南西方。As 含量為50.0×10-6~72.5×10-6;Sb 含量為7.0×10-6~9.11×10-6;Pb 含 量 為54.0×10-6~72.1×10-6;Au 含 量 為3.1×10-9。該異常處于上石炭統(tǒng)次輝綠玢巖中,推測異??赡苡奢x綠玢巖中的含金、鉛石英脈所引起,找礦意義不大。
(7)AR-2 綜合異常:為Pb、Ag 等元素綜合異常,呈近東西向帶狀展布,長約350m,寬約170m,控制面積約0.06km2。異常元素套合性較差,無濃集中心,單元素異常有濃集中心,梯度變化不太大,僅有中、外帶兩帶。Pb 含量 為54.0×10-6~186.2×10-6;Ag 含 量 為0.159×10-6~0.642×10-6。該異常處在第四系沖—洪積物中,推測異常由戈壁灘中的含鉛石英脈引起,屬巖性異常。
綜上所述,礦區(qū)以Au 為主的六個綜合異常,均處在區(qū)內(nèi)華力西晚期鉀長花崗巖體與石炭系火山巖的內(nèi)、外接觸帶及北西向和北東向兩組斷裂破碎帶上,沿破碎帶巖石破碎,蝕變強烈,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黃鐵礦化、毒砂礦化、褐鐵礦化、黃鉀鐵礬化等。異常多由礦區(qū)已知金礦體和含金石英脈及構(gòu)造蝕變巖中的礦化所引起,除AR-2和AR-7 兩處綜合異常外,其它異常均屬礦致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