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文 舒 健 吳龍茂 李 健 劉燕青
1.江西省贛州市婦幼保健院皮膚科,江西贛州 341000;2.江西省贛州市婦幼保健院醫(yī)??疲髭M州 341000;3.江西省贛州市婦幼保健院藥劑科,江西贛州 341000
嬰兒淺表血管瘤屬于良性腫瘤,是兒童成長過程中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年齡<1 歲的嬰兒為該病高發(fā)人群,該病主要發(fā)生在嬰兒的頭部、頸部,部分出現(xiàn)在軀干或四肢上,可單發(fā)也可多發(fā)[1]。嬰兒淺表血管瘤在發(fā)現(xiàn)之初,通常瘤體界限分明,具有較高治愈率,反之,隨著嬰兒生長發(fā)育,病灶部位也會隨之變大,給治療造成相應難度,在治療中,需選用適當?shù)乃幬?,盡快解除疾病癥狀,改善患兒預后[2]。目前,臨床治療嬰兒淺表血管瘤的方式包括口服縮血管藥物、注射硬化劑、近距離放射治療、手術切除等,治療效果明顯。但由于嬰兒身體各項功能未發(fā)育,身體抵抗能力較弱,因此,手術切除、局部注射方法或口服給藥有一定局限性。β-受體阻滯劑是嬰兒淺表血管瘤的常用藥物類型,能夠發(fā)揮顯著效果??ㄌ媛鍫柕窝垡簩儆讦?受體阻滯劑,具有獨特內(nèi)在擬交感活性,其安全性較高,不會對呼吸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造成不良影響?;诖?,本研究主要分析卡替洛爾滴眼液局部外用治療嬰兒淺表血管瘤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贛州市婦幼保健院皮膚科門診收治的76 例淺表血管瘤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38 例和觀察組38 例。對照組中,男20 例,女18 例;年齡7 d~5 個月,平均(3.01±0.25)歲;患者皮損共計45 處,皮損分布位置:四肢15 處,軀干6 處,頭頸部24 處;其中皮損單發(fā)35 例,多發(fā)3 例。觀察組中,男18 例,女20 例;年齡9 d~6 個月,平均(3.12±0.32)歲;患者皮損共計44 處,皮損分布位置:四肢16 處,軀干8 處,頭頸部20 處;其中皮損單發(fā)36 例,多發(fā)2 例。對照組中有2 例退出研究。觀察組有2 例因中途瘤體增大或療效不滿意而終止局部外用,改為其他治療手段;2例未遵醫(yī)囑使用藥物者,皆被剔除。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國際通用的Waner 等[3]關于血管瘤的診斷和分類方法,確診為淺表型嬰幼兒血管瘤者;②自發(fā)病以來未接受過任何血管瘤相關的治療者;③瘤體處于低度風險的嬰幼兒血管瘤者。排除標準:①接受過其他治療者;②同時患有2 個或者2 個以上不同解剖部位血管瘤者;③生長過于迅速、部位特殊、嚴重毀容風險的深部血管瘤者。本研究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長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以5%咪喹莫特乳膏局部治療: 睡前在血管瘤部位,均勻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珠海聯(lián)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生產(chǎn)批號:20171201),輕輕按摩,藥物吸收后保留6~10 h,之后以清水洗去。每日涂抹2 次,連續(xù)用5 d 后停用2 d,共治療6 個月。
觀察組以卡替洛爾滴眼液治療:將4~6 層紗布或化妝棉剪成與血管瘤大小一致的形狀,將卡替洛爾滴眼液(中國大冢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20171125)均勻滴在紗布上,以全部濕透但不滴水為宜,將此紗布覆蓋在血管瘤表面,外面包裹一層保鮮膜,每日2次,每次1 h,隨訪開始治療后第2 周及1、2、3、6 個月動態(tài)觀察記錄患兒血管瘤的大小、 顏色與質(zhì)地,在觀察的過程中若出現(xiàn)加重的跡象應立即采取積極措施?;純汗仓委? 個月。
1.3.1 療效評定 比較治療6 個月后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采用Achauer 等級療效評價標準[4]進行評價,瘤體縮小率<25%為Ⅰ級(無效);瘤體縮小率及皮損顏色改善程度≥25%并≤50%為Ⅱ級(有效);瘤體縮小率及皮損顏色改善程度>50%并≤75%為Ⅲ級(顯效);瘤體縮小率及皮損顏色改善程度>75%,瘤體消失,病損的皮膚恢復或者接近正常為Ⅳ級(治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3.2 不良反應 觀察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嗜睡、低體溫、手足發(fā)冷、低血糖、腹瀉、局部紅斑以及脫屑、皮膚脫屑等。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圖1、圖2)。
圖1 用藥前
圖2 用藥后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的比較[n(%)]
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的比較[n(%)]
臨床最常采用藥物進行治療,包括口服藥物、皮膚涂抹類藥物等,其中,普萘洛爾是最常使用的口服藥物之一[8-10],但由于嬰兒抵抗力較差,服用該藥會導致患兒發(fā)生低血糖、嗜睡、低體溫、手足發(fā)冷等不良反應。同時,該藥可導致患兒心率減緩、中樞神經(jīng)受損等,在治療過程中對患兒造成嚴重損傷,因此,在臨床上,該藥物多被用于治療嬰兒淺表血管瘤高?;純篬11-12]。
卡替洛爾滴眼液屬于非選擇性β-腎上腺受體阻滯劑,對β1和β2受體均有阻滯作用,該藥具有內(nèi)在擬交感活性[13-14]。目前,該藥主要是用來治療原發(fā)性開角型青光眼,有增強眼壓的作用,而這一藥物在淺表血管瘤的治療中的應用,目前臨床研究還比較少見??ㄌ媛鍫柕窝垡褐委煁雰簻\表血管瘤的機制可能為:①對于增生期的淺表血管瘤,卡替洛爾滴眼液能夠?qū)ρ軘U張信號的傳遞過程造成抑制效果,促使一氧化氮等擴血管因子的合成水平大幅下降,在給藥之后的短時間中,瘤體即可逐漸縮小,同時顏色逐漸變淡。②卡替洛爾滴眼液能夠?qū)ρ軆?nèi)皮生長因子、堿性成纖維細胞因子表達水平發(fā)揮下調(diào)效果,對血管生長予以抑制[15-16]。③卡替洛爾滴眼液可促使細胞逐漸凋亡,致使瘤體逐漸消退。另外,卡替洛爾滴眼液在局部外用治療中,藥物在病灶中可形成一定藥理濃度,可對局部病灶中內(nèi)皮生長因子水平的表達造成影響,在對腫瘤生長加以抑制、促使腫瘤不斷消退的同時,又可促使全身用藥所致不良反應減輕,安全性較高,但局部外用藥物畢竟難以達到口服給藥所能達到的效果。因此,局部外用卡替洛爾滴眼液,能夠?qū)Ψ菨冃云p、局限性皮損及淺表皮損發(fā)揮理想治療效果,但對于深部皮損的作用并不十分理想。
相關研究表明[17],采用卡替洛爾滴眼液治療嬰兒淺表血管瘤,治療效果顯著,且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較低。使用該藥進行治療,操作簡單,不會給患兒機體造成二次損傷,患兒可在不痛苦狀態(tài)下完成治療。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6 個月后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從中可見,卡替洛爾滴眼液局部外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癥狀,促進瘤體消退。本研究中,634 例患兒不良反應為皮膚脫屑、局部紅斑等,總發(fā)生率為8.82%,提示采用卡替洛爾滴眼液治療嬰兒淺表血管瘤不會導致患兒出現(xiàn)低血糖、手足冰涼等并發(fā)癥,可見這一治療方法用藥安全性較高,家長可放心為患兒用藥。
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結(jié)合醫(yī)院實踐經(jīng)驗,將這一藥物用于嬰兒淺表血管瘤的外用治療中,既可降低全身用藥給患兒健康造成的影響,也能夠為更多此類嬰幼兒帶來良好的治療效果,臨床價值顯著。另外,本研究結(jié)論能夠?qū)σ恍┡f藥新用提供啟示,有助于理論研究的推進。當然,本研究還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現(xiàn)為選取的樣本量較小,后期可擴大樣本量,展開大范圍、多中心臨床研究,從而獲取更全面的結(jié)果。
綜上所述,卡替洛爾滴眼液局部外用治療嬰兒淺表血管瘤的臨床效果顯著,且用藥比較安全,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