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還想過要做個廣告策劃人,因為我愛看廣告。
用一張圖畫、一段Video或者是一個事件來影響群體,并且表達自己的意圖,久而久之我們就跟著廣告的說法,形成了自己對這一品牌的理解。傳播就這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消費,并讓我們現(xiàn)在或者未來掏出錢包。
對做品牌的人來說廣告是一種手段,中心思想是表達這一品牌的價值觀。表達價值觀的手法多種多樣,除了廣告,還可以是一場活動,或者一場網(wǎng)絡(luò)事件等等,在我的認知里,品牌的力量遠勝于產(chǎn)品本身——當勞力士被賦予成功者的標簽,我們就會在狀態(tài)不錯的時候去店里逛逛;當寶馬被貼上駕駛樂趣的標簽,每一個男人都躍躍欲試;同樣,如果撕掉了標簽,技術(shù)并不先進、設(shè)計并不討好,甚至連騎起來都并不舒服的哈雷摩托,可就難以代表美式的自由身份。
我相信品牌的價值,就如可口可樂的那句豪言壯語,就算全世界的廠房都沒了,我依然可以復(fù)活。
《汽車雜志》的品牌到底有多厚重?以一個職業(yè)經(jīng)理人的身份我無時無刻不在反問自己,一個小小的例子是,我們另一個團隊希望努力在微信公眾號上拓展五千點擊量的時候,《汽車雜志》卻可以保持每月六十多萬的閱讀,甚至一個仿冒的公眾號也能收獲上十萬粉絲。
最早、最厚、最暢銷等等數(shù)據(jù),都是前任給我們這支年輕團隊留下的財富,大樹底下好乘涼,在這一優(yōu)勢品牌之下,我們又該如何在日趨同質(zhì)化的雜志里突圍?
避鋒芒、差異化是解圍的手法之一,只可惜我們?nèi)缃駸o法再用,《汽車雜志》是一本容不得耍小聰明的雜志,因為如今這已經(jīng)是內(nèi)容最全面的中文類汽車雜志了,我們用了一年時間提升其閱讀質(zhì)感,并拉練出了一個富有戰(zhàn)斗力的團隊。戰(zhàn)線拉開,與其避鋒芒,不如將我們的短板一一補強。
虎山之行,沒有捷徑。
這一期雜志我們做了一個名為《巔峰匯》的選題,將國內(nèi)能找來的巔峰跑車一股腦兒拖來一試,盡管這并不能算作是獨一份,但這已經(jīng)是我們多年未做的大型項目了,用50P的版面做一件累人活兒,這絕非是幾個編輯的自娛自樂,而是我們在告訴讀者,這將成為《汽車雜志》又一個固定品牌,成為《汽車雜志》品牌核心里的一份子。
品牌有無形的力量,年紀越大越相信。前陣子我的老iPhone4在路上死機,我順道走進華為店里買了臺手機,不為別的,就因為前幾分鐘我在雜志上看到它的廣告,華為已成為三星之后的第二大智能手機供貨商,我相信這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