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良 (甘肅金昌市永昌縣第五中學)
語文教學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學生品質精神的培養(yǎng)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利用好語文課程資源,挖掘好語文教材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內容,讓傳統(tǒng)文化在語文課堂中賡續(xù)弘揚,讓傳統(tǒng)文化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添彩出力,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需要扛起的責任。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感慨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惫糯姼枳罨镜奶攸c就是抒情,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詩歌,都通過意象和意境的創(chuàng)造來抒發(fā)作者感情,對讀者的情感感染力強。為此,抓住這一特點,利用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歌,挖掘傳統(tǒng)文化中的情感力量,對于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感,具有很好的教育效果。僅小學一至六年級統(tǒng)編語文教材,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等,就有100多首古詩詞。初高中教材同樣注重古代詩歌的學習,古詩歌篇目多,把不同時期、各個朝代的不同類型的詩歌都精選了進去。充分利用好這些古詩詞,挖掘其中能夠感染人的詩句,不但能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提高寫作能力,而且能感染教育學生,激發(fā)他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在成長時期是建設祖國、捍衛(wèi)祖國的后備軍,而在工作時期就是建設祖國、捍衛(wèi)祖國的強大主力。利用古代詩歌中的愛國主義篇章,學習古代仁人志士用詩歌表達他們內心強烈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就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揚光大?!皶斓窆鐫M月,西北望,射天狼”,近千年來,蘇軾詩歌中所抒發(fā)的報國之情,激勵著一代代心系國家而壯志難酬的愛國志士;“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李賀詩歌中表達的將士們誓死報效國家的愛國之情,讓無數(shù)人感受到了愛國詩歌的文化力量……從教材古代詩詞篇目中挖掘這樣一些洋溢著愛國主義情感的壯歌,對于傳承傳統(tǒng)文化就有了情感的力量。
許多古代詩歌飽含著詩人的雄心壯志、豪邁氣概、政治抱負、責任擔當。挖掘古詩歌中表現(xiàn)的這些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為民情懷等教育元素,讓學生在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濟世情懷中樹立良好的責任擔當意識,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良好傳承。例如,李白的《行路難》,詩中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通過揚帆破浪的波瀾壯闊景象的描寫,抒發(fā)作者豪邁奔放、樂觀向上的氣概與情懷,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極大;王安石的《登飛來峰》,詩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把作者銳意改革的政治抱負表現(xiàn)得頗有意味,對學生終身有益;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讓學生感受作者對民生疾苦的體察、人間冷暖的吶喊,從中受到教育……從古代詩歌的這些濟世情懷、憂國憂民的情感表達中,培養(yǎng)、樹立學生的責任與擔當,就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思鄉(xiāng)念友、思家念親是古代羈旅行役之人經常抒發(fā)的一種情感,也是古代詩歌中從古至今表達不盡的主題或吟唱不衰的體裁。王灣《次北固山下》中的詩句“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抒發(fā)家書難寄的苦悶與愁思;李商隱《夜雨寄北》中的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抒發(fā)對遠在北方的妻子的思念之情……像這樣表現(xiàn)離愁別緒、牽腸掛肚、思鄉(xiāng)念友、思家念親的古代詩歌篇目,都是教育學生傳承傳統(tǒng)文化中感念親情、思鄉(xiāng)念友等純正情感的好教材,需要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挖掘出來,讓學生在領會思鄉(xiāng)之情、感念親情愛心中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
除了古代詩歌,語文教材中還選入了很多文言篇目。這些篇目語言凝練、風格多樣,飽含豐富而博大、積極而深刻、歷久而彌新的思想,是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好材料。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形成了諸子百家,系統(tǒng)展現(xiàn)中國文化核心理念的《詩》《書》《春秋》《論語》等文化典籍,不僅是諸子百家碩果累累的文化記錄,而且是樹立學生文化自信的絕佳教材。初高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諸子百家文化中的篇目,就值得老師仔細挖掘。像《論語》中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的“禮治”思想,以及“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等,對于學生在了解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基礎上產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崇敬之情、樹立文化自信作用很大。又如,孟子的主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于引導學生學習宇宙運行的道理,教育學生發(fā)奮圖強、堅持正義、追求理想都具有強大的感召力量。
中國古代的歷史典籍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功不可沒,它深刻闡明了中國文化的連續(xù)性在于連續(xù)的歷史的公眾認知。《史記》《漢書》《資治通鑒》《二十四史》等歷史典籍讓我國的歷史記載從未間斷。從司馬遷的《陳涉世家》《廉頗藺相如列傳》等篇目中,教師就要讓學生從歷史人物身上感受其性格品質、精神風貌;從班固的《蘇武傳》中,讓學生學習作者對蘇武人格魅力和愛國思想的表現(xiàn),以此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像選入初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這些篇目,都需要教師通過學習歷史人物的寶貴思想品質來傳承歷史文化。
歷史典籍對歷史進行記載,對文化進行傳承,而中國古代還有許多作者抒寫生活際遇、人生感悟、生命哲理等,學習、領悟、體會選入中小學教材中的這些文章也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好途徑。例如:學習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挖掘篇目中因事而見的道理“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聯(lián)系他不顧保守派反對積極推行新法的做法,比較其“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對于增強學生的文化智慧幫助很大。再如,學習韓愈的《師說》,挖掘教材中作者描述的學習現(xiàn)狀和對古人勤學、尊師美德的崇尚思想,就能提高學生認識、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還如,學習李密的《陳情表》,挖掘文中作者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yǎng)成人而竭力請辭盡“孝”的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孝”的教育,就能從中華文化中汲取思想的智慧營養(yǎng),為學生將來的發(fā)展增添無窮力量。
我國的古典名著是中國乃至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外華人中乃至全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例如,初高中教材所選的中國古典名著名篇,在折射中國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萬象、人生百態(tài)的同時,展示了文學人物的光彩形象,具有寬廣的文化教育空間和巨大的文化教育力量。通過靚麗傳統(tǒng)文化中的形象魅力,就能對學生進行不知不覺的教育,達到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例如,節(jié)選自《西游記》中的《猴王出世》,從石猴高登王位的故事中,讓學生體會美猴王勇敢機靈、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形象,就能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增強學生對美猴王這一魅力形象的美好印象。再如,節(jié)選自《三國演義》的《楊修之死》,從楊修的恃才放曠而被曹操“借惑亂軍心之罪殺之”的故事中,引導學生分析楊修、曹操性格特征,就能讓學生在客觀評價中接受理性教育。像這些古典名著中靚麗的人物形象,不僅能吸引學生品讀小說中的人生百態(tài),而且能夠充分感受小說中人物形象的教育魅力,進而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