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瑜 孟付紅 辛 國 朱建朝 鄭小平
薄殼山核桃, 又名美國山核桃, 商品名為“碧根果”,是胡桃科山核桃屬落葉喬木,原產于美國和墨西哥北部, 是世界著名的集優(yōu)質干果、木本油料、園林綠化和高檔木材于一體的極具特色的生態(tài)經濟型樹種。中國對碧根果的需求約占全球總量的18%,而國內供應量僅占0.2%,我國的碧根果市場長期依賴于從美國進口。
薄殼山核桃適宜在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地區(qū)栽培,當前在安徽、云南、江蘇、浙江等14 個省市有栽培。其堅果殼薄且光滑美觀,果仁營養(yǎng)豐富,粗脂肪含量70%左右,不飽和脂肪酸含量93%左右,果仁色美味香,無澀味,可鮮食、炒制、 榨油, 備受消費者喜愛。 其樹體生長快、結果早, 嫁接苗定植3 年即可掛果, 6~8 年進入盛果期, 平均畝產堅果150 kg 以上, 市場價70 元/kg 以上,畝產值可達1 萬元以上。 現(xiàn)借鑒國內薄殼山核桃引種栽培技術研究成果,總結出其優(yōu)質豐產高效栽培技術。
1.1 園地選擇
1)氣候條件。適生區(qū)年均溫11~21 ℃,極端最低溫-20 ℃,最熱月均溫21~26 ℃,最冷月均溫-10~-8 ℃; 年均日照時數(shù)1 400 ~2 700 小時;年降水量600~2 000 mm;無霜期180~280天。
2)海拔。 低山丘陵、平原臺地600 m 以下,云貴高原山地1 700 m 以下。
3)土壤條件。 坡度小于20°, 土層厚度100 cm 以上,以土質疏松透氣、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且濕潤的壤土或沙壤土為佳; 質地過于黏重的酸性土壤,深層巖石性土壤,質地過粗的土壤,以及貧瘠、土層淺薄、保水性差的土壤均不宜種植。 在酸性至微堿性(pH 值5~7.8)土壤中生長良好。 較耐水濕,短時性水澇地可種植。
4)灌溉條件。 要求良好的灌溉條件。 6—7月果實膨大期和8—9 月堅果灌漿期要保證水分供應。
1.2 整地 坡度小于15°的園地全墾整地;15°~20°的緩坡地沿等高線帶狀整地, 帶寬2~3 m,帶間留生草帶;墾復深度0.3 m 以上。
按株行距大穴整地。 定植穴長、 寬、 深均1 m 以上; 挖定植穴時分開堆放挖出的表土與心土, 每穴施入腐熟優(yōu)質農家肥25 kg 或商品有機肥5 kg 以上、鈣鎂磷肥1 kg。 將表土和肥料充分混勻后回填,再將心土回填其上,直至高出地面15~20 cm。 要在苗木栽植前1 個月完成整地,以利穴土充分沉實。
1.3 品種配置 選擇1~2 個品質優(yōu)良、豐產穩(wěn)產性好,經國家、地方審(認)定的優(yōu)良品種作為主栽品種。 目前國內推廣的主要有波尼(Pawnee) 、馬漢(Mahan)、威斯頓(Western)、肖肖尼(Shoshoni)、威奇塔(Wichita)等品種。
薄殼山核桃為雌雄同株異花樹種,風媒花,同一品種雌雄花期通常不遇, 并且花期常遭陰雨、 低溫等不良天氣影響, 致使授粉和坐果不良。因此,栽植時須配置授粉樹,按5∶1 的比例均勻混栽2~3 個授粉品種。 授粉品種應選擇雄花與主栽品種雌花花期相遇、花粉量大、花粉發(fā)芽力強且本身具有良好結果能力的品種。 栽培實踐表明, 馬漢、 威斯頓與波尼可互為授粉品種。 授粉品種與主栽品種間栽植距離應在150~300 m 范圍內,隔行栽植為宜。
1.4 栽植密度 薄殼山核桃常作為高大落葉喬木果樹栽培, 一般栽植株行距8 m×8 m 或10 m×11 m,每畝10 株或6 株。 為提高前期產量,生產中多采用園藝化矮化密植栽培,按株行距4~5 m×6~10 m 定植,每畝14~28 株,10 年后隔行(或株)移栽或間伐,按8~10 m×10~12 m永久定植,每畝7~14 株。
1.5 栽植時期 薄殼山核桃苗木落葉后至萌芽前(當年12 月至翌年3 月中旬)均可栽植,以早春栽植為宜。 定植要做到苗正、根舒、土層壓實,深淺適當。 容器苗可以延長到發(fā)芽后栽植,但不宜在夏季高溫期和土壤封凍期栽植。
1.6 栽植 裸根苗定植前要修剪根系并蘸泥漿處理,剪除病殘根,剪短過長根。泥漿由黃土、藥水(0.1%高錳酸鉀、0.6%磷酸二氫鉀、0.3%鋅肥、50 mg/kg 生根粉)和清水攪拌均勻配制而成。 采用“三埋兩踩一提苗”栽植法, 栽植深度與苗木根頸原土印相同或略深(高出原土印3 cm)。 扶正苗干,舒展根系,隨填土隨踏實,使根系與土壤密接。 同時,校正苗木栽植位置,使株行整齊,苗干垂直。
栽后打出樹盤,充分灌水,待水下滲后用土封嚴實,樹盤覆蓋黑色地膜,以利保墑增溫和防除雜草,促進成活。
無灌溉條件的地方栽植時可用保水劑進行抗旱栽培, 每株苗木在根系周圍土壤中撒施暄土蓄肥保水劑(北京漢力淼新技術公司生產的XL1 型)吸足水的凝膠(折合干品30 g)。容器苗定植時要先去除容器袋,若主根彎曲和纏繞,可拉伸或剪除,以利萌發(fā)新根。
苗木定植后及時定干, 定干高度1.5~1.8 m。 如栽植實生苗,應在定植后第2 年嫁接。
薄殼山核桃園結果前樹冠較小,株、行間空地多, 為提高園地利用率, 可間作套種一些作物,以耕代撫,既可增加果園前期經濟效益,又可改良土壤。 間作物以低稈類(高度1 m 以下)的矮冠、無攀緣性、淺根性、與薄殼山核桃樹無共同病蟲害的間作物,如大豆、馬鈴薯、紅薯、瓜類、草莓、花生、油菜、魔芋、天麻、白芨、茶葉、油用牡丹、綠肥等經濟作物。也可在行間套種園林綠化苗木,如紅葉石楠、桂花、山茶等。間作套種的作物應距樹干基部1~1.5 m,為薄殼山核桃樹土肥水管理留足營養(yǎng)帶。
薄殼山核桃頂端優(yōu)勢明顯,樹體高大,結果期長,主要采用主干疏層形,產量高、壽命長,定植后5~6 年即可完成整形。 該樹形主干高1.2~1.5 m,樹高6.5~7 m,1 個主干,3 層共7~8 個主枝,其中第1 層有主枝3~4 個,第2 層2~3 個,第3 層1~2 個。 第1、2 層主枝層間距1.5~1.8 m,第2 層與第3 層主枝層間距1~1.2 m。每個主枝配備2~3 個側枝, 結果枝組均勻分布于主枝兩側。該樹形能快速形成大量結果短枝,實現(xiàn)早實豐產,并且結構簡單,通風透光好,便于機械化作業(yè),田間管理方便。樹體整形修剪技術要點如下:
1)中心干培養(yǎng)。定干發(fā)枝后,選留1 個頂端直立健壯枝作中心干培養(yǎng), 通過拉大枝條角度控制競爭枝,確保中心干強壯生長。
2)主枝培養(yǎng)。 栽植第3 年,對距地面1.5 m以上枝條進行主枝選留, 留3 條均勻錯列的枝條作為第1 層主枝, 其水平夾角約為120°,且枝條大小、長勢均衡;開張角度60°~70°。
3)結果枝培養(yǎng)。主枝確定后,一般每年在主枝上培養(yǎng)2~3 個副主枝, 副主枝距主枝基部40~50 cm,與主枝夾角60°左右;每個副主枝上培養(yǎng)3~5 個側枝,側枝間距30~40 cm;側枝上培養(yǎng)結果母枝和結果枝。
4)輔養(yǎng)枝培養(yǎng)。 視樹體通透情況適度在主枝、副主枝及側枝上留養(yǎng)1~2 個輔養(yǎng)枝,等其結果后疏除或更新培養(yǎng)成結果枝組。
對結果樹的修剪主要是充分合理利用空間,防止結果部位外移,注重結果枝組培養(yǎng)與更新,可采用拉枝、刻芽、摘心、撐枝、刻傷、環(huán)剝等技術措施。
成齡樹主要在冬季疏除干枯枝、細弱枝、重疊枝、交叉枝和病蟲枝等。
若樹體生長強旺, 可用多效唑進行化學調控。 一般春季或秋季在樹冠下土壤中埋施多效唑, 每株2~4 g; 也可在6—7 月葉面噴施1 000~1 500 mg/kg 多效唑。
對徒長樹可每隔20~30 天噴施1 000 mg/kg多效唑2 次。這樣可抑制新梢旺長,促進花芽形成,提高下一年的堅果產量和單果質量。
4.1 土壤及水分管理 每年秋季結合施基肥擴穴深翻,于栽植穴外挖環(huán)狀溝或平行溝,溝寬30~40 cm,深30 cm,回填時將肥料與表土混合后填入底層,底土填在上層,逐步擴穴并提高土壤肥力。
幼齡園每年鋤草3~5 次,中耕1 次;盛果園每年除草1~2 次, 中耕1 次。 中耕深度以20~25 cm 為宜。
為防除雜草、 蓄水保墑, 無灌溉條件的園, 可用黑色地膜或園藝地布在樹干兩側營養(yǎng)帶覆蓋。
薄殼山核桃園灌溉以幼樹期少量多次,盛果期多量少次為原則。 春季定植的幼樹在栽植后及葉片出現(xiàn)輕度萎蔫時及時灌溉補水。 成齡結果樹根據(jù)生長特點,在開花前、開花后、果實膨大期、硬核期和花芽分化期、采收后、封凍前,視干旱情況灌水。若長期干旱少雨,及時灌溉補水, 以滿足新梢生長、 果實發(fā)育和樹體安全越冬對水分的需求。 根據(jù)園地實際,可采用漫灌、滴灌、 噴灌等方法。 灌溉后水分滲透深度應在30 cm 以上。
4.2 施肥管理 每年施3 次肥,分別在春季萌芽前后(3 月中旬至4 月中旬)、果實發(fā)育膨大期(7 月上中旬)及果實采收后(11 月中下旬)。
施用肥料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優(yōu)先選用薄殼山核桃專用肥。 若無專用肥,可選用N、P2O5、K2O 比例15∶15∶15 的復合肥或有機無機復混肥,并適時配施鈣、鎂、硼、鋅等中微量元素肥。 一般采用溝施、穴施、葉面噴施法。
結合園地土壤肥力狀況與營養(yǎng)診斷結果確定施肥量, 一般在春季萌芽前畝施復合肥20~33 kg, 秋季采果后畝施腐熟農家肥1~2.5 t、復合肥20 kg。 5—8 月生長期葉面噴施3~5 次含鋅微肥。
5.1 輔助授粉 薄殼山核桃雌、雄花期多不一致,未配置授粉品種的核桃園需輔助授粉,輔助授粉可提高坐果率30%左右。
在薄殼山核桃雄花序基部少量花藥開裂散粉時, 采集雄花序攤放在背陰干燥處的玻璃紙或報紙上,雄花序攤放厚度不宜過高,一般5~10 cm 為宜;晴天1~2 天,雄花序能自行開花散粉;陰雨天可用電燈泡(40~60 W)加溫,溫度不超過25 ℃,2~4 小時后即能散出花粉。 收集花粉裝入干燥玻璃瓶內, 放于0~5 ℃冰箱冷藏室短期冷藏。于雌花可授期(柱頭呈倒“八”字形張開), 在上午9:00—10:00 或下午3:00—4:00 開展輔助授粉,采用人工抖粉或無人機噴撒方式,連噴2~3 次。
5.2 保花保果 在薄殼山核桃雌花盛花期,噴0.3%尿素+0.3%硼砂+0.3%磷酸二氫鉀, 可提高坐果率17%~46%。 對結果少、生長強旺的徒長樹,為抑制營養(yǎng)生長,可在秋施基肥挖斷一些生長旺盛的主側根,剪平傷口,促其早愈合。 也可在開花前,于樹干1~1.5 m 處,用刀螺旋狀斜割幾刀,深達木質部。 對于擬在2~4 年內疏除的大側枝及輔養(yǎng)技,可在其基部分枝處以上,用利刀環(huán)割1~1.5 cm 寬的一圈皮, 再將其上下倒置貼回原處,用塑料薄膜包嚴,上下綁緊,促進枝條形成混合芽開花結果。
薄殼山核桃常見病蟲害有黑斑病、干腐病、灰霉病、褐斑病、炭疽病、瘡痂病、警根瘤蚜、山核桃蚜蟲、中國綠刺蛾、咖啡木蠹蛾、云斑天牛、星天牛、桑天牛、樟蠶等病蟲害。
5 月中旬至6 月中旬,每隔7~10 天噴1 次,噴2~3 次喹啉銅、 戊唑醇、 咪鮮胺或其復配劑800~1 000 倍液,防治黑斑病、灰霉病、褐斑病、炭疽病等病害。
干腐病可在冬季落葉后或春季展葉前清除病枝集中燒毀。 5 月份孢子釋放期或發(fā)病初期,用利刀在發(fā)病部位豎劃幾道(深達木質部),然后對病部噴80%的402 抗菌劑或80%乙蒜素200 倍液, 病害嚴重的核桃園每隔5 天1 次,連噴3 次。
在中國綠刺蛾、銅綠異麗金龜、警根瘤蚜、山核桃蚜蟲等危害初期, 噴施5%吡蟲啉乳油1 000~1 500 倍液, 或20%氰戊菊酯乳油3 000倍液,或5%蚜虱凈乳油1 000~1 500 倍液,防治效果較好。
對天牛、咖啡木蠹蛾等蛀干害蟲,在成蟲發(fā)生期人工捕殺, 并對樹干和大枝每隔12~15 天連噴2 次綠色威雷或噻蟲啉微膠囊劑500~800倍液,或1.2%苦·煙乳油500~800 倍液,或25%滅幼脲懸浮劑500 倍液;在幼蟲危害期,用鐵絲掏出蛀孔內蟲糞, 用獸用注射器或小型噴霧器向蛀孔內注入80%敵敵畏乳油50 倍液,或采用浸藥棉塞蛀孔后并用黏泥封堵,熏殺幼蟲。
7.1 采收期 薄殼山核桃相對普通核桃成熟期較晚,一般在10 月上中旬至11 月上旬成熟。 果實成熟的標志是果皮(總苞)顏色由青變黃,果皮自然開裂率達30%時。
7.2 采收方法 薄殼山核桃果實采收方法分人工敲打法和機械搖干振動法兩種。 人工敲打法適宜交通不便的園地和成熟時果皮自然開裂率低的品種; 機械搖干振動法適宜平地或平坦緩坡地,且成熟時自然裂果率高的品種。 采收前應清除園地雜草,以方便收集果實。 人工用竹桿或木桿敲打采收時, 注意不要打傷頂部短枝和芽體,以免影響下一年產量。
7.3 果實處理 采收后的果實應堆放在室外或室內通風處,堆高20~30 cm 為宜,堆放4~5 天待多數(shù)果皮均能自然開裂散出堅果時, 即可人工撿拾。 晾曬后仍未自然開裂的果實,可通過手工剝皮方式取出堅果,并單獨存放處理。 脫皮的堅果用水清洗后及時晾曬或烘干至含水量10%左右。
7.4 包裝貯存 干制后的薄殼山核桃堅果采用專用紙箱或木箱包裝,包裝物應堅固耐用,清潔衛(wèi)生,干燥,無異味,并采取防潮措施。 每一包裝只能裝同一品種、同一等級的堅果或果仁,不得混雜。 每個包裝獨立貼掛標簽,標明品名、產品等級與生產日期。 產品應貯存在通風良好、干燥的場所,大量產品須用冷庫低溫(1~3 ℃)冷藏。產品切勿與有毒、有異味、有害、易揮發(fā)、易腐蝕的物品同處貯存, 堅果和果仁入庫后須在庫房中采取防蟲蛀、防霉、防出油、防鼠害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