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詹 健
(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四一六隊,湖南 株洲 412007)
保華嶺礦區(qū)位于瀏陽市官橋鎮(zhèn),礦區(qū)地理坐標:東經113°20′30″~113°22′14″,北緯27°51′15″~27°53′14″,預查范圍面積9.98km2,普查范圍面積6.32km2。交通較方便。
通過地質預查和普查工作,礦區(qū)共發(fā)現(xiàn)7條金礦(化)脈,其分布位置與化探圈定的金異常濃集中心吻合,礦脈近似平行產出,呈近EW向展布,礦脈從南至北傾角逐步變陡,局部產狀變化較大(圖1)。經地表工程和深部鉆探控制,礦區(qū)共圈定4個金礦體,礦體多發(fā)育于礦脈底板附近,金礦體控制長度40m~225m,延伸41m~84m,平均厚度1.36m~3.07m,平均品位2.23g/t~8.17g/t。估算推斷資源量礦石量79888噸,金金屬量481kg,平均品位金6.02g/t。
礦區(qū)出露地層主要有中元古界冷家溪群黃滸洞組(Pt2h)和第四系(Q)。
(1)中元古界冷家溪群黃滸洞組(Pt2h)。礦區(qū)地層主要出露為中元古界冷家溪群黃滸洞組,為含金石英脈主要賦存層位。與下伏地層(中元古界冷家溪群江家渡組(Ptjh)及中元古界冷家溪群小木坪組(Pt2x))呈整合接觸,厚度大于1000m,為一套淺變質深-半深水粘土沉積為主間夾陸源碎屑濁流沉積。下部灰黃色中層狀淺變質細中粒石英雜砂巖與灰綠色中至厚層狀粉砂質絹云母板巖構成韻律,板巖具紋層狀構造,局部具爬升交錯層理;中部灰黃、灰綠色中至厚層狀淺變質細粒石英雜砂巖與粉砂質絹云母板巖或紋層狀絹云母板巖構成韻律,含黃鐵礦晶體,大小2mm~3mm,單個韻律層厚1m~3m;上部黃紅、灰綠色淺變質細粒石英砂巖、粉砂巖、紋層狀含粉砂質絹云母板巖、絹云母板巖構成旋回。
(2)第四系(Q)。主要出露在礦區(qū)北西部,是本區(qū)主要的居民聚集區(qū),遍布農田和水渠。
礦區(qū)整體構造形態(tài)為一不完整的同斜倒轉背斜,核部為冷家溪群黃滸洞組,兩翼(在礦區(qū)外側)為江家渡火山碎屑巖及小木坪組地層,南翼倒轉,打牛嶺礦段的礦脈集中區(qū)為背斜核部位置,與其南側的官莊韌性剪切帶關系密切。地層走向NEE,傾向NNW,傾角40°~70°。礦區(qū)內斷裂構造較發(fā)育,主要由NE向斷裂、NW向斷裂、EW向斷裂。
(1)北東向斷裂。NE向主斷裂F1貫穿礦區(qū)北中部,是區(qū)內規(guī)模最大的一條北東向脆-韌性斷裂,具多期活動性;區(qū)內出露長2km,出露寬約2m~5m,帶內劈理發(fā)育;因左行平移使官莊韌性剪切帶錯距達1.5km;在北側被F2斷裂錯開。本區(qū)的賦礦構造主要為礦區(qū)南東部的一組近NEE向的石英細脈帶,主要由含石英細脈的板巖和硅化碎裂巖組成,從屬于官莊韌性剪切帶,該剪切帶呈NEE向展布,屬右行剪切帶,貫穿整個礦區(qū),帶寬約1km。帶內礦脈走向以近EW和NEE為主,與圍巖界線清晰,產狀較穩(wěn)定。
(2)北西向斷裂。NW向斷裂F2位于礦區(qū)北東部,錯斷區(qū)內NE向主斷裂F1,區(qū)內出露長1.5km,出露寬約1m~3m;走向北西,傾向南西。
(3)東西向斷裂。東西向斷裂遍布整個礦區(qū),平面上呈EW向延伸且多被NE向斷裂切割。
區(qū)內巖漿活動不甚強烈,僅有志留紀侵入的板杉鋪巖體北部邊緣在礦區(qū)東南角外出露,屬志留紀桂東超單元較早次的三洞單元,分布面積約0.5km2。各類淺成侵入巖脈則較發(fā)育,主要巖石類型有輝綠(玢)巖,煌斑巖。其中輝綠(玢)巖僅出露一條,位于礦區(qū)西北角外側,因風化強烈或植被發(fā)育,少見原生露頭,巖石呈斑狀結構、基質輝綠結構、輝長-輝綠結構,斑晶含量5%~6%,由斜長石、普通輝石、橄欖石、磁鐵礦組成,基質由斜長石(15%)、蝕變輝石(25%)、石英等組成?;桶邘r在礦區(qū)出露3條,巖脈一般呈EW走向,因風化強烈已難確定其產狀。巖石類型主要為閃斜煌斑巖,巖石為暗灰色,煌斑結構,由雜亂分布的斑晶與細粒他形基質礦物組成。斑晶礦物主要為半自形-自形柱狀角閃石(20%)與自形柱狀斜長石(1%),基質由半自形至他形柱粒狀角閃石、半自形-他形柱狀斜長石、他形-自形磁鐵礦組成。礦區(qū)南側3km為板杉鋪巖體[1]。
區(qū)內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毒砂礦化、鐵白云石化和方解石化等,以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和毒砂礦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
(1)元素含量特征。區(qū)內地層為中元古界冷家溪群小木坪組淺變質細中粒石英雜砂巖與灰綠色粉砂質絹云母板巖,其土壤元素的地球化學分布特征見表1。
(2)土壤元素富集特征。As平均值21.536×10-6,濃集比率10.255,Sb平均 值1.555×10-6,濃集 比 率7.403,Au平 均 值3.261×10-9,濃集比率4.658,Au濃集比率大于2,呈強富集特征。
(3)土壤元素分異性特征。Au的變異系數(shù)0.543,在0.5~0.75之間,呈弱分異性。As的變異系數(shù)0.377,Sb的變異系數(shù)0.349,Hg的變異系數(shù)0.335,Ag的變異系數(shù)0.320,均在0.25~0.5之間,含量分布不均勻。W的變異系數(shù)0.281,在0.25~0.5之間,含量分布不均勻。Pb的變異系數(shù)0.248,Bi的變異系數(shù)0.241,Zn的變異系數(shù)0.239,Cu的變異系數(shù)0.231,Mo的變異系數(shù)0.220,Sn的變異系數(shù)0.148,均小于0.25,含量分布均勻。
(4)元素相關性特征。礦區(qū)元素的R型聚類分析結果顯示,12種元素具有正相關性,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學性質,表明這12種元素共同參與了這一地區(qū)主要礦產的成礦過程。在相關系為數(shù)0.3水平下,元素組合分為:Pb-Bi-Sn-Cu-Mo-Zn-W、Sb-Hg、As、Au、Ag,反映出該地區(qū)地質成礦的復雜性。成礦伴生元素Pb-Zn-Cu與W-Mo-Sn相關性較強,成礦元素Au與其它兩種伴生元素As、Ag相對獨立,這可能是本區(qū)金礦以石英脈型為主的結果。
礦區(qū)內共發(fā)現(xiàn)4個金礦體,編號分別為V2-1、V3-1、V4-1和V4-2,分別產在2、3、4號礦脈中,礦體多發(fā)育于礦脈底板附近,礦體控制長度40m~225m,延伸41m~84m,平均厚度1.36m~3.07m,平均品位2.23g/t~8.17g/t(表1)。
V2-1礦體:產于2號礦脈中段,礦體分布在0-1線之間,礦體呈長條板狀,中深部有ZK301、ZK701控制,礦體走向長100m,控制斜深145m,礦體走向近EW,傾向N,傾角58°,礦體賦存標高77m~148m,礦體厚度1.76m~1.78m,平均厚度1.77m,品位1.75g/t~2.71g/t,平均品位金2.23g/t。礦體為隱伏礦體,南西側伏,側伏角36°。
V3-1礦體:產于3號礦脈中段,礦體分布在1線附近,礦體呈透鏡狀,中深部僅有ZK701控制,圈定礦體長度40m,礦體走向近EW,傾向N,傾角60°,礦體賦存標高108m,礦體厚度4.30m,品位3.20g/t。礦體為隱伏礦體。
V4-1礦體:產于4號礦脈中段,礦體分布在1~5線,礦體呈長條板狀,地表有BT8、BT12控制,中深部有ZK503、ZK701控制,礦體走向長225m,控制斜深77m,礦體走向近EW,傾向N,傾角65°,礦體賦存標高128m-地表,礦體厚度0.79m~1.97m,平均厚度1.48m,品位2.58g/t~19.40g/t,平均品位金8.17g/t。
V4-2礦體:產于4號礦脈西段,礦體分布在17~21線之間,礦體呈透鏡狀,僅地表有TC1901控制,圈定礦體長度40m,礦體走向近EW,傾向N,傾角65°,礦體厚度1.36m,品位3.95g/t。
該礦床主要受北東向構造和近東西向構造的聯(lián)合控制。其產出位置與地層、巖性有明顯的關系,主要賦存于Pt2h中,受近東西向韌性剪切帶控制,產于韌性剪切帶中。金的礦化富集與絹云母化、硫化物礦化、特別是銅、鉛、鋅礦化關系密切。該礦床是一個以熱液充填交代成因為主,具多期多階段成礦特征的復成因礦床。區(qū)內多次強烈而頻繁的構造活動,造成了深部巖漿的侵入,巖漿侵入帶來的熱源,驅動巖漿水,變質水,萃取地層中初步富積的有用組分Au而成為含礦熱液,運移至賦礦的有利場所—劈理化帶中充填,交代而形成石英細脈帶型金礦床。同時由于構造熱力作用而產生熱液,萃取圍巖中的有用組分Au,運移至韌性剪切帶內的剪切裂隙中,充填成為金礦體。
該礦床具有以下良好的找礦標志:①石英細脈帶型金礦體受背斜核部平行的劈理化帶控制,礦體由含金石英脈和礦化蝕變圍巖組成。②含金的石英脈以發(fā)育由絹云母、細粒硫化物和微量自然金組成的平行脈壁的綠色條帶為特征。③脈側礦化蝕變圍巖具絹云母化和浸染狀毒砂,黃鐵礦化和微弱金礦化。④當含礦石英脈中出現(xiàn)銅、鋅、鉛礦化時,形成中、高品位礦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