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珠
(香港都會大學(xué) 教育及語文學(xué)院,香港 999077)
王安石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詩文顯世,不常作詞。宋紹興重刊《臨川集》附有其18首詞曲。近人朱祖謀錄刊《臨川先生歌曲》一卷,又雜采諸家選本、筆記,補遺其六首詞,刻入《彊村叢書》中?!度卧~》存王安石詞29首。自宋代起,詞論家對王安石詞毀譽參半,但大部分評論皆推崇其金陵懷古詞《桂枝香》及集句詞《菩薩蠻》。從宋代以來的選本統(tǒng)計,《桂枝香》共入選古今78種選本,在當(dāng)代“宋詞排行榜”中排列33位[1]95-96,此詞無疑是經(jīng)典名篇,影響甚大。近年研究王安石詞的學(xué)者主要采取肯定的態(tài)度,不僅承接古代詞論中贊賞《桂枝香》《菩薩蠻》的“態(tài)度”,還開啟了按類別評析其詞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從詞風(fēng)轉(zhuǎn)變上肯定其開拓詞境界等意義。這是經(jīng)典化王安石詞的重要進程,其詞創(chuàng)作不多,卻在詞學(xué)史上占據(jù)席位,是經(jīng)典又罕見的例子。經(jīng)典的概念,是按后人的審美標(biāo)準(zhǔn)辨識、審閱前人的作品,形成經(jīng)典化的過程,是需要經(jīng)歷漫長的歷史選汰(1)文學(xué)作品要成為經(jīng)典,需要經(jīng)得起時代的考驗,即有轉(zhuǎn)化為經(jīng)典的悠長過程,當(dāng)中涉及社會文化、學(xué)術(shù)思潮等復(fù)雜因素(參見張燕珠:《浙西詞派經(jīng)典化南宋雅詞的意義》,《中國韻文學(xué)刊》2018年第2期)。張宏生指出文學(xué)經(jīng)典是要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并在不斷的閱讀闡釋中體現(xiàn)作品新的生命力,經(jīng)典的形成與當(dāng)代和后世的批評家和讀者有密切關(guān)系(參見《晚清詞壇的自我經(jīng)典化》,《文藝研究》2012年第1期)。?!拔膶W(xué)作品的影響力、文學(xué)經(jīng)典的影響指數(shù),通常是變動不居的?!盵1]3而經(jīng)典化王安石詞的過程中,詞論家的詞話、編選家的詞選本、詞人作品的延續(xù)經(jīng)典、專家的賞析等參與力度,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從古代詞論上看,學(xué)者往往傾向宋代楊湜《古今詞話》、吳曾《能改齋詞話》,以及清代劉熙載《詞概》和近代梁啟超《飲冰室評詞》等觀點,本文增補其他詞話的詞論,如王灼《碧雞漫志》、張炎《詞源》、丁紹儀《聽秋聲詞話》等論述,完備古代詞論中的王安石詞。此外,從近人詞選本、賞析、創(chuàng)作等角度,分析近代詞論家多元化審視王安石詞,也是將王安石詞經(jīng)典化的重要舉措。
從王安石詞學(xué)史地位上出發(fā),湯江浩考察王詞的內(nèi)容、形式、承傳、影響等方面,包括特殊體制的八首集句詞、《桂枝香》的成功原因、吟詠景物詞、佛理詞、兒女情詞《謁金門》等[2]。他認(rèn)為王安石的集句詞打破詩詞在語言、境界等方面的差別和界限,以及其多樣化的題材和內(nèi)容,上承柳永,下啟蘇軾、黃庭堅等人,影響宋詞詞風(fēng)并促使其轉(zhuǎn)變,故其地位獨特。王安石詞承前啟后,在詞學(xué)史上自有其作用和地位,他洗脫五代以來綺麗靡柔的詞風(fēng),如《桂枝香·金陵懷古》等,又開拓詞的題材內(nèi)容,如集句詞《菩薩蠻》兩首等,同時豐富了詞的藝術(shù)境界,如《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南鄉(xiāng)子》(自古帝王州)等,為后來的蘇軾、辛棄疾開創(chuàng)了先聲[3]。王安石處于宋詞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不作艷詞,開創(chuàng)集句詞,“別是一家”,上承歐陽修、柳永,下開黃庭堅、蘇軾等[4]。論者把王安石詞分為詠史懷古、閑適生活、寫景抒情、詠物抒懷、說禪等五類并評析,反駁貶低王詞的說法,肯定其在中國詞史上的地位[5]。在熙豐詞壇運轉(zhuǎn)之際,“臨川三王”、王安石等人視詞文學(xué)為“歌曲”而不是“文體”,創(chuàng)作數(shù)量極少,但王安石改變詞的境界、題材等,與蘇軾開創(chuàng)了詞的“盛宋時代”[6]。學(xué)者多傾向褒揚王安石詞,肯定其在詞學(xué)史上的正面影響,是宋詞詞風(fēng)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人物之一。
從王安石晚年的禪意生活及佛學(xué)思想上看,他的《訴衷情》五首、《南鄉(xiāng)子》兩首、《雨霖鈴》(孜孜矻矻)、《望江南》四首等詞,都是“以禪入詞”來開拓詞境。這些禪意和佛理的詞在宋詞史上別具意義,包括擴大詞境、內(nèi)容及豐富詞的表現(xiàn)技巧等[7]。這些詞在字里行間流露鮮明的“空”“幻”,并體現(xiàn)作者怡情遣興與自我慰藉的精神旨趣,影響著后世的創(chuàng)作[8]。王安石最早以禪入詩,也有意識地以禪語入詞,在“艷科”詞中注入“雅”,使詞境變得空靈、深邃[9]。這是開拓宋詞境界、題材等的重要舉措。
從政治抒情角度出發(fā),李世忠考察王安石詞的憂國情懷,如君臣遇合思想、政治操守、罷相后的政治失意等[10]。從“荊公新學(xué)”的經(jīng)學(xué)觀上出發(fā),焦寶析論王安石詞的內(nèi)容開拓以及寫景詠史并重的《桂枝香》等[11]。在新舊黨爭中,因仕途多變,士大夫詞以“嘆官路飄零,荏苒年華”的主題,詞中言事理、物理漸多,又滲入禪道,形成理趣[12]。王安石的《千秋歲引》《漁家傲》《雨霖鈴》《南鄉(xiāng)子》等詞,就是北宋中期詞壇變化的代表。這不僅賦予詞作現(xiàn)實的意義,同時結(jié)合自身的政治抱負(fù)、榮辱得失等感情色彩,為詞作洗脫了“艷科”的俗風(fēng)。
綜合以上的分析,王安石詞的意義和價值在于改變了宋詞詞風(fēng),開拓了詞的題材、境界等,同時其以律詩入詞,是蘇軾“以詩為詞”的先聲。
宋代詞論家已關(guān)注王安石詞,并將其詞收錄于楊湜《古今詞話》、王灼《碧雞漫志》、吳曾《能改齋詞話》、胡仔《苕溪漁隱詞話》、魏慶之《魏慶之詞話》、張炎《詞源》等作品中。他們主要集中討論金陵懷古詞《桂枝香》、集句詞《菩薩蠻》(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野狐精”說等。楊湜指出“金陵懷古,諸公(二字據(jù)《草堂詩余》補)。寄詞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獨介甫最為絕唱。東坡見之,不覺嘆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上三句據(jù)《草堂》補)”[13]。楊湜輯錄《桂枝香》全詞,補注其他版本的字詞,使此詞在詞話體系中傳播,并高度評價它。王安石的《桂枝香》是金陵懷古題材的絕唱,并錄蘇軾“此老乃野狐精也”說法,又為后世不斷轉(zhuǎn)載,遂成為定調(diào)。張輯的《桂枝香·寓桂枝香秋思:疏簾淡月》有“疏簾淡月”句,故又名《疏簾淡月》,同樣屢為詞選家所錄。《全宋詞》存《桂枝香》30首,北宋占4首(含王安石的)、南宋占14首、朝代不詳者有12首。同朝的三首是黃裳《桂枝香·延平閣閑望》《桂枝香》(插云翠壁)及朱敦儒《桂枝香·南都病起》。
黃裳的《桂枝香·延平閣閑望》是詠史懷古題材。宣和二年(1120),謝皓任南劍州知州事,重建延平閣,落成之時,請黃裳寫《延平閣記》。據(jù)《延平閣記》載,延平閣是雙溪閣的前身。延平閣至少在北宋時就已經(jīng)臨江聳立。到北宋中期,延平閣的名氣就很響亮。其后的“懷古”成為詞文學(xué)中常見的題材。在詞題序、詞文中含“懷古”二字的,《全宋詞》分別錄34首、42首。周邦彥、蘇軾、辛棄疾、康與之、張孝祥等皆有懷古作品,并應(yīng)用在其他詞牌之中,如《水調(diào)歌頭》《滿江紅》《念奴嬌》《永遇樂》等。懷古的地點也漸見廣泛,如周邦彥懷維揚、蘇軾懷赤壁、辛棄疾懷京口北固亭及會稽蓬萊閣、康與之懷長安等。當(dāng)中,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作品,更是千古經(jīng)典名篇,顯現(xiàn)文人喜愛在古都懷古,并以此為題材,也為讀者所推崇。這些創(chuàng)作行為很好地傳承懷古題材,并擴大到其他詞牌之中,文人顯然從內(nèi)容上逐步強化王安石《桂枝香》的名望,使之成為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也使王安石詞永留詞史。此外,登高眺遠而有所思,是文人墨客的常見行為?!段男牡颀垺ぴ徺x》云:“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盵14]81《桂枝香》首句“登臨送目”,飽覽遼闊秋景,展現(xiàn)文人登高睹物抒懷的傳統(tǒng)。
南宋晚期,《桂枝香》是《樂府補題》之一,以“天柱山房擬賦蟹”為詞題,陳恕可、呂同老、唐藝孫、唐玨等曾賦此題,意為隱逸之思。這個主旨應(yīng)是來自王安石的退居憂思。它與其余四調(diào)(《水龍吟》《天香》《摸魚子》《齊天樂》)寓家國無窮之感。清代康熙十七年(1678),朱彝尊攜失傳數(shù)百年的《樂府補題》赴京應(yīng)考博學(xué)鴻詞科,得到在京著名文人蔣景祁、汪森等推崇,引發(fā)唱和不斷,展開幾朝詞壇的補題及擬補題唱和活動,影響深遠。這些經(jīng)典化行為很好地傳承了《桂枝香》詞牌,文人隱然從形式上逐步強化王安石《桂枝香》的名望,使之成為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也使王安石詞永留詞史。
“野狐精”,是唐宋時期僧人間的禪林用語,屢見于《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等佛學(xué)典籍。它原指野狐的精魅能作變幻,以欺誑他人,比喻自稱見性悟道而欺瞞他人者[15]。王灼指出“王荊公長短句不多,合繩墨處,自雍容奇特”[16]15。王灼以印象式批評方法,整體審視王安石詞的詞貌。他又承接蘇軾所言的“野狐精”,錄“為此論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轉(zhuǎn)化“野狐精”的原型。蘇軾這里比喻王安石機靈敏悟體現(xiàn)了王安石在開拓懷古題材,以及化詩句為詞的創(chuàng)新藝術(shù)技巧。
吳曾《能改齋詞話》則從集句詞入手,論述以詩入詞《菩薩蠻》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影響。吳曾錄黃庭堅《菩薩蠻》序云:“王荊公(新)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壘石作橋。為集句云:……(《菩薩蠻》全詞,在此略去)。戲效荊公作?!盵17]145“戲效其體”者,也有蘇軾、辛棄疾、張孝祥等,并應(yīng)用在其他詞牌之中,如《鷓鴣天》《南鄉(xiāng)子》《懷王孫》《水調(diào)歌頭》等,此效法同樣提高了王安石詞的影響力。在詞題、詞序中含“集句”二字的,《全宋詞》錄17首。胡仔《苕溪漁隱詞話》、魏慶之《魏慶之詞話》也錄有《菩薩蠻》,使王安石詞在詞話中不斷流傳[18]204。
胡仔錄《雪浪齋日記》[19]162記載了王安石與黃庭堅討論李后主詞的故事。王安石誤解李璟和馮延巳詞為李后主詞,反映王安石不關(guān)心詞作,或能說明其詞作數(shù)量不多。王安石首先納入“詩言志”觀念于詞體之中。“古之歌者,皆先有詞,后有聲,故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缃裣茸蛔樱筇钤~,卻是永依聲也?!盵20]31謝桃坊認(rèn)為王安石沒有深究詞體的歷史,而填詞雖“永依聲”,卻未違“詩言志”的儒家政治教化思想。這個中肯的見解,說明王安石喜愛融化詩句及以集句詩為詞。清代王弈清等人的《歷代詞話》輯錄《雪浪齋日記》《能改齋漫錄》及《古今詞話》的條目[21]1127,1156,使宋人視域下的王安石詞的傳播更加廣泛。
近年研究王安石詞的學(xué)者,大部分忽略張炎“意趣”說,或是受到《歷代詞話》未有收錄的影響。張炎《詞源》在“意趣”條目中,解釋“意趣”為“詞以意趣為主,要不蹈襲前人語意”[22]260,重視作品的原創(chuàng)性,列舉蘇軾的《中秋·水調(diào)歌頭》《夏夜·洞仙歌》、王安石的《金陵懷古·桂枝香》、姜夔的《暗香》《疏影》為例子。張炎提升王安石的《桂枝香》至詞學(xué)大家的位置,與蘇軾與姜夔詞并列,他們的詞作豐富又享有極高的詞文學(xué)地位,而詞作甚少的王安石卻可與他們匹敵,似有以單篇壓倒全篇之勢頭。張炎贊美這幾首詞“皆清空中有意趣,無筆力者未易到”[21]261?!扒蹇铡?,是指清勁挺拔的筆力,以及古雅峭拔的內(nèi)容;“意趣”,即詞的意象趣味。“詞要清空,不要質(zhì)實。清空則古雅峭拔,質(zhì)實則凝澀晦昧”[21]259,清空與質(zhì)實這兩種詞風(fēng)不能并存,但意趣卻能顯現(xiàn)清空。張炎《詞源》是宋代詞學(xué)的總結(jié),又開啟清代浙西詞派雅正詞論,在詞學(xué)史地位上十分重要。張炎的正面見解,加快了王安石《桂枝香》列入經(jīng)典行列的流程,也提高了王安石“筆力”對后世影響。
在明代,詞論家以述事、存詞的方式討論王安石詞。陳霆繼承吳曾《能改齋詞話》以詩入詞《菩薩蠻》的評價,指出“詩有集古句者矣,而南詞則少見用此格者”[23]26。他轉(zhuǎn)引《菩薩蠻》原詞,并交代創(chuàng)作背景,是退居金陵于半山之麓的作品。楊慎錄王安石《訴衷情·五首之三》(茫然不肯住林間),指出“此詞意勸秀老純歸于禪,住山不出游也”[24]69。此外,明人轉(zhuǎn)往評價《千秋歲引》,如楊慎的“此詞大有感慨,大有見道語”、李攀龍的“不著一愁語,而寂寂景色隱隱在目”、沈際飛稱“媚出于老,流動出于整齊,其筆墨自不可議”[25]65,等等。在詞學(xué)史上,明人的見解是過渡的性質(zhì)。
清代詞論家繼承宋代詞話討論《桂枝香》、集句詞《菩薩蠻》的傳統(tǒng),同樣關(guān)注王安石詞,又點評王安石其他的詞,如《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浪淘沙令》《生查子》等,好壞參半,但擴大了時人對王安石詞的認(rèn)知和理解,也是經(jīng)典化的演進過程。這些詞論主要錄于賀裳《皺水軒詞筌》、胡念貽輯《詞潔輯評》、許昂霄《詞綜偶評》、丁紹儀《聽秋聲詞話》、劉熙載《詞概》等。詞論家傾向貶抑王安石詞,主要是批評其詞的用語欠缺妥帖。賀裳指出:“王荊公論詞,雖知‘細(xì)雨夢回雞塞遠’之妙,然自作未免平直板硬,不及其兒之饒翠也?!盵26]716丁紹儀結(jié)合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政治情緒,批評《浪淘沙令》“則隱然欲與爭雄矣”,而《漁家傲云》(平岸小橋千嶂抱)“使公九原有知,亦曾自悔誤貪好夢否耶。吁,公非小人,而所用盡小人。謂為禍梯,夫復(fù)奚辭”[27]1068,直接聯(lián)系王安石政治上用人失策,而不是評論詞作本身。
清代詞論家傾向推崇王安石詞,主要是因他詞藝不凡。先著、程洪撰、胡念貽輯的《詞潔輯評》評《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詞末二語,可感亦可傷”[28]1350,具有藝術(shù)感染力。他們又指《千秋歲引》中的“無奈”數(shù)語鄙俚,但首尾實是詞家法門?!伴啽彼卧~,須放一線道,往往北宋人一二語,又是南渡以后丹頭,故不可輕棄也。”王安石詞是兩宋詞風(fēng)轉(zhuǎn)變的過渡性人物。觀乎《詞潔輯評》列舉的詞作,應(yīng)是指王安石寫景抒情的傳統(tǒng)題材。王安石晚年二次罷相退居金陵,寫下《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心境漸趨平淡。而《千秋歲引》的虛實相間手法,空靈婉轉(zhuǎn),深得唐人真?zhèn)鳌_@兩首詞的內(nèi)容思想和藝術(shù)技巧同樣成熟。許昂霄指《桂枝香》的“嘆門外樓頭”二句及結(jié)句,皆使用杜牧的絕句語意;認(rèn)為《生查子》(雨打江南樹)“起句真有神助”及“結(jié)語與歐公暗合”[29]551,1575。端木埰批注《桂枝香》時,評此詞“情韻有美成、耆卿所不能到”[30]1622。劉熙載論王安石詞毀譽各半,“王半山詞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xí),惟未能涉樂必笑,言哀已嘆,故深情之士,不無間然”[31]3689。這個詞論一出,論者多以“一洗五代舊習(xí)”為切入點,突出王安石轉(zhuǎn)換詞風(fēng)的成就,忽略后半部分的貶意。這里指王詞的內(nèi)容滲入歷史或佛禪,常涉理趣,少尋常情味,普遍感覺隔了一層。到了晚清,王安石詞得到更多的正面評價,流傳不減,影響至今。
清人選宋詞中,多會錄王安石詞,主要源自宋代詞話。朱彝尊、汪森輯《詞綜》,錄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傷春怨·夢中作》二首[32]86-87。二詞的詞題是據(jù)吳曾《能改齋漫錄》而成。黃蘇的《蓼園詞選》取材自明代顧從敬選、沈際飛評的《草堂詩余正集》,共選唐宋詞88家,計213首。況周頤在《蓼園詞選》序文中指出“取材于《草堂》,而汰其近俳近俚者也”[33]3-4。每首詞皆有小箋,適合初學(xué)者使用。當(dāng)中錄王安石《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千秋歲引》(別館寒砧)及《桂枝香》(登臨送目)三首詞,分別加入詞題“春景”“愁思”及“金陵懷古”。黃蘇認(rèn)為前兩首詞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時所作,指《漁家傲》借漁樂寫自恬退居之情,“情詞自超雋無匹,運用入化”?!稘O家傲》其一“筆筆清奇,令人神往”,其二使用反筆法,“似譏故人之戀位者”,寫幽居之樂。他評《千秋歲引》“意致清迥,翛然有出塵之致”。陳廷焯批注《桂枝香》“筆力蒼秀”[34]。結(jié)合宋清兩代詞論家的評價,王安石整體詞風(fēng)是由“雍容奇特”至“瘦削雅素”,而名篇的風(fēng)格是由“清空中有意趣”至“意致清迥”再至“筆力蒼秀”。
梁啟超著《王安石傳》,全面提升王安石其人其事其作,是近代研究王安石中影響力最為持久的著作。王安石推行變法,千年來褒貶不一,梁啟超借助為王安石翻案,寄托自己變法革新的抱負(fù)。他中肯評價“荊公詞不能名家,然亦有絕佳者”“荊公之詞,其流亦為山谷一派,非詞家正宗”,錄《桂枝香·金陵懷古》《浣溪沙》(百畝中庭半是苔)、《南鄉(xiāng)子·金陵懷古》(自古帝王州)三首[35]235-236。他強調(diào)后二首是集句詞,開創(chuàng)蕃錦集的先聲。梁啟超錄李清照詞論,云“介甫文章似西漢,然以作歌詞,則人必絕倒。但此作(《桂枝香》)卻頡頏清真、稼軒,未可謾詆也”[36]4306,更進一步提升《桂枝香》的詞作地位。
近代詞選本、鑒賞辭典皆會收錄王安石詞。朱祖謀選宋代88家詞,輯成《宋詞三百首》入門詞選本,錄《桂枝香》(登臨送目)及《千秋歲引》(別館寒砧)兩首,沙靈娜指出王詞“詞風(fēng)清新爽朗,亦間有婉麗之作,對后世有影響”[37]109。唐圭璋箋注《桂枝香》,附上《古今詞話》條目以及陳繼儒、許蒿廬與梁啟超的評語,而《千秋歲引》則有楊慎、李攀龍、沈際飛、先著與黃蘇的點評[38]62-65。龍榆生輯選《唐宋名家詞選》,被認(rèn)為“幾為近代最為得要之詞選本”(2)民國時期,龍榆生選收唐、五代15家90首詞、宋代26家380首詞、金元好問19首詞,共42家489首詞,具體參見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上海:開明書店,1941年。,搜集唐代至南宋94家詞708首,當(dāng)中錄王詞五首,包括《桂枝香》(登臨送目)、《菩薩蠻》(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千秋歲引·秋景》(別館寒砧)、《傷春怨》(雨打江南樹)。唐圭璋錄王安石詞5首,依次是《桂枝香》《菩薩蠻》(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漁家傲》兩首、《浪淘沙令》《千秋歲引》(3)具體參見周汝昌,繆鉞,葉嘉瑩.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M].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1988:513-525。唐圭璋另錄《桂枝香》《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生查子》(雨打江南樹)、《謁金門》(春又老)、《菩薩蠻》(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具體參見其編著《宋詞紀(jì)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9-51頁。。此外,附上選自明刊本《詩余畫譜》的圖畫,包括《桂枝香》《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及《千秋歲引》,足見唐圭璋珍愛王詞。高克勤選王安石詞8首,是居喪講學(xué)時期(1063-1067)的《桂枝香》(登臨送目)、《南鄉(xiāng)子》(自古帝王州)、《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以及退隱鐘山時期(1076—1086)的《菩薩蠻》(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生查子》《謁金門》《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千秋歲引》[39]196-202,299-307。除《桂枝香》及《菩薩蠻》(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作為必選的作品,近人新增《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及《千秋歲引》,擴大了錄王詞的數(shù)量,由二、三首增至五首,反映近人的審美情趣與古人同中有異,讀者喜愛王詞的程度漸增?!豆鹬ο恪啡匀皇菤v代經(jīng)典名篇,是王安石詞的標(biāo)志。這首詞是詠史懷古題材中的代表,深刻反映在千古名都金陵的感懷,開拓詞作中的懷古題材,后繼者不斷。金陵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等朝的都城,地勢險要,風(fēng)景秀麗,馳名已久。一般認(rèn)為《桂枝香》是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后退居金陵時期所作。《桂枝香》的成功在于善化前人詩句、多用律句,符合文人喜愛律詩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兩宋人填詞,往往用唐人詩句?!盵40]93王安石是唐詩的專家,編纂《唐百家詩選》《杜工部后集》《四家詩選》(已佚)等,吸收律詩精華之余,去留無痕跡地融化在詞當(dāng)中。薛礪若指出,王安石的文章亦峭折橫恣,而為古文中一大家數(shù)。詩詞亦做得清俊異樣。他的詞以《桂枝香》最為有名,系金陵懷古之作,頗肅練而有氣魄,而《菩薩蠻》雖系集句之作,然頗韻致,無隙可尋[41]135。
近人評價王安石詞,主要是繼承劉熙載“一洗五代舊習(xí)”之說,并補充說明其“瘦削雅素”的觀點。諸如俞平伯的“詞傳不多,卻一洗五代綺靡舊習(xí)”[42]84,葛曉音的“洗凈五代以來的綺麗風(fēng)習(xí)”[43]204,等等。但他們同樣只是賞析《桂枝香》,俞平伯沒有援引例子說明“洗脫”之法,只是指出五代詞是“綺靡”的。從注釋可見,俞平伯側(cè)重脫胎前人的詞句,如“千里澄江似練”“嘆門外樓頭”“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等,分別源自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的“澄江靜如練”、杜牧《臺城曲》的“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古詩十九首》的“秋草萋已綠”、杜牧《夜泊秦淮》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等名篇[40]41-42?!昂笸セā钡涔首顝V為人熟悉和討論,在詞話中早見于王灼《碧雞漫志》?!逗笸セā啡Q是《玉樹后庭花》,是陳后主創(chuàng)作新曲之一,內(nèi)容大抵是稱贊張貴妃、孔貴嬪的容貌,后人斷定為靡靡之音,即亡國之音。王灼錄《南史》,考訂詩家所言的“玉樹”“后庭花”疑為兩曲[44]115-116。葛曉音則側(cè)重王安石引入詩歌中的金陵懷古題材至詞體的創(chuàng)新精神,認(rèn)為這種方法也符合詞的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格式。
詞論家不斷經(jīng)典化《桂枝香》,賞析此詞的方法,主要是著重王安石融入詩句的詞藝。高克勤贊許其詞“立意不凡,識見高超”“風(fēng)格雄健,意境壯闊”[37]196-199。李廷先認(rèn)為“這首詞立意高遠,體氣剛健而渾厚,多處化用前人的詩句、詩意,以狀景抒懷,不見雕鏤痕跡,具見錘煉之功”[45]267。周汝昌表示“只此一詞,已足千古,其筆力之清遒,其境界之朗肅,兩宋名家竟無二手,真不可及也!”[46]155田子馥、黎娜則繼承張炎評此詞的“意趣”說,指出此詞“清空中有意趣,無筆力者未易作到”[47]130。楊治光指出上片寫景“余意未盡”,下片抒情“沉郁深刻”[48]109。楊曉榕分析全詞狀景抒情層次分明,筆法洗練,結(jié)句飽含憂患無窮之感[49]60-63。綜合近人賞析,王安石詞善于融入前人詩句而形成新的詞藝,又以“剛健”“清遒”“雄健”“洗練”等筆法,洗脫五代詞的“綺靡”“綺麗”等“舊習(xí)”,這種藝術(shù)特色符合詠史懷古的題材,適合在登高眺遠中傳遞文人的復(fù)雜思想?!赌相l(xiāng)子》(自古帝王州)、《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分別是金陵懷古、詠史詞,結(jié)合《金陵懷古四首》《金陵即事三首》等詩并讀,體會王安石不同時期的情思,包括慨嘆史事、憂慮政局、渴望成就偉業(yè)等。
王安石在唐詩上的成果上,技法不僅如前賢般簡凈,又開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作方法,過渡詩體語言至詞體語言,“歌曲行若流云”[50],故為詞家所推崇備至。在詞體語言上,王安石應(yīng)用寫詩的方法填詞,選擇大量的實詞,較少使用虛詞。句式上,多用五言律句或七言律句中的三字句(三字尾)、四字句(上四字)、五字句及七字句。三字句(平平仄)如《傷春怨》的“江南樹”、四字句(平平仄仄)如《千秋歲引》的“孤城畫角”、五字句(仄仄平平仄)如《傷春怨》的“不道春將暮”、七字句(仄仄平平仄平仄)如《千秋歲引》的“可惜風(fēng)流總閑卻”等。
近人從創(chuàng)作角度經(jīng)典化王安石詞,有以龍榆生為代表的詞格律。龍榆生十分重視王安石詞,錄其詞5首作為格律范例,包括《桂枝香》(登臨送目)[51]87-88、《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51]111-112、《千秋歲引》(別館寒砧)[51]119-120、《傷春怨》[51]154-155《菩薩蠻》(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51]204-206。龍榆生強調(diào)《桂枝香》以王安石《臨川先生歌曲》為準(zhǔn)。這是經(jīng)典化《桂枝香》的重要舉措之一。值得留意的是,這些詞都是仄韻格,是王安石的代表作。《桂枝香》前后片各五仄韻,宜用入聲部韻。前后片第二句第一字是領(lǐng)格,宜用去聲字?!稘O家傲》是北宋流行歌曲,用以作“十二鼓子詞”者。《清真集》入“般涉調(diào)”,雙調(diào),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仄韻。《千秋歲引》八十二字,前后四仄韻,后片五仄韻?!秱涸埂匪氖郑昂笃魅祈?。《菩薩蠻》小令四十四字,前后片各兩仄韻,兩平韻,平仄遞轉(zhuǎn),情調(diào)由緊促轉(zhuǎn)低沉?!镀兴_蠻》歷來名作最多,龍榆生列舉四大家詞,包括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王安石、辛棄疾《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王詞成為當(dāng)中的典范之一,與李、溫、辛三位詩詞學(xué)大家并列,可見這首詞的地位不凡。王安石喜愛選取仄韻的詞牌來進行創(chuàng)作,予以沉郁、深沉之感。尤其是他刻意全用入聲部韻入詞,如《桂枝香》的“目”“肅”“簇”“?!薄白恪薄爸稹薄袄m(xù)”“辱”“綠”“曲”,《千秋歲引》的“角”“廓”“落”“昨”“縛”“閣”“卻”“約”“著”?!秱涸埂凡捎萌ヂ暡宽崳础皹洹薄皵?shù)”“路”“處”“暮”“去”。這里或能說明王安石詞的傳播漸增,又能以此具體化張炎的“筆力”說,就是得力于仄韻的詞牌及入聲部韻。它們符合詞的本色,婉轉(zhuǎn)低沉又哀怨而不傷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