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金科
(中山市國學促進會,廣東 中山 528400)
“臨”是常用字,給人的感覺是其釋義簡單,并沒有什么問題。但是,面對《周易·臨卦》時,問題就來了,臨卦到底說什么?易經(jīng)如此之精簡,為什么“臨”字能有資格成為一個卦名?“臨卦”各爻的咸臨、知臨、至臨、敦臨、甘臨到底說什么?對此,朱熹也覺得困惑,朱熹說:“《程易》作‘咸’為‘感’亦是,但覺得牽強些,此等處皆曉未得。如‘至臨’與‘敦臨’,亦相似,難分別。今只得如此說。此《易》所以未易講解也?!?《朱子語類·卷七十·易六》),其他人的解釋就更多了,有人把臨卦解釋為來臨,有人解釋為管理[1],有人解釋為下雨,有人解釋為神人感應[2],但是,到底該解釋成什么,都沒有充分的根據(jù),所以大家也不敢深入去剖析卦義。其根本原因還在于對“臨”字的解釋問題,臨字是多義的,但是,我們到底該選擇“臨”字的哪個義項?又如何確定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古今歷代學人都努力去解決這些多義詞的訓釋問題,而王寧、王云路、蘇保榮、譚宏姣等當代學者則明確提出了多義詞的核心義研究方法,他們都認為多義詞的詞義是由字的本義的一兩個源頭引申出來的,這個源頭也就是字的核心義,或者叫“源義素”[3]?!昂诵牧x研究是建構多義詞詞義關系的一種模式。核心義貫穿和統(tǒng)攝多義詞的大多數(shù)義項,核心義研究和詞義演變研究緊密關聯(lián)。雖然‘核心義’的概念是由當代學者提出的,但核心義作為貫穿、統(tǒng)攝詞義的一種抽象意義,在傳統(tǒng)訓詁學的研究中早就有所涉及,特別是清代乾嘉學者在實際的研究中對詞的核心義多有揭示。”[4]
核心義既然統(tǒng)攝其他義項,那么多義詞的核心義就可以從其各個義項概括得來。但是字典中的很多義項可能本身就是錯誤的,或者古今義相混雜,或者混雜了詞語義,所以第一步的工作應該是找出正確的義項,這個義項要基于相關語料的大數(shù)據(jù)分析而分類歸納得出,語料分析,要基于文獻的事實根據(jù)、上下文語義、對文關系等倒推文字的詞義,同時參考字的本義,也參考字典的各義項,雖然這些字典義項可能是錯誤的,但至少是相關的。概括核心義的過程可能要反復多次,逐步修正,修正核心義甚至修正前期歸納錯誤的義項,以最后實現(xiàn)核心義能貫通各正確義項的目標。貫通了各個義項,貫通了各個語料,那么這個核心義一般都是正確的,據(jù)此就可以否定字典中的錯誤義項,否定對經(jīng)典的錯誤解釋。本文就使用國內廣泛應用的、語料豐富的北京大學CCL古代漢語語料庫提取了“臨”字的典型先秦語料,也包括少量漢代以后的典型語料,進行分類、概括、歸納,提取“臨”字的核心義,進而分析其引申義,又把臨卦的核心義用于臨卦的解釋之中,確定了臨卦指管控群眾,也精準解釋了臨卦各爻。
以下通過分析各先秦經(jīng)典的語料,按照句子的語義歸納分析,可以把“臨”字的用法歸類為鎮(zhèn)守、俯視、監(jiān)控、處理、面臨、主持、高大、不通行等,進而可以把“臨”的核心義概括為“監(jiān)控”。對于治理,“監(jiān)”字有“鎮(zhèn)守”引申義,這是“監(jiān)”字的主要用法,鎮(zhèn)守一方也有多種方式;對于聚會,“監(jiān)”字引申為“主持”;對于友方,引申為“關照”;對于情景,引申為“面對、處理”;對于地點,指“俯視、監(jiān)視”;監(jiān)控的一方肯定居于高位,所以“監(jiān)”也有“高大”義,監(jiān)控的時候一般還沒有行動,所有“監(jiān)”也有“不通行”這個引申義,不過這兩種用法很少出現(xiàn)。為什么要監(jiān)控而不徹底掌控?這是因為很多時候自身管控力量不足,或者管理對象非常難以改造,或者時間不夠,所以無法讓管理對象徹底馴服,而只得采取監(jiān)控的方式,這種方式簡單容易,只要管控對象不造反,就無需去鎮(zhèn)壓,如有少部分管控對象造反,鎮(zhèn)壓那一小部分即可。因為,既然是管理,自身地位和實力肯定高過管理對象,那么,管理對象大部分都會乖乖地聽話,如果不要求過高,不逼人太甚,下屬就不會造反。具體分析如下:
對于一個集體來講,要穩(wěn)定,而不能有叛亂,這就需要鎮(zhèn)守、管控。管控有多種方式,有恭敬的、財物的、教化的、智慧的、德行的、武力的、邪惡的等。具體如下:
1.以虛心、恭敬來管控
對群眾恭敬,群眾就會主動靠近而不排斥,管控就容易了,相反,如果態(tài)度傲慢,那么群眾就會離心離德。如:
(1)明行以宣翼之,制節(jié)義以動行之,恭敬以臨監(jiān)之,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fā)之,德音以揚之。(《國語·楚語》)
(2)懼其未也,故誨之以忠,聳之以行,教之以務,使之以和,臨之以敬,蒞之以強,斷之以剛。(《左傳·昭公六年》)
(3)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尚書·五子之歌》)
(4)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論語·雍也》)
2.以財物管控
(5)以德分人謂之圣;以財分人謂之賢。以賢臨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賢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莊子·徐無鬼》)
此處的“賢”指給人財物,核心還是用財物管控群眾。此處說到“臨人”是居高臨下,所以,給人財物也無法得人心,而“下人”即尊崇別人,必得人心。
3.以教化和禮義來管控
教化和禮儀都是非常細致的,要逐步引導以提升群眾的素質。如:
(6)君子非得埶以臨之,則無由得開內焉。今是人之口腹,安知禮義?安知辭讓?安知廉恥隅積?亦呥呥而嚼,鄉(xiāng)鄉(xiāng)而飽已矣。人無師無法,則其心正其口腹也。(《荀子·榮辱》)
此處“埶”指教化,句意是靠教化來管理群眾,提升群眾的素質。
(7)人之性惡。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埶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今當試去君上之埶,無禮義之化,去法正之治,無刑罰之禁,倚而觀天下民人之相與也。(《荀子·性惡》)
(8)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與共故。故明君臨之以埶,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論,禁之以刑。(《荀子·正名》)
以上2處,意思也是要君主通過教化來管控,來改善群眾的本性之惡。
(9)嬰聞之,人君無禮,無以臨其邦;大夫無禮,官吏不恭。(《晏子春秋·外篇》)
(10)夫禮,先王之所以臨天下也,以為其民,是故尚之。(《晏子春秋·外篇》)
以上2處說到要靠“禮”來管控國家。
(11)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左傳·桓公二年》)
(12)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shù)。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fā)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左傳·桓公二年》)
以上2處的“德”,實際上還是“禮”。
(13) 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fā)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左傳·桓公二年》)
此處是靠禮儀、教化管控。
(14)昔堯臨民以五,今其胄見,神之見也,不過其物。若由是觀之,不過五年。(《國語·周語》)
此處說到,堯帝用教化群眾的方式都涉及“五”。
(15)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yǎng)天下之本也。(《荀子·王制》)
此處說到,用禮儀、等級去管控。
(16)勞主:不明分職,上下相干,臣主同則。刑振以豐,豐振以刻,去之而亂,臨之而殆,則后世何得?(《管子·七臣七主》)
此處說到,沒有禮儀,無法順利管控。
(17)減爵損祿,群臣卑讓,上下不臨。(《逸周書·史記解》)
此處說到,上下都謙讓,沒有了管理等級,就無法管控。
4.以智慧管控
管理是復雜的,靠智慧管控,才能避免進退失據(jù),亂成一團。如:
(18)唯天下至圣,為能聰、明、睿知、足 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禮記·中庸》)
此處說到,要靠聰明睿智來管控群眾。
(19)故君一國者,其道君之也。王天下者,其道王之也。大王天下,小君一國,其道臨之也。是以其所欲者能得諸民,其所惡者能除諸民。所欲者能得諸民,故賢材遂;所惡者能除諸民,故奸偽省。如冶之于金,陶之于埴,制在工也。(《管子·君臣上》)
此處說到,要靠君王的修行來管控群眾,君王沒有能耐,肯定無法管控群眾。
(20)夫神以精明臨民者也,故求備物,不求豐大。(《國語·楚語》)
此處說到,神是要靠精純來管控群眾,而不需要豐富、宏大。
(21)晏子對曰:“舉賢以臨國,官能以敕民,則其道也。舉賢官能,則民與若矣?!?《晏子春秋·問上》)
此處“臨”指管控,用賢人來管理國家,這肯定屬于智慧的方式。
(22)選賢舉能不可得,惡得伐不服?用百夫無長,不可臨也。(《管子·侈靡》)
此處也說到用賢能管控群眾。
(23)廢私立公,能舉人乎?臨政官民,能后其身乎?能服信政,此謂正紀。(《管子·正第》)
此處還是說到用賢能管控群眾,自身退居幕后。
(24)景公問晏子曰:“臨國蒞民,所患何也?”晏子對曰:“對曰:“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異心,三患也……”(《晏子春秋·問上》)
此處“臨”指管控, 這里說明管控的方式是要君臣同心,相信忠臣,這也是智慧。
(25)請問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臨而有辨。 (《荀子·君道》)
此處說到,作為丈夫,就要能夠管控,但是要有智慧。
(26)志行修,臨官治,上則能順上,下則能保其職,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荀子·榮辱》)
這里對上能順,對下有辦法成事,實現(xiàn)井井有條的管控,屬于智慧的方式。
5.以忠、莊等德行去管控
德行的管控主要是靠自己的榜樣來影響群眾,如是教導群眾提升德行,那么屬于前述的一類了。如:
(27)慎之以禮,教之以藝,震之以政,動之以事,勸之以賞,畏之以罰,臨之以忠,行之以權。(《逸周書·命訓解》)
(28)吾與子弁冕端委,以治民臨諸侯,禹之力也。(《左傳·昭公元年》)
以上2處以“忠”管控。
(29)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論語·為政》)
此處以“莊”管控。
(30)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莊子·人間世》)
(31)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左傳·桓公二年》)
以上2處以“德”管控。
(32)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孝經(jīng)·圣治》)
此處說到,以德義管控。
(33)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此處屬于以莊重的德行管控。
(34)帝德罔愆,臨下以簡,御眾以寬。罰弗及嗣,賞延于世。(《尚書·大禹謨》)
此處“臨”指管控下級。這里用的是“簡”的方式,也就是說,只管控核心,其他的都放手。 這種也屬用德行的方式,文中說到的賞寬罰少也闡釋了德行的寬厚。
(35)事君而黨,吾何以從政?吾故以是觀女,女勉之,茍從是行也,臨長晉國者,非女其誰?(《國語·晉語》)
此處掌控的方式也是德行。
(36)皇后憑玉幾,道揚末命,命汝嗣訓,臨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尚書·顧命》)
此處掌控的方式是靠自身的遵循、和順等德行。
(37)君使臣臨百官之吏,臣節(jié)其衣服飲食之養(yǎng),以先國之民。(《晏子春秋·內篇》)
此處掌控的方式是靠自身節(jié)儉,用德行去管控。
6.以地位和武力控制
這是通過權威地位來壓制、管控他人,這種管控的主要目的是讓對方服從,不反叛,而不是為了管好對方。如:
(38)子盍求事于齊以臨民?不然,將叛。(《左傳·定公十年》)
此處“臨”指管住,意思是,要借用大國齊國的勢力,才可以管住此處的人民,否則人民就會叛變。
(39)會而先晉,晉既執(zhí)諸侯之柄以臨我,將成其志以見天子。吾須之不能,去之不忍。(《國語·吳語》)
(40)比奸邪以厚養(yǎng);矜爵祿以臨人,夸禮貌以華世。(《晏子春秋·內篇》)
(41)故卑不得以臨尊,輕不得以縣重,愚不得以謀知。(《荀子·君道》)
(42)追王大王亶父、王季歷、文王昌,不以卑臨尊也。(《禮記·大傳》)
(43)使愚詔知,使不肖臨賢,生民則致貧隘,使民則極勞苦。(《荀子·王霸》)
以上5處“臨”指用優(yōu)勢地位去威懾,讓對方卑服。
(44)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xié)以謀我,故難間也。(《左傳·桓公六年》)
此處“臨”指去威脅,用了武力威脅,對方會害怕但并不服從,而是團結起來抵抗之。
(45)初,鬻拳強諫楚子,楚子弗從,臨之以兵,懼而從之。(《左傳·莊公十九年》)
這里是臣子兵諫,用武力威逼君王,君王只好聽從。
(46)若總其罪人以臨之,鄭有辭矣。(《左傳·僖公七年》)
(47)君王舍甲兵之威以臨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輕也。(《國語·吳語》)
(48)以師臨我,我伐桐,為我使之無忌。(《左傳·定公二年》)
以上3處都是用武力威逼敵方屈服。
(49)我以武與威,是以臨諸侯。未歿而亡政,不可謂武;有子而弗勝,不可謂威。(《國語·晉語》)
(50)自顯名也,而天下稱明焉。則威足以臨天下,利足以蓋世,天下從之。(《韓非子·說疑》)
以上2處是用威力震懾下級。
(51)赫赫楚國,而君臨之。(《左傳·襄公十三年》)
此處君主的管控靠的是其地位。
(52)明除害以導之武,明精意以導之罰,明正德以導之賞,明齊肅以耀之臨。(《國語·楚語》)
此處是用威力來閃耀,從而讓下級恭敬、嚴肅。
7.以邪惡的方式管控
管理上也有很多邪門歪道,比如前文說到的用武力管控,如果武力過度,就屬于邪門歪道,還有用詐謀的,耍威風的,做惡人的,等等。如:
(53)若君縱私回而棄民事,民旁有慝無由省之,益邪多矣。若以邪臨民,陷而不振,用善不肯專,則不能使。(《國語·魯語》)
(54)矯厲以為勇,內恐外夸,亟稱其說,以詐臨人,如此,隱于廉勇者也。(《逸周書·官人解》)
(55)好臨人以色,高人以氣,賢人以言,防其所不足,發(fā)其所能,曰日損者也。(《逸周書·官人解》)
(56)今君臨民若寇仇,見善若避熱,亂政而危賢,必逆于眾,肆欲于民。(《晏子春秋·內篇》)
(57)襄仲辭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臨魯國,鎮(zhèn)撫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辭玉?!?《左傳·文公十二年》)
(58)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顧齊國,辱收寡人,徼福于大公、丁公,照臨敝邑,鎮(zhèn)撫其社稷。(《左傳·昭公三年》)
以上2例,“臨”指關照,指大國照看小國,居高臨下,在小國困難的時候會出手幫忙,而一般情況下則順其自然。
(59)上下奠瘞,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臨。(《詩經(jīng)·云漢》)
此處“臨”指照顧。
(60)初,公筑臺臨黨氏,見孟任,從之。閟,而以夫人言許之。(《左傳·莊公三十二年》)
(61)悼公與司馬侯升臺而望曰:“樂夫!”對曰:“臨下之樂則樂矣,德義之樂則未也?!?《國語·晉語》)
(62)景公游于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去此而死乎!”(《晏子春秋·諫上》)
(63)邾子在門臺,臨廷。閽以瓶水沃廷。邾子望見之,怒。(《左傳·定公三年》)
以上4例中,“臨”指俯視,居高臨下,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俯視的好處就是可以最大程度地觀察了解,發(fā)現(xiàn)情況即可出手。
(64)日居月諸,照臨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詩經(jīng)·日月》)
(65)嗚呼!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于四方,顯于西土。(《尚書·泰誓》)
以上2處“臨”指俯照。
(66)雍雍在宮,肅肅在廟。不顯亦臨,無射亦保。(《詩經(jīng)·思齊》)
(67)上帝臨女,無貳爾心。(《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以上2處“臨”也指俯視,但引申為上天的監(jiān)視,就像現(xiàn)在說的“人在做,天在看”。
對于碰到的各種情景,“臨”指面臨,這不是主動的選擇,而是被動要面對的情況。如:
(68)對曰:“臣見其不忘敬也。夫敬,德之恪也。恪于德以臨事,其何不濟!”(《國語·晉語》)
此處“臨”指處理。此處指處理事情的時候非常恭敬。
(69)外內使知懼,又明于尤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易經(jīng)·系辭傳》)
此處“臨”指面對、應對,而不指管控。子女不可能管控父母,古代父母威嚴如天,子女要有絕對的孝順,要小心翼翼地侍奉。
(70)臨禍忘憂,憂必及之。(《左傳·莊公二十年》)
(71)故內省而不疚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莊子·讓王》)
(72)士之為人,當理不避其難,臨患忘利,遺生行義,視死如歸。(《呂氏春秋·士節(jié)》)
(73)臨患不忘國,忠也。思難不越官,信也;圖國忘死,貞也;謀主三者,義也。(《左傳·昭公元年》)
(74)先君其知之矣,故臨武事,將發(fā)大命,而蕩王心焉。(《左傳·莊公四年》)
(7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論語·泰伯》)
以上6處“臨”指面臨災禍要處理。
(76)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77)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世治不輕,世亂不沮。(《禮記·儒行》)
以上2處“臨”指面臨危險的地勢。
(78)適衣服,務輕暖;臨飲食,必蠲潔;善調和,務甘肥;必恭敬。(《呂氏春秋·尊師》)
(79)子貢趨而進曰:“敢問臨尸而歌,禮乎?”(《莊子·大宗師》)
以上2處“臨”指面臨的日常情景。
(80)要離可謂不為賞動矣,故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矣,廉,故不以貴富而忘其辱。(《呂氏春秋·仲冬紀》)
(81)交而不見敬者,吾必不長也;臨財而不見信者,吾必不信也。(《荀子·法行》)
(82)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質,直而勿有。(《禮記·曲禮》)
以上3處“臨”指要面臨利益的誘惑。
(83)臣聞古之賢臣,有受厚賜,而不顧其國族,則過之;臨事守職,不勝其任,則過之。(《晏子春秋·晏子辭賜駕》)
(84)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shù)者,雖博臨事必亂。(《荀子·君道》)
(85)今兩國治戎,行人不使,不可謂整。臨事而食言,不可謂暇。請攝飲焉。(《左傳·成公十六年》)
(86)臨事而屢斷,勇也;見利而讓,義也。(《禮記·樂記》)
(87)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
以上5處“臨”指要處理政事。
(88)臨之貨色而不過,曰果敢者也。(《逸周書·官人解》)
(89)臨之以利以觀其不貪。濫之以樂以觀其不荒,喜之以觀其輕。(《逸周書·官人解》)
以上2處“臨”指使之面臨,而不是管控之的意思。
對于政務和會議,“臨”指主持,而不只是參加。如把“臨”解釋為參加,會背離“臨”字常用的“監(jiān)管”義,解釋為“主持”則無問題,還能解釋通各個語句,所以應該解釋為“主持”。那么,現(xiàn)代漢語中“光臨”的本意就不應該只是參加,而是要主持大局。如:
(90)君子臨政思義,飲食思禮,同宴思樂,在樂思善,無有嘆焉。(《國語·楚語 》)
(91)夙興夜寐,朝夕臨政,此以知其恤民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以上2處“臨”指主持,主持政務。
(92)侯主社稷,臨祭祀,奉民人,事民人。(《左傳·昭公七年》)
此處“臨”指主持,主持祭祀,而不只是參加祭祀。
(93)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臨,故不書。(《左傳·隱公元年》)
此處“臨”指主持。這次魯國先君的葬禮,按禮節(jié)魯隱公要主持的,但實際上卻沒有。
(94)鄭及晉平,公子宋之謀也,故相鄭伯以會。冬,盟于黑壤,王叔桓公臨之,以謀不睦。(《左傳·宣公七年》)
此處“臨”指主持。鄭國和晉國的盟會,要周天子的叔叔去主持。杜云:“王叔桓公銜天子之命以監(jiān)臨諸侯,不同歃,尊卑之別也”,也是主持的意思。
(95)晉為鄭服故,且欲修吳好,將合諸侯。使士匄告于齊曰:“寡君使匄,以歲之不易,不虞之不戒,寡君愿與一二兄弟相見,以謀不協(xié),請君臨之,使匄乞盟”。(《左傳·襄公三年》)
此處“臨”指主持。這次盟會是晉國主持的,但請不動齊國,故以客氣語氣說讓齊國主持。
(96)盟誓之言,豈敢背之?且要盟無質,神弗臨也,所臨唯信。信者,言之瑞也,善之主也,是故臨之。(《左傳·襄公九年》)
此處“臨”指主持、監(jiān)管,意思是,對于盟約,神靈會監(jiān)管,誰不執(zhí)行,就會懲罰。
(97)晏子聘于魯,魯昭公問曰:“夫儼然辱臨敝邑,竊甚嘉之……” (《晏子春秋·問上》)
此處“臨”指主持,是客套話。
(98)天下聞之曰:“神哉齊桓公,天使使者臨其郊。”(《管子·輕重丁》)
此處“臨”仍然指主持。這里說的是龍作為天的使者,降臨齊國,雖然龍不可能主持什么,但是龍作為天使,是具有神力掌控人間的,所以是主人。
(99)椎顙廣顏,色如漆赭,垂眼臨鼻,長肘而盭。陳侯見而甚說之。(《呂氏春秋·遇合》)
此處“臨”指大、高,意思是,此人有個大鼻子。
(100)不行謂之臨,有帥而不從,臨孰甚焉!此之謂矣。果遇,必敗。(《左傳·宣公十二年》)
此處“臨”指不能通行,這里指政令不能通行,下級不聽令。
《易經(jīng)》“臨卦”的意義與卦名“臨”的字義應是一致的,前文分析的“臨”字的“監(jiān)控”核心義以及用于管理的“鎮(zhèn)守”義完全可以適用于對“臨卦”卦義的解析。有人把“臨卦”解釋為“來臨”“參加”違背“臨”字核心義,是錯誤的。而使用其“鎮(zhèn)守”義則是合適的,其他的主持、關照、俯視、面臨等義都偏于具體,不太適合用于解釋《易經(jīng)》這么精要的臨卦。
《易經(jīng)·序卦傳》講:“蠱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觀?!币馑际牵M卦講的是如何侍奉別人,侍奉別人就可以成就自己,“臨卦”就是大,物體大了之后就會引起別人的注意和觀察?!芭R”字表示官員居高臨下的監(jiān)控,官員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指對應了“臨卦”說的“大”?!兑捉?jīng)·雜卦傳》講:“《臨》《觀》之義,或與或求?!薄芭c”的字義是在一起,而沒有背離,臨卦的“與”,就是官員和群眾在一起,而沒有反叛?!兑捉?jīng)·臨卦》講:“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說明“臨卦”是要君子想辦法堅持不懈地去教育群眾,寬容、保護群眾?!板柙唬号R,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兇?!逼渲小伴L”表示居于高位,“浸”的意思是水緩慢滲入,表示“臨卦”中高位的君子力量的緩慢滲入?!芭R卦”中彖的其他部分的注釋牽涉較多,本文暫不涉獵。
“臨”字的意義是從上看下,也是監(jiān)視的意思,“臨”是人到現(xiàn)場而不行動,是為了保持大局的穩(wěn)定,被“臨”者,也知道這個情況,所以只好小心謹慎,避免被調整?!芭R卦”講的就是“臨”的方式。
為什么要采取“臨”而不直接行動呢?因為直接行動會引起對方的抗力,而且也太消耗自己的能力,而“臨”的威脅,則讓對方感到壓力,自行改正,不會怨我們,也不耗費我們的力量,而對少部分“臨”不起作用的,你已經(jīng)準備好了,可以立即動手收拾他?!安慌R”行不行呢?沒有人監(jiān)視,人就會為所欲為的,那就天下大亂啦,所以要“臨”。
既然臨卦指管控群眾,那么臨卦各爻的管控方式與“臨”字經(jīng)典語料出現(xiàn)的各種管控方式應該是對應的,因為管理是如此之重要,經(jīng)典中描述的管控方式必然能覆蓋全面,而《易經(jīng)》作為經(jīng)天緯地的經(jīng)典,其對管控方式的論述也不可能片面,不可能脫離實際。根據(jù)管控方式的內容和“臨卦”爻辭的內涵,這里提出表1的兩者對應關系,并進行分析論證。
傳統(tǒng)上,都把“咸臨”的“咸”字解釋為感動,但到底是讓別人感動,還是自己感動,如何感動,卻又解釋不清,所以“咸、感”字的解釋都有問題。
《周易·咸卦》說:“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边@里說到,有力量的“男”要低卑、虛柔地居于無力的女性之下,是一種謙虛的形象,只有這樣男女兩者才能互相授受,否則的話,男人的力量異常堅硬,如何能感受到女人,如何能結合在一起?而女人又如何能貼近、感知到男人?但是,女人本是無力的,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去除男人的力量,要虛,咸卦說“君子以虛受人”,就是指這個虛心,所以“咸”字有“虛心”義?!吨芤住るs卦傳》說:“咸,速也?!薄八佟敝钢鲃诱兄?,靠自己的虛心才能招來?!吨芤住は缔o傳》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這說明,“感”是虛心去感受,不動、不想、不做,只是靜靜地去接收,“感”有虛心義,咸也有此義?!榜R王堆帛書作欽?!稓w藏》有欽卦”“上博竹書咸作欽,從而使早年的這個見解又一次得到史料的支持”[5]。欽表示欽佩,表示接受,欽偏旁的“欠”表示呵欠,提醒了其虛中之義。咸卦也作欽卦,所以咸字也有虛義。字典中“咸”有“皆”“普遍”等義,但其實“咸”字也有“和”義,如“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孔穎達疏:“咸,和也”“夷德之用,總之以咸”(《逸周書·武穆解》),“咸”與“德”對應,也有“和”義,“和”指自身的和順,而不是期望別人對自己和順,所以,“咸”必然是虛心的,而不是剛強的。虛心,才能使得雙方和睦,緊密結合,進而擴展到多方,都緊密在一起,也就引出“普遍”的意思。
此處“咸臨”指虛心地管控群眾。君子雖然有高的官位,有管理群眾的職責,但是,并不是要威逼群眾,而是要虛心地觀察,虛心地思考、虛心地接受群眾的意見,這樣才可以避免群眾的隔膜和對立,從而做好管理工作。
“臨卦”的前兩爻都是“咸臨”,“初九,咸臨,貞吉?!断蟆吩唬合膛R貞吉,志行正也”,“志行正也”指自己的心志是正面的、積極的。因為如果沒有積極的心態(tài),就不可能做到虛心?!熬哦?,咸臨,吉,無不利?!断蟆吩唬合膛R吉無不利,未順命也”,“未順命”義未詳。
“咸臨”對應了前文說的恭敬管控,因為咸指虛心,必然會恭敬。
“臨卦”六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既憂之,咎不長也?!边@里“甘”為甜,是別人樂意接受的,“甘臨”指給以甜頭、小恩小惠來管控群眾。這種方式在當時是有用的,但是長久無用。因為有甜頭,群眾就來,無甜頭,群眾就走,并不能形成真正的組織能力。但是碰到問題,意識到問題,做到“憂”,去改進,也是可以的。
“甘臨”對應了前文說的以財物管控,有財物,才能給賞賜、甜頭。
“臨卦”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逼渲?,“知”指有智慧、有大道?!爸R”指用大道的方式去管控,而不采取短期的、粗暴的方式。“中”指中庸、恰當。智慧的管控方式肯定是中庸的,是真正有作為的皇帝應該采取的方式?!爸R”對應了前文說的智慧管控。
“臨卦”上六:“敦臨,吉,無咎。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也?!逼渲小岸亍敝付睾?,堅守根本而不搖擺、不躁動、不刻薄。例如,“乃召莊子,王曰:今日試使士敦劍”(《莊子·說劍》),文中“敦”指深厚,意思是好好地切磋;“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禮記·曲禮上》),此處的“敦”指堅定,堅定行善而不間斷;“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禮記·樂記》),這里說到,“樂”要敦厚而不極端,意思是堅守其最根本處;“說禮樂而敦《詩》《書》,《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左傳·僖公二十七年》),這里指要篤行《詩》《書》,而不偏離;“請先者去備薄威,后者敦陳整旅”(《左傳·昭公二十三年》),這里敦相當于“整”,指厚重而不偏??傊岸亍贝砹嘶A上的堅定有力,而不膚淺,不會輕易被外力沖壞。“敦臨”指用堅守根本的方式去管控,穩(wěn)如泰山,以不變應萬變,并不會被環(huán)境左右?!爸驹趦纫病敝敢恍年P注的是自己內部的穩(wěn)固,而不是外在的擴張。“敦臨”對應了前文說的以忠、莊等德行去管控,因為德行是要靠自身忠貞不渝的。
“臨卦”六四:“至臨,無咎。象曰:至臨無咎,位當也?!睂Υ素车慕忉?,則要采取排除法。前文提到了七種管控方式,對應“臨卦”的兩個咸臨、甘臨、知臨、敦臨五爻后,剩下了以邪惡管控、以地位和武力控制、用教化和禮節(jié)管控三項。邪惡管控、武力控制是邪惡粗暴的方式,應與“至臨”沒有聯(lián)系,而用教化和禮節(jié)去管控,卻是比較適合“至臨”的。這是因為,“至”字有兩義,可以指距離上的到達,也可以指程度上的極致。對應“至臨”,可以從距離上講,教化和禮節(jié)管控完全抵達了群眾,抵達了其具體的行為,也可以從程度上講,管控深入到群眾的每一個行為細節(jié),是最極致的管控。因此,用教化和禮節(jié)去管控對應“至臨”是說得通的。管控到每個細節(jié),“至”到位了,所以“位當也”。
如果不用前文對經(jīng)典語料的概括結論以及排除法的分析,而單從字面上分析,是不可能得出“至臨”的這個釋義的,但是,這個釋義卻最貼切。
綜合“臨卦”各爻,臨卦的意思是,虛心接納群眾而去管控是好的,心態(tài)是對的;用利益去管控,不會有長久的好處;用教化和禮儀去管控不會有錯;用智慧的方式去管控是王者的做法;自身忠厚而去管控只會對不會錯。
本文通過概括核心義以研究多義詞的方法,分析了先秦經(jīng)典中的典型語料,提出了“臨”字的核心義是“監(jiān)控”,引申義為“鎮(zhèn)守”“俯視”“主持”“面臨”“高大”“不通行”等,文中建立了“臨”字的釋義系統(tǒng),歸納了“臨”的七種管控方式,并與“臨卦”的六爻建立了聯(lián)系,重新詮釋了“臨卦”,進而明確了“臨卦”講的是管理之道,而不是所謂的“來臨”和“下雨”。本文也指出了傳統(tǒng)解釋的錯誤,如《左傳》“臨祭祀”中的“臨”正確的解釋應是“主持”而不只是“參加”。
現(xiàn)代漢語中“臨”字的常用義成了“來臨”,而其“監(jiān)控”核心義則丟失了,所以我們會感覺臨卦這個卦名很奇怪,簡直不知所云。根據(jù)前文的分析我們才知道,古漢語中“臨”字本沒有“來臨”義,“臨”是要主持的,而絕不只是要參加,所以,在現(xiàn)代漢語中我們常說的“歡迎各位光臨”,如果以古漢語的視點來看,其真正含義是讓來賓主持會議,而不是參加、湊數(shù)而已。文字的古義與現(xiàn)代義差異較大的情況普遍存在,其詞義變異原因則難以查考,但是,研究古經(jīng)典就必須研究文字古義,絕不能想當然地使用現(xiàn)代義。
以上引用的各文獻均出自北京大學CCL古代漢語語料庫,其中“臨”的先秦語料有277條,作者逐條進行了分析研究,除了部分近似的、名稱類的等沒有分析意義的語料外,典型語料都收錄在本文中?!芭R”字核心義獲得的基礎是大數(shù)據(jù)分析,分析概括的方法是科學的,所以其研究結論是值得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