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嫣才
摘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要緊扣學習增值核心,重塑“螺旋形動態(tài)”學習樣態(tài),基于系統(tǒng)集成理念,建構“一主兩翼三融合”的學習生態(tài)。通過設計活動體驗、提供學習策略、歷經(jīng)知能轉換、強化情景辨析,增加動力值、方法值、知能值、意義值,推動課堂教學實現(xiàn)多維學習增值。
關鍵詞:學習增值;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學變革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9B-0053-04
一、學習增值: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旨歸
在日常教學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常常困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上與不上到底有什么差別?”“很多教學內容在日常的教學、其他科目的學習,甚至班隊會、德育活動中都有所涉及,學生在這門課中,到底學到了什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問題反映了該學科教師對學生學習成效的關切。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這為我們評價學生學習成效并依此變革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視野——關注學生的學習增值。
增值的字面意思即“增加價值”,由于語境不一,學界對于增加的“價值”的具體內容持不同意見。例如有學者認為增值是指學生成績前測與后測二者之間的成績差異,即“剩余值”“凈增值”,是剔除教育學生中其他無法改變的外在因素,僅評價學生在可以改變的方面做出的努力,體現(xiàn)的“凈效應”[1]。然而個體道德水平不同于學業(yè)成績,雖有賦形(道德知識、道德行為),卻內在于此(道德情感、道德觀念)。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旨在幫助小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其課堂教學的價值追求絕不僅僅是實現(xiàn)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凈增長”,更要培育塑造學生更為深層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形成良好品德,促進其實現(xiàn)社會性的發(fā)展。這就需要教師更加關注教學過程,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和進步,幫助學生實現(xiàn)學習增值。本研究選取小學六年級上冊法治專冊教學為例,對如何實現(xiàn)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學習增值展開探索,為變革學科課堂教學引路。
二、指向學習增值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變革路徑
(一)緊扣學習增值核心,重塑“螺旋形動態(tài)”學習樣態(tài)
當前,我國青少年學生的法治意識仍然存在短板[2]。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首先是教育理念問題。長期以來,我國法治教育相對重視法律知識傳授的靜態(tài)教育,而忽視法治思維能力的動態(tài)教育,試圖通過幫助今日的青少年“知法”“懂法”,從而培養(yǎng)出明日“守法”“用法”的公民。這種“線性相對靜態(tài)模式”背后隱含的假設是,認為法律是一系列靜態(tài)的知識,是傳授的對象,知識和行動在時空上是相對分離的[3]83。學校的法治教育因此通常采用“坐而論道”教學方式,注重法律知識的傳遞和灌輸,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情感和體驗,以至于學生雖然學到了一些法律知識,卻不能很好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4]。
“徒法不能以自行”。一個法治社會絕非單靠冰冷的制度就能構建,人們所期許的文明、理性、有序的社會,是經(jīng)濟、政治、文化、法律共同作用的結果。法治教育同樣“徒教不能以自行”[5]。法治教育并非法制教育,它絕不僅局限于法治條目的識記和理解層面,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舉止、思想意識等方面產生變化,真正促進學生依法自律的行為養(yǎng)成和對法治信仰的尊崇。也就是不僅需要“知”上的理論學習,還需要“行”方面的實踐,實現(xiàn)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并進,使學生學會把普及法律常識與把傳播法的理念、精神、價值貫穿于權力行使和權利保障當中,切實做到知行合一。因此,增強學生法治主題學習獲得感,提升在“法治知識、法治思維、法治行動、法治信仰”[6]等方面的法治素養(yǎng),是法治主題學習增值的核心。
為此,需要重新構建新型的“螺旋形動態(tài)”法治教育學習樣態(tài)。法治教育與法治實踐猶如螺旋形結構中兩根相互纏繞、相互交叉向上生長的麻繩,兩者同時動態(tài)展開、交互作用,以法治教育促進法治實踐,同時用法治實踐來檢驗法治教育的效果[3]84。具體來說,學生在課堂這一小場域和學校、家庭、社會這個大場域中,通過多次的獲取、互動參與與多維拓展,變“坐而論道”為“做而論道”,促進學習法律與踐行法治的有機融合,實現(xiàn)從法治認知到法治行為的轉化,做到學法、遵法、守法、用法[7]。
(二)基于系統(tǒng)集成理念,建構“一主兩翼三融合”的學習生態(tài)
要實現(xiàn)法治教育從“線性形靜態(tài)”向“螺旋形動態(tài)”轉變,就需要系統(tǒng)重構全新的法治教育學習生態(tài)。根據(jù)法治教育的新型主體特征、實施運行特征、增值評價理念導向等,集成多方資源力量,嘗試構建“一主兩翼三融合”的法治教育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具體來說,即以課程體系的優(yōu)化為“一個主體”,構建區(qū)域性統(tǒng)整式的中小學生法治教育課程體系,形成一體化的法治教育目標;以構建實踐活動體系和打造多主體法治教育資源網(wǎng)為“兩翼”,提供學生“教學做合一”的學習場域,促進法治教育課程內容活動化與法治實踐活動課程化的有機統(tǒng)一;實現(xiàn)中小學生法治教育“獲取”“參與”“拓展”等多維學習方式融合,從而真正促進學生法治知識、法治思維、法治行動、法治信仰等方面的素養(yǎng)提升。(如圖1)
圖1 “一主兩翼三融合”法治教育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圖
在這樣的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下,需要重構學習時空與學習方式。一方面,學生對法治教育的學習,絕不僅限于課堂40分鐘,而是構建以課堂為主,形成課內課外相結合,多主體(家庭、學校、社會等)教育網(wǎng)絡的學習空間,延長學習時間。另一方面,在學習方式上,改變原來“教”的心態(tài),為學生提供“情境與問題”。學生在問題解決與探究中,學習與踐行法治,除了通過課堂上的單向“獲取”學習以外,還要開展課堂上師生、生生互動式“參與”學習以及校內不同課程整合的互動“參與”學習,更應提倡協(xié)同政府、學校、社會、家庭等各方主體,采用多樣方式實行“拓展”跨界學習,從而實現(xiàn)法治教育的立體化、全景性,提升教育效果。綜上,新型的法治教育學習生態(tài)需構建以課堂教學為中心,與課外實踐、大眾傳媒、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形成法治教育網(wǎng)絡,確保學生的法治教育實踐能在多個“活動系統(tǒng)”中得到拓展性學習,使學生高度認同法治社會理念,內化法治精神,樹立法治意識,最終實現(xiàn)法治學習增值。
三、指向學習增值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探索
崔允漷教授曾提出課堂學習值可以分為“動力值、方法值、知能值和意義值”四個值[8]。借鑒其思想,小學六年級上冊法治專冊的學習增值也可分為以下四個值:一是動力值,即學生想學習的愿望,對法治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二是方法值,即學生能掌握法治學習的基本方法與相關策略;三是知能值,即學生能掌握基本法律常識,學會分辨是非,運用法律方法維護自身權益、通過法律途徑參與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四是意義值,即學生學到的東西是有意義或受用的,并能踐行法治理念,樹立法治信仰,形成對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價值認同和政治認同。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筆者與廣大一線教師聚焦學習增值四維度,探索基于“一主兩翼三融合”法治教育學習生態(tài)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變革路徑,真正服務學生的學習和學生的發(fā)展,彰顯小學法治課堂的教學成效和教育意義。
(一)設計活動體驗,增加動力值
有效的體驗活動,能觸動學生的所有感官和心靈,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滿足好奇心,增強學習動力,將學習活動轉變成為發(fā)自內心的意愿。例如在教學“權力受到制約和監(jiān)督”一課時,教師設計角色體驗游戲“市民來辦事”,角色分為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和市民兩類,根據(jù)抽簽決定。扮演機關工作人員的學生持“工作證”上崗,分坐在教室內不同“行政機關臨時辦事點”,市民組同學結合學習任務單上的各種日常生活事務,自行確定要前往的行政機關。隨后學生模擬辦理業(yè)務。體驗結束,教師組織提問和交流,“教育局,你為什么要受理(不受理)這位市民的業(yè)務?”“這位女士,你覺得你的事應該找哪個部門處理?”“這個問題,僅靠一個部門就可以解決嗎?”……通過對話交流、問題澄清,使學生真切明白“權力是有邊界的”。最后,教師分別對兩組角色體驗心得追問,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是行政機關行使權力必須遵守的法律原則,而市民對行政機關工作的支持與配合,也是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
(二)提供學習策略,增加方法值
方法的學習和使用只有經(jīng)過反復操練以及在不同的情境中的遷移運用,才能有效掌握。這就需要系統(tǒng)設計,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空中進行訓練并予以結構化。就如何開展社會調查和采訪活動而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可以根據(jù)教材中涉及的調查項目,有側重地教授學生采訪調查的技巧,比如采訪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實施采訪時要注意些什么,采訪后如何整理信息等。到了六年級上冊,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參與法治實踐,則需要對如何進行采訪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例如,某位教師在開展六上第一單元教學前,為了讓學生理解法律與我們生活的關系,感受法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圍繞2020年7月1日南京實施的新政“騎電動車不戴頭盔,7月1日開始處罰”這一話題,展開社會實踐活動。在正式開展活動前,教師首先利用一節(jié)課時間與學生梳理調查采訪的技巧、策略,帶領學生撰寫采訪提綱,隨后給予學生實踐機會,走向街頭了解市民對這一政策的態(tài)度,走進行政機關采訪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同時提醒學生及時整理采訪記錄。在多次反復的實踐中,學生把課堂學到的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去,實現(xiàn)了學習的增值。
(三)歷經(jīng)知能轉換,增加知能值
就小學生法治學習而言,要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基礎上知其何以然,引導學生在法治教育與法治實踐的“螺旋形動態(tài)”學習中實現(xiàn)知能轉換。一方面,要打通課內與課外的聯(lián)系,讓課內的學習、收獲得到延展與生長。另一方面,利用項目學習,開展公民法治教育實踐活動,拓寬學習的空間與渠道,聚焦現(xiàn)行公共政策執(zhí)行中存在的不完善、不適應新時代發(fā)展等問題,開展實地調研,通過采訪政府、法律人士以及民眾了解情況,提出改進公共政策的建議和意見,召開聽證展示,獲得公共政策問題改進與完善的意見,使得學生實現(xiàn)從校園生活到民主社會的跨越,從法律知識到“法治意識”的轉變。
(四)強化情景辨析,增加意義值
“學法、知法、守法、用法”是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法治素養(yǎng)。對于小學生而言,“學法”不在于對法律條文掌握的精確性和豐富性,而在于能否以“法”的理念去思考和行動,理解法治的意義。例如,在上“公民身份意味著什么”一課,教師首先設置四個“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生活情景:①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張身份證,拍個照發(fā)個朋友圈曬一下!②反正都坐完火車了,這個票也沒什么用了,就扔掉吧。③聽說超市正在開展憑身份證領取消費券的活動,爺爺把身份證交給鄰居阿姨請她代領。④媽媽去辦理手機卡,她在復印件上寫上了“僅作辦理手機卡業(yè)務使用”的字樣,這不是污損身份證復印件嘛!隨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通過情景再現(xiàn),順勢引導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相關規(guī)定等,使學生在辨析中意識到身份證應注意保密,避免個人信息泄露,接受依法查驗居民身份證是公民的義務,從而更好地理解法律賦予的公民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參考文獻:
[1]辛濤.“探索增值評價”的幾個關鍵問題[J].中小學管理,2020(10):1.
[2]易春秋.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刻不容緩[J].中國德育,2014(22):21.
[3]張冉.踐行法治:美國中小學法治教育及對我國的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9).
[4]杜文艷, 顧潤生.用研究性學習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實效[J].人民教育,2017(8):54.
[5]蔡福華,嚴義挺.法治教育絕非法制教育[J].學習月刊,2015(5):10.
[6]何穎.讓法治教育回歸真義的教學探索[J].江蘇教育研究,2020(9B):74.
[7]黎聚才,鐘儒成,龔興英.中小學法治教育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與評價[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8(6):10.
[8]崔允漷.讓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增值[J].江蘇教育,2018(9):18.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