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知行合一"/>
王菲菲
(上海市辛靈中學,上海 200092)
可能因為臨近11 月的第四個周四的美國感恩節(jié),所以確定了本次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感恩。在提倡文化自信的新時代,我本人更推崇過中國豐收節(jié)。因為這兩個節(jié)日都是民眾為了感謝上蒼保佑,使得大地豐收而設立的大陸型國家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但凡人性中揚善的部分是不分國界的。因此不論是歷史、地理乃至語文,都會學習宗教、民俗的相關知識。認識西方主要節(jié)日,符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多元文化觀。豐收節(jié)、感恩節(jié)的設立初衷,都是人類向自然的敬畏,是用神圣的儀式告誡人要知道個體的邊界,要懂得約束,要懂得感恩,要懂得回報。
這邊初三的幾位同學可能依稀還記得,我第一次在公眾前斥責班級是在2018 年的秋游當日。當我看到學生從工作人員的手中領到午餐包時,我的學生絕大部分都知道用雙手接捧,并且沒有當場打開翻閱包內的物品,但沒有一位說了“謝謝”。因此等全班學生都領完,我問道:“這就好了?是不是少了些什么?”大家都在問“少了什么?”我答的是“謝謝”。在當日秋游總結時,我對這段的陳述是“只有辛靈有免費領取的秋游午餐,難道不該向學校致謝?體能訓練做深蹲是很累的,難道不該向每發(fā)放一次就要彎腰一次類似深蹲的工作人員致謝?”有時候我們的一句感謝,不只是形式上的禮貌用語,而是發(fā)自內心的平等意識的體現。我尊重您的勞動,我感激您的付出,所以我說了“謝謝”。我有觀察到當時的那6 名同學在之后的學習生活中也能主動向他人的奉獻表示感謝,比如食堂阿姨在給你添加飯菜后、老師在幫你解決問題后、他人在禮讓你通行時等等。
在日常的教學和其他工作中,我也曾多次抨擊“伸手黨”,不止一次表明“凡事不能等靠要”。比方說,現在有A、C、Z 三人。第一次A 有難,C沒有參與,而Z 出手相助。第二次A 又遇困難,C 依舊無動于衷,Z 再次伸出援手。等A 第三次遇到困難時,C 還是袖手旁觀,Z 還是傾囊而出。待A第四次有難時,他徑直走到了Z面前。這時Z因為有其他事務沒有及時幫助A,而A立即斥責道,“你是壞人。你變得不厚道了?!比绻魑皇荶會怎么想呢?多次伸援竟沒有換回一個朋友,反倒是得到了一句惡評。在“道德綁架”的脅迫中,Z今后行善的次數和動能極有可能大打折扣。如果A長期向他人索取,甚至在計劃個人事務前就覺得占用他人的資源是理所應當的,那么他就是典型的個人主義者。對于長此以往只考慮自己得失、不在乎他人善意的人,是沒有朋友的,也是不配有朋友的。這個例子中,A總伸手、C總不理、Z總幫人。在一個良性的社會,應該呼喚更多的Z、更少的A,同時應當積極創(chuàng)設環(huán)境促使C 轉化成Z 的正能量。
懂得感恩是接受過教育的表現,即所謂的知書達禮。儒家的禮教影響早已內化到中國人的心肝脾肺腎。彼此尊重,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道德是規(guī)范自己的,而不是苛責他人的。當您渴望被尊重、有困難時,請感謝愿意正視你、愿意理解你、愿意幫助你的人。希望每個人都能被善意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