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巧英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qū)長嶺完小,湖南 永州 425100)
理性地審視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大部分教師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學,只是單向地逐字逐句剖析文本內容,而沒有給學生自主分析文本的時間,更不會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充其量就是一個“等待被填充的容器”,這顯然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因此,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關注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讓學生能帶著問題去與文本碰撞,深入文本的內核,從而深刻理解與感悟文本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促使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需對語文知識學習充滿興趣,進而積極主動地對語文知識進行探究。培養(yǎng)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自身能動性提升,在語文教學中及時發(fā)現(xiàn)、思考、解決問題,將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在我國上下五千年語文學科屬于文化積淀,其中包含豐富內容,充滿讓人向往的魅力。對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培養(yǎng),能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提升,使國學文化在青少年之間有效傳承。
小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科學學習方法尚未明確,在學習中可能面臨較多問題,如學生不知道怎樣解決面臨的問題,會使問題越積越多,進而對學生的成績造成影響?,F(xiàn)今小學語文教學中,需引導學生思考問題,針對學習中存在的疑問,可對文章中內容進行進一步了解,使學生自身思維深度提升,進而尋找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對學生進行積極鼓勵,讓學生積極提出問題,使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提升,進而將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將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升,進而對今后學生學習情況產生有利影響,為學生的學習能力奠定基礎。
在百家爭鳴大語文時代來臨之際,眾多教學理念加持之下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模式不斷被打破重構,而啟發(fā)式教學的理念一直以來被一眾教育名師所青睞,它主張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yǎng)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設計隨處可見,但具體操作卻大相徑庭,譬如在揭題導入時教師常會提到這樣的問題“看到這個題目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聯(lián)想到了什么?”“為什么叫這個題目”等,而面對這些問題,學生們往往顯得一頭霧水,或不知所云,或回答的天馬行空脫離預設。通過多個教學班級比對發(fā)現(xiàn),沒有進行過常規(guī)的思維訓練,學生很難發(fā)現(xiàn)問題,更別提提出問題。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常規(guī)的思維能力訓練,并做好充分的學情分析,在不斷的演練中讓學生形成一種初步的問題意識,養(yǎng)成善于觀察并思考的習慣,再進行類似的啟發(fā),才能避免上述問題的發(fā)生。在提問過程中,教師可嘗試換位思考,《論語》中曾子說到“吾日三省吾身”,這是一種高度的自我審視,在教師的行動中也可仿照養(yǎng)成一種“問人先問己”的習慣,只有讓自己明白的問題,才能拋給學生。而這樣適合兒童學情的啟發(fā),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對教師而言,課堂提問具有對所學知識的求證性,對學生的啟發(fā)性,對心有旁騖的學生有警戒性,對課堂氣氛有調節(jié)性。而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問題,這將是一次學習能力的升華。筆者針對小學生提問行為做了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喜歡提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根據(jù)之前的提問經驗得出的問題。二是和自己平時生活相關的問題。三是引起極大興趣的問題。四是平時思考過的問題。五是揣摩老師思路得出的問題。在課堂中,應對學生的上述問題,教師的處理方式顯得有些單一,部分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預設太深,而應對學生提出的偏離預設的問題總是用力糾正,對學生揣摩教師思路得出的問題大為贊賞,這樣極其容易形成定式思維,阻礙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在課堂中不應太執(zhí)著于自己的預設,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勇氣。在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時,應及時給予鼓勵,并給出針對性的建議,這樣便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課堂中教師提問應避免出現(xiàn)流于形式、范圍太廣、題干不明、針對性不強的問題,如“對不對?”“是不是”等。建議設問時思路要清,預設要廣,要問得合理,提出有針對性、有建設性、有銜接遞進性的問題,并做到適時追問、即時點評。
在幾種新興的教學理念中,對于分析問題也有不同的追求,情景教學法通過各種情境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啟發(fā)式教學善于啟動學生思維,從不同角度思考做出分析;而后茶館式教學是先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反復分析,找到方法。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如果總是處于一種興奮的、愉快的狀態(tài),他的思維就會有超常的發(fā)揮,他接受外面信號的速度就會非??旖荨o論哪種教學理念牽引,作為一名教師,課堂上必須注意營造一種和諧愉快的氣氛,讓學生時刻處于一種輕松自如的情緒中,那么無論是記憶,還是思維,都會得到最好的發(fā)揮。自然在這樣的氛圍中,加以引導,分析問題的過程便會輕松許多,在學生分析的過程中建議適時追問,多問一個“為什么?”是啟發(fā)學生思維的永恒動力。
教無定法,小學語文教學亦是如此,唯有找到最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欣賞每一個孩子,傾聽他們的內心,用自己足夠的真誠回饋他們,以“問”激趣,促成語文課堂教學探究式教學,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讓課堂上的每一個問題都開出最美的花,讓孩子們沉浸在問題的藝術中,點亮課堂,點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