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嘉雯
(廣州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1363)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局限,嬰童群體難以像成年人一樣精準的表達自己的需求,作為產品設計方法中的一種比較重要的設計手法,移情設計重在通過理解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的感受及體驗。在早期的產品開發(fā)概念階段,運用移情設計工具明確新產品的定位,有效縮短新產品前端的開發(fā)定位時間,從而使用戶的體驗升級,為嬰童用品的開發(fā)設計及升級提供更多視角。
移情一詞廣泛應用在心理學或美學設計等一些學科領域中。德國的美學家費舍爾曾提出,移情是一種審美的象征作用,后由德國另一位美學家利普斯將一般實用移情與審美移情進行了區(qū)分。中國的美學家朱光潛將西方的美學思想與中國的傳統(tǒng)審美相結合,提出了移情可以“由物及我”,也可以“由我及物”。《劍橋哲學辭典》中就有指出移情的三種含義:一是指對他人情緒的模仿,二是指被他人影響思考情緒反應的起因,三是指角色扮演,通過理解用戶是怎樣在使用的過程中體驗和感受產品,對他人所處的環(huán)境進行重新構建。
嬰童用品的移情設計大多是運用了第三種含義,既角色扮演。設計時在進行產品開發(fā)的初級階段,把客戶的需求擺在首要地位,通過移情設計的方法對被研究用戶進行“角色沉浸”,一旦產生“移情理解”,便可以得到一些相關的證據(jù),進而建立數(shù)據(jù)框架,設計師在進行數(shù)據(jù)框架的過程中要脫離自身的學歷背景以及對社會的認知層次,從而設計出更多的方案,最大程度的激發(fā)創(chuàng)造。設計產品時,產品的概念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作為產品開發(fā)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移情設計需要設計師在理性與感性的天平中進行適度的權衡,既要貼近實驗,保證決策有依據(jù)可循,又要客觀架構信息,確保實驗的結果真實有效。
傳統(tǒng)的設計方法主要是以問卷調查以及市場調研來進行,基本上用于了解大部分用戶表面上的共性需求,但極大多數(shù)的用戶在不同的情況影響下并不能清晰地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出自己實際的需求,經常會對于功能的取舍出現(xiàn)猶豫不決的情況,就算是位置的使用功能,用戶也會因為好奇和嘗試性的心理選擇保留。“功能”這個詞本身大于它的實際用處,而設計師要做的就是通過設計工具從眾多的選擇中篩選出用戶核心功能的需求。
移情設計的核心是將設計的重點放在“想”上,而不是客戶的直觀訴求,因為潛在的直覺才是真正能夠推動用戶做出決策的因素。移情設計的樣本人群數(shù)量遠不及傳統(tǒng)設計的調研人數(shù),而是比較注重調研的目的性,設計師的身份也從“旁觀者”變成了“經歷者”。從客戶的角度出發(fā),耗費大量的資源來研究用戶的思考以及行為模式,從而讓設計的產品滿足用戶不同層次的需求,而用戶在不同的場景通過不同的方式描述自己的心情,對產品的思考與反饋也是不同的,設計師可以通過自身的能力,探索用戶更深層次的想法,設身處地的理解用戶,甚至產生共鳴,設計出更加符合大眾的產品。移情設計的方法分為三大類:
(一)讓用戶直接將自己的想法與訴求“說”出來:和用戶直接展開深入的交談,在訪談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拍照、做游戲、講故事等做法,用來記錄用戶的下意識行為以及使用環(huán)境,嘗試理解用戶在當下環(huán)境內所表達的訴求以及感受。
(二)沁入式觀察用戶是怎樣“做”的:設計師運用沁入式的觀察方法,在現(xiàn)實的自然環(huán)境中,就需要熟悉用戶群體中的關鍵人物、主體關系以及使用環(huán)境,了解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用戶如何操作產品,能夠直觀且詳細地將用戶的實際需求記錄下來。
(三)利用設計工具,了解用戶所“想”:設計師在原型中利用不同環(huán)境和場景道具以及認知工具來構建故事,從而探索用戶的行為和體驗。通過情境模擬來完成實際的流程。越是簡單的方法,越能夠保證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避免由于多次贅述而產生理解的偏差,造成實驗的不確定性。
(一)移情觀察
移情觀察主要是通過與用戶在交談的過程中調動用戶的積極性,以便記錄用戶的實際需求、想法習慣、文化背景以及個人喜好,運用觀察、測量等方法來收集用戶對于產品的不同反應。移情觀察對于產品的改進方案是建立在直接觀察的基礎上的,因此大多是在產品的外觀和功能上進行一定的改進,以便完善產品的功能性,使用戶更方便操作。嬰童和成年人不一樣,在生理以及心理特征上相較于成年人來說,神經系統(tǒng)會更加敏感,外在器官也更加脆弱,所以,設計嬰童用品首先要考慮到的問題就是要確保嬰童的身心健康成長,避免受到來自外界的傷害,在挑選嬰童用品的設計原材料時要確保有害物質不能超標,要在安全范圍之內,以及對在使用過程中較容易磕碰的部位進行特殊的處理和設計,而且尺寸的設計也要符合嬰童各成長階段的物理尺寸。
眾所周知,寫作對于兒童的成長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對一些殘疾兒童來說,寫作就是天方夜譚。比如說腦癱兒童的中樞神經、姿勢以及感覺與正常兒童有著極大的不同,在聽覺、視覺乃至語言功能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障礙,再加上不同的殘疾兒童遇到的問題也是不盡相同的。殘疾人基金會TOG 就為智力方面有障礙和缺陷的兒童設計了一款符合他們的書寫工具,運用了3D 打印技術,通過在筆上加一個環(huán)形指套的方式,讓一些殘疾兒童的手也能像正常兒童一樣伸展自如,并且準確的“握住”筆,從而固定書寫姿勢。兒童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設計時,在筆端增加了不同的裝飾物,兒童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挑選,通過裝飾物的顏色及圖案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從而能夠順利的體驗到寫作的樂趣。
(二)移情訪談
通過更加深入的交流與溝通,能夠對用戶的特性了解得更多。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文化背景、思考模式以及認知水平都是不同的。在真實的環(huán)境觀察中,記錄每個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產生的矛盾,從而找到用戶對產品真正的需求以及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觀察盲區(qū)。
由于嬰童的性格特征大多比較活潑好動,想象力也尤為豐富,但身體機能尚未成熟,與成年人相比,思維邏輯能力較差,因此對于嬰童用戶來說,更比較傾向于簡單易操作的產品,而并非太過理性或過于復雜的產品,簡單易操作的產品更容易鍛煉自身的判斷能力以及思維拓展能力。在設計嬰童用品時盡量不要帶有恐懼和壓抑的負面情緒,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對促進其對世界的認知更有幫助。
(三)體驗原型
想要更加準確的揣摩客戶的真正需求,僅通過觀察是遠遠不夠的,而真正能夠影響人們做出決定的因素是在不同的使用環(huán)境中產生的偏差,這些因素和場景構建了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產品體驗,因此為了更加準確的了解到用戶的真實想法,可以模擬原型場景,在場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運用情境道具幫助完成實驗。在原型體驗的過程中,設計師可以把自己當作孩子,去體驗在學校和在家學習使用產品的最大區(qū)別。家長在生活中缺乏正確引導及教育孩子的經驗,孩子在家里容易產生抵觸厭煩的心理,所以設計出一款適合親子互動的算數(shù)玩具可以促進親子關系,優(yōu)秀的嬰童用品可以營造出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嬰童心理需求以及感官認知能力發(fā)展的需求。
總的來說,由于嬰童群體的身體機能尚未發(fā)育成熟,在產品的體驗表述上較為困難,移情設計在嬰童用品中的應用能更加符合嬰童生理及心理的需求,幫助嬰童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