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龍
(廊坊市群眾藝術館,河北 廊坊 065000)
說書藝術源遠流長,在群眾中的影響深遠,在廣大農村原有許多半職業(yè)說書藝人。他們遍走各地,歷代相傳,多以說唱中長書為主。主要曲種有:西河大鼓、京東大鼓、評書、竹板落子等。內容雖不乏世俗生活和愛情故事,但究以說冠笏朝服、金戈鐵馬為多。它充分發(fā)揮口頭說唱特點,在情節(jié)結構手段、藝術表現技巧以及說唱創(chuàng)作方面,有它一整套獨特的規(guī)律和方式,自成體系而獨樹一幟,在群眾中根深蒂固。對他們的思想、道德、性格、情趣等都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是我們十分寶貴的藝術財富。
民間說書藝術,作為一種表演形式,須具有較高的專業(yè)性說唱技巧。經過歷代藝人千錘百煉,使這種藝術技巧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主要以個體(或家庭)為單位,形成它特有的個體性。在過去主要是依靠師承關系維持各方面的聯系??v向包括幾代師承,上至師爺、師祖……橫向包括師伯、師叔,也稱師兄、師弟。這樣就以師承關系構成一個龐大的網絡。其中包括學藝、傳道、演出交往等各項活動,都與這個系統(tǒng)有關。在師承與傳藝上,有隨師學藝、帶藝投師、帶師收徒三種形式。在過去藝術傳承中,主要以隨師學藝為主,以家傳和帶藝投師為輔。
說書藝術對“拜師”看的很重,有一定的慣例,要舉行拜師儀式,必須通知同行參加,以表示對師徒關系的認可,并排出輩份,由師父給起藝名,如西河大鼓按“鳳、春、德、田、慶字推,就是劉鳳山、趙榮春、梁德璽、高慶恩、鐘田舫;又如:耿鳳亭、孫常春、王德山、姬慶蘭、姬永田。行拜師禮,先由會長率眾徒跪拜老祖師周莊王及上普的歷代祖師,晚輩以順序跪拜長輩。并與師爺、師伯、師父、師叔、師兄等一一相見,寫書、認師、續(xù)譜完畢,講解會規(guī)。如:要講道德、說仁義、評忠論孝及強調演出的言行規(guī)范。要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信口開河,不爭場靠幫,不驕傲自大。有違犯者輕批評教育,重者開除師門。在西河大鼓中分梅、清、胡、趙四大門戶,早在清道光年間就有鼓書清門五奎之一曹占奎(大城縣賈村人),學藝后下傳楊奎文,又下傳永字輩著名演員趙永奎和南席阜村人王永順、吳永榮,另是梅門在民國初年從河間趙慶山傳給齊達村齊田佑,梅門輩序為朝、大、連、池、鳳、春、德、慶、田、祥.清門輩序排字有瑞、永、雙、相、煥,而另一支是文、奎、鶴、起、連、增,再有就是福、振、繼、學、萬、增、法、喜、貴、宗。
從說書藝術發(fā)展史考究,有些曲種,是由宗教儀式中的歌曲演變而成。自唐代以來,從佛教歌曲演變成變文,再發(fā)展成為詞話、彈詞、鼓詞,再發(fā)展成為小曲、小調等。明代以后,民間宗教得以發(fā)展,它的講經形成定卷,又在各地興起,逐步脫離原有教義,也演變?yōu)檎f唱藝術,至目前雖說有些曲種已看不出原始的形態(tài),但有些曲種還往往留有某些宗教痕跡,并作為一種群眾習俗在民間流傳.據《霸縣文化志》所載,在清乾隆年間,有保定劉傳徑、趙傳壁、王路三人首創(chuàng)木板大鼓、弦子書搭檔演出,從而各地藝人效仿,初步形成鼓、板、三弦進行伴奏的說唱形式.到了木板大鼓馬三峰一代,使西河大鼓逐漸成型。道光、咸豐年間,著名弦子書藝人孫海池、張鳳德,木板大鼓藝人馬瑞林、張永堂等演出都富有盛名。常與馬三峰對地賽技.然而弦子書的伴奏樂器小三弦音域窄,音量小,終不如西河大鼓形式新穎,曲調豐富,板頭靈活,音樂性強,更能吸引觀眾,所以一些弦子書藝人和竹板書藝人,便開始借鑒西河大鼓的表演手段以豐富自己,提高自己.更多的藝人則干脆棄舊隨新改唱西河.弦子書傳到春字、德字輩時紛紛改口,匯入西河.以馬三峰首傳弟子朱化麟(文安人)為西河大鼓再次輝煌及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創(chuàng)西河北口流派,即朱派西河大鼓。朱派西河大鼓是音域寬、吐字清脆、善于白唱兼用,杜絕貧俗厭氣。原來的西河大鼓頭板均為散板,對抒發(fā)民間的苦樂悲歡有很大缺欠.朱大官(朱化麟外號)把散板分改成紅板、黑板、繞板、頂板、閑板等板眼,吸取了河北梆子中的十三嗨,運用到西河唱腔中去,發(fā)展了同板不同調試的若干唱法,獨特而新穎。代表曲目短篇類有:馬前潑水、井臺會、打黃狼等。中長書目有楊家將、呼家將、劉公案、前后七國等。說書藝人不僅活動在農村,并且在許多地方都建有書館,同時還以走燈棚、串鄉(xiāng)檔子、趕廟會三種演出形式.并逐步擴大到北京、天津及山東、東北、西北各地,形成了朱派、馬派、趙派、李派等西河大鼓藝術種類,深受官大群眾喜愛.
無論是評書還是鼓書,它都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的特征,首先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群眾性?!对里w傳》《楊家將》《包公案》流傳極廣,但誰也不知道幾部長篇鼓書(自然也包括評書)的作者是誰,只能說他們匯集了千百人民群眾的智慧,是來自民間的集體創(chuàng)作。其次是藝術的口頭性。它和其它民間文學一樣,不見諸于市面文字,而是口頭流傳。這就決定了它的書詞、唱篇甚至連故事情節(jié)的結構都不是固定的,有相當大的可變性。說書藝人既是演員又是作者,在演出過程中他既要說唱表演,又要構思情節(jié)結構和創(chuàng)編書詞唱篇,說唱過程也是創(chuàng)作過程。
說唱長篇書,要求藝人除了有淵博的歷史地理知識和豐富的社會知識.先要熟記梗概,對于故事的發(fā)生情節(jié)結構的主線、復線及人物的籍貫、家世、性格特征、身材長相、衣著打扮、兵刃坐騎、故事發(fā)生地理位置、情節(jié)場景、風土習俗,都要把它"吃透",熟記于心.說書人把每部書梗概,稱為 書“梁子.這就是長篇書的"腳本"補過它不見諸于書冊文字,而是通過師父口傳心授和長期觀摩師父上場說唱繼承下來.說書藝人把說唱故事時,敘說的全部書詞和演唱的大部分唱詞都是在演出場上現編現說.因此,可以說長篇鼓書的每場演出,不僅在藝術上,而且在文學內容上都是一次在創(chuàng)作.說書藝人把把這樣的表演稱作”趟水”.把”趟水”的說唱的書詞稱作”水詞”.以區(qū)別中短篇作品的固定的實詞。"趟水”是說唱長篇書最顯著的特點,也是說唱藝人必須具備的藝術本領.說書藝人必須掌握古書唱詞的結構,熟知曲牌唱詞轍韻聲律,達到運用自如,得心應口的熟練程度。唱詞多按十三道大轍,即:天仙、人辰、中東、江陽、由求、遙迢、姑蘇、坡梭、發(fā)花、也斜、懷來、一七、灰堆。另外還有兩道小轍即小言前兒、小人辰兒。
長篇書中把獨立成篇的故事稱為“坨子”,首尾相連,前后貫通?!翱圩印笔情L篇書中占突出地位的一種藝術手段,它是由于人物性格矛盾在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中產生沖突,逐步激化而產生的強烈懸念。通常運用明扣、暗扣、實扣、虛扣、子母扣、連環(huán)扣等。各種大小虛實、明暗扣子交錯出現,變化運用是說書藝人不同于其他文學形式和表演藝術的最顯著特點。
說書藝術是語言、音樂、表演三結合,是以語言為主說唱故事和人物的群眾性藝術.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有其獨特的手法形式規(guī)律和藝術效果,這是我們應該努力探索和研究的.根據其自身的特點,還要繼承探索創(chuàng)新,使說書藝術傳承繁榮發(fā)展,.說到創(chuàng)新,不會有人反對,創(chuàng)新是藝術的本性,對各種藝術如戲曲話劇歌舞等要相互吸收.但不能拋棄傳統(tǒng),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否則就會不倫不類.陳云同志提出的”出人、出書、走正路",是對說書藝人最好的發(fā)展方向,應該好好學習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