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
(監(jiān)利市大垸高級中學,湖北 荊州 433320)
歷史教師要立足教材知識點,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透過歷史史料感受民族文化和社會發(fā)展歷史,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高中歷史教師要立足學生生活,為學生呈現現代生活和歷史發(fā)展之間的關系;注重傳統(tǒng)文化講解,講述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學、繪畫和舞蹈等藝術,培養(yǎng)學生文化認同感;立足中華民族奮斗史,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講解中華民族奮斗史,激勵青少年敢于擔當,自主肩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歷史教師挖掘學生生活中蘊含的歷史素材,呈現歷史對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從而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歷史學習中。例如教師在講授“秦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這一課時,可以選取學生熟悉的秦始皇兵馬俑和長城等歷史遺跡來制作微課,展現歷史給現代社會留下的寶貴財富。教師可以講解秦始皇推行的中央集權制,例如統(tǒng)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展現秦朝軍事實力,展現氣勢恢宏的兵馬俑、延續(xù)千年的萬里長城,兵馬俑展現了我國先民巧奪天工的陶俑制作工藝,長城則是顯示了我國先民保家衛(wèi)國,抵御外敵入侵的決心,這些真實的歷史遺跡更能激起學生共鳴。學生分析了種類繁多的兵馬俑和工程浩大的長城,分析了秦朝等級森嚴的權利制度,在贊美秦朝工匠高超的陶俑工藝的同時也同情底層勞動人民,感慨我們如今的和諧社會,我們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感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yōu)勢。生活化歷史素材激起學生共鳴,學生穿過歷史長河,把古今社會進行對比,更能激起學生的愛國情。
中華民族歷史可以說是一部蕩氣回腸的奮斗史,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民族精神,歷史教師要結合民族奮斗史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例如教師在教授“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一課時,可以結合教材插圖和史料開展教學,讓學生感受北京愛國學生、上海工人和底層民眾拳拳愛國之心,讓學生思考青少年應該如何報效祖國,如何才能踐行愛國主義,把歷史教學和學生成長緊密結合起來。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毛澤東、董必武和李達等人開始籌備建立中國共產黨,教師可以展示中國第一次會議,感受毛澤東等人救國救民的決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愛國人士身上展現的家國情懷,當時中國社會動蕩不安,愛國學生、商人和工人卻毅然投身愛國救亡活動,把個人安危置身事外,捍衛(wèi)領土完整和國家獨立。這給高中生帶來很大震撼,歷史教師要鼓勵學生繼承先輩家國情懷,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關注國家大事,刻苦學習立志報效祖國,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
中華民族孕育了燦若星河的傳統(tǒng)文化,例如享譽世界的中國書法和國畫,巧奪天工的刺繡和瓷器和獨樹一幟的古詩詞等,歷史教師要結合這些素材,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文化和政治認同感。例如歷史教師可以融合跨學科教學理念,講解唐詩宋詞,展示唐朝開放的外交政策,例如收復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和遣唐使等,展示我國和平友好外交政策。教師可以講解李白、杜甫、孟浩然、蘇軾和陸游等文學家作品,感受這些古詩詞中流露的家國情懷,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傳統(tǒng)文化,引導學生辯證看待外來文化,杜絕崇洋媚外思想。教師可以結合毛澤東詩詞開展教學,例如展現紅軍長征精神的《七律·長征》,詩中描繪了長征路上的艱難險阻,展現了紅軍戰(zhàn)士的大無畏和革命樂觀主義,借助這些素材鼓勵學生直面挫折,勇敢克服困難的精神,讓學生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從而提升高中生的政治和文化認同感。
隨著新高考改革,時政新聞成了各地歷史高考的熱點,教師要結合教材挖掘時政新聞素材,培養(yǎng)學生史料分析和應用能力,提升學生歷史成績,培養(yǎng)高中生社會責任感。例如教師可以結合2019 年我國國慶大閱兵新聞開展教學,2019 年是我國成立70 周年,天安門舉辦了盛大的閱兵儀式,展現了我國軍事、農業(yè)、科技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我國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新時期我國應該如何應對國家挑戰(zhàn)等問題,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有的學生認為我國要繼續(xù)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構建全新的和諧社會,警惕西方敵對勢力;有的學生認為我們青少年要用戶黨的領導,首先要做一個合格的共青團團員,遵守學校相關規(guī)定和國家法律,關心時政新聞,不傳謠、不造謠。教師還可以講解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例如抗戰(zhàn)老紅軍張富清,潛心雜交水稻研究維護我國糧食安全的袁隆平院士等,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激勵學生刻苦學習,為心儀大學而努力,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總之,高中歷史教師要靈活運用教材,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情感教育素材,滲透家國情懷培養(yǎng),挖掘當下時政新聞素材,讓學生關注國家大事,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弘揚傳統(tǒng)文化,鼓勵學生學習傳統(tǒng)書法、繪畫和音樂等藝術,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全面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