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潘家琦,馬獻武,張長柱
(齊齊哈爾市中醫(yī)醫(yī)院影像中心,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5)
肺癌屬于惡性腫瘤疾病,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且近年來基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其發(fā)病率有逐漸上升的發(fā)展趨勢,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問題。對于肺癌的早期診斷可直接影響到患者預后,若發(fā)展到晚期階段則多會失去手術時機,患者死亡率較高。在肺癌臨床診斷中,腫瘤新生血管情況可用于評價腫瘤生長、分級和轉移,它與正常組織血管的差別為腫瘤的灌注成像提供了基礎[1]。CT灌注成像可反映病灶的形態(tài)、病灶與周圍結構的空間關系,顯示出肺組織的微血管變化情況,在鑒別診斷肺部病灶良惡性、評價血管的生成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2]?;诖?,本研究重點探討了應用多層螺旋CT灌注成像在鑒別診斷肺癌與肺良性腫物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將研究結果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12月于齊齊哈爾市中醫(yī)醫(yī)院診治的70例肺部腫物患者開展前瞻性研究,包括肺癌患者50例(鱗癌20例,腺癌30例;有淋巴結轉移15例,無淋巴結轉移35例),肺良性腫物患者20例。70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28例;年齡43~69歲,平均(59.14±5.29)歲。納入標準:腫瘤直徑2~8 cm者;肺癌患者經穿刺或手術病理證實為原發(fā)性肺癌者;未接受過放化療者;灌注圖像未受到呼吸影響,圖像無偽影者。排除標準:CT灌注圖像質量欠佳者;對碘對比劑過敏者;入組前接受過手術治療者。研究在齊齊哈爾市中醫(yī)醫(yī)院審核批準下實施,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檢測方法 70例肺部腫物患者均使用320排螺旋CT(日本東芝公司,型號:Aquilion ONE 320排 動態(tài)容積CT)進行檢查,在灌注成像前進行常規(guī)CT平掃,成像速度參數為1幀/s,設置管電壓與管電流參數為120 kV與150 mA。固定低管電壓80 kV,低管電流50 mA,低碘濃度(270 mgI/mL)對比劑,對肺內病灶進行灌注成像,利用AIDR 3D迭代技術,重建14個容積數據,并進行人工對位,再將對位后數據導入灌注成像程序內,得到腫瘤不同部位血容量(BV)、血流量(BF)、強化峰值(PE)、平均通過時間(MTT)、表面通透性(PS),并以偽彩圖像進行區(qū)分生長活躍、壞死液化或低生長活躍區(qū)域,然后制定CT引導下穿刺活檢路線,針對不同區(qū)域進行取材。取材后對標本進行病理診斷。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肺癌與肺良性腫物患者各灌注參數值,包括BF、BV、MTT、PS。②對比不同病理類型肺癌患者各灌注參數值。③對比有無淋巴結轉移肺癌患者各灌注參數值。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文中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肺癌與肺良性腫物患者各灌注參數值 肺癌患者BF、BV、PS均顯著高于肺良性腫物患者,MTT顯著長于肺良性腫物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肺癌與肺良性腫物患者各灌注參數值比較(±s)
表1 肺癌與肺良性腫物患者各灌注參數值比較(±s)
注:BF:血流量;BV:血容量;MTT:平均通過時間;PS:表面通透性。
?
2.2 不同病理類型肺癌患者各灌注參數值 肺腺癌患者BF顯著高于肺鱗癌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鱗癌和腺癌患者的BV、MTT、PS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不同病理類型肺癌患者各灌注參數值比較(±s)
表2 不同病理類型肺癌患者各灌注參數值比較(±s)
?
2.3 有無淋巴結轉移肺癌患者各灌注參數值 有淋巴結轉移肺癌患者BF、PS顯著高于無淋巴結轉移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兩組間BV、MTT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有無淋巴結轉移肺癌患者各灌注參數值比較(±s)
表3 有無淋巴結轉移肺癌患者各灌注參數值比較(±s)
?
2.4 典型病例分析 患者1,男性,59歲,薄層CT掃描與動態(tài)增強掃描可見右側上葉后段有類圓形孤立結節(jié),密度欠均勻,邊界清楚,內緣有一血管相連。原病灶CT值29 Hu,增強后58 Hu,肺門縱膈淋巴結增大,病理確診為肺腺癌,見圖1?;颊?,女性,61歲,胸悶氣短數年,近期加重入院檢查。經CT檢查右胸腔大部分被橢圓形無肺紋理囊腔占據,周圍存在被壓縮肺組織,雙側肺內存在多個結節(jié)影,表面光滑。胸部CT見雙肺多結節(jié)與塊狀影,類圓形,邊界清楚,光滑,胸膜下分布較多,塊狀影密度不均勻,肺門與縱膈淋巴結無腫大。右肺各葉受壓膨脹不良,可見多個散在實性結節(jié)腫瘤病灶,直徑0.5~5.0 cm。結合病理診斷,確診肺良性轉移性平滑肌瘤,見圖2。
圖1 肺腺癌患者CT圖像
圖2 肺良性轉移性平滑肌瘤患者CT圖像
肺癌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從近幾年相關統(tǒng)計數據中能夠看出其發(fā)病率呈現(xiàn)上升趨勢,且死亡率也有所增加,為此,被稱為是對人類健康與生命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疾病之一,基于肺部良惡性病變的癥狀表現(xiàn)較為相似,為此,不能夠借助于癥狀進行疾病判斷,尤其在肺癌與肺良性腫物鑒別診斷中,比較容易出現(xiàn)誤診[3]。
關于肺腫瘤影像學檢查中,CT技術應用較為廣泛,其原因在于CT檢查具有較高的密度與時間分辨率[4]。肺部腫瘤CT灌注成像是利用動態(tài)增強CT和圖像后處理來反映組織血管強化程度與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方法。CT灌注成像理論以核醫(yī)學的放射性示蹤劑稀釋原理與中心容積定律為基礎,注入對比劑后可顯示動脈與組織的時間 - 密度曲線,且能描繪出血流偽彩灌注圖,其反映的是對比劑在該器官中的濃度變化,從而判斷活體組織的血流動力學狀況,同時其可間接反映組織器官的灌注狀態(tài),由于對比劑與放射性示蹤劑在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相似,使用對比劑動態(tài)增強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肺組織的微血管分布和血流灌注,提供肺組織器官血流動力學信息[5-6]。
本研究中,肺癌患者BF、BV、PS顯著高于肺良性腫物患者,MTT顯著長于肺良性腫物患者,此結果充分證實了多層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肺癌與肺良性腫物鑒別中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通過各項灌注參數值的檢測能夠較好地區(qū)分疾病的良惡性。其中BV能夠顯示血液在病變脈管系統(tǒng)內容量,與血管的管徑、數量及是否開放有關。有關研究中對良惡性腫瘤患者微血管密度進行對比研究,結果證實了兩者之間存在明顯差異[7]。PS顯示病灶微血管內皮細胞通透性,良性病變與惡性腫瘤之間PS可表現(xiàn)出明顯差異,可作為良惡性腫瘤鑒別的關鍵性灌注指標。雖然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肺癌與肺良性腫物各灌注參數值存在顯著差異性,但MTT對于肺癌與肺良性腫物的鑒別價值并不高,原因在于良惡性病變的MTT測定值可能存在一定重疊情況[8]。
在CT灌注成像檢測中,BV與PS對良惡性病變的鑒別價值最高,其中BF的敏感性較高,而PS指標的特異度較高,將兩項指標聯(lián)合應用到疾病診斷中,有助于提升最終診斷精準性[9]。肺癌患者BV與PS顯著高于肺良性腫物患者的原因在于,良性病變常規(guī)為乏血管病變,生長速度緩慢;而肺癌受到生長因子的刺激,可誘發(f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對比劑更容易彌散到組織間質中。肺癌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或轉移淋巴結位置是明確肺癌臨床分期的關鍵,同時也能夠為治療方案的調整提供可靠依據。一項研究對有無淋巴結轉移肺癌患者進行CT灌注成像檢查,結果顯示,有淋巴結轉移的肺癌患者BF、PS顯著升高。原因在于肺癌組織在淋巴結實質內可形成不同大小及數量的轉移灶,可誘導產生腫瘤新生血管,主要表現(xiàn)便是血管過度增生與血管結構的異常[10]。同時本研究中,肺鱗癌患者BF顯著低于腺癌患者,有淋巴結轉移患者BF與PS顯著高于無轉移患者,證實了BF在鑒別腺癌與鱗癌,以及判斷患者是否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方面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多層螺旋CT灌注成像掃描技術能夠較好地反映各種類型肺癌血流特點與腫瘤內部的微血管密度情況,灌注參數值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為肺癌與肺良性腫物的鑒別提供可靠依據,建議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