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穎華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腦病科,天津 300250)
顱腦損傷(craniocerebral injury)是因外界暴力作用于頭部引起的常見損傷,根據顱腦解剖部位分為頭皮損傷、顱骨損傷與腦損傷,三者可合并存在,多見于交通事故、失足墜落與工傷中,因該損傷作用于頭部,往往會出現病情變化以及相應的并發(fā)癥,治療方面較為困難,且死亡率較高[1]。顱腦手術為顱腦損傷常用治療方案,但由于腦部為人體中樞神經系統(tǒng)重要組成部分,導致術后易出現顱內出血、肺部感染等多種并發(fā)癥,造成不可逆的損傷。顱腦手術后有時因治療的需要,需在顱內放置引流管引流,常用的引流有腦室引流、術后殘腔引流、膿腫腔引流及血腫腔引流等[2]。腦室引流是將引流管置入腦室,以引流腦脊液,緩解顱內高壓,或引流因出血進入腦室的血性腦脊液。而患者術后引流管的護理非常關鍵,對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3]。本研究選取2018 年2 月-2021 年2 月我院收治的106例顱腦手術患者臨床資料,探討顱腦手術患者術后術區(qū)引流管護理的應用效果及對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2021 年2 月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腦病科收治的顱腦手術患者10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3例。對照組男33例,女20例;年齡20~63歲,平均年齡(41.80±21.50)歲;疾病類型:腦動脈畸形2例,腦動脈瘤7例,腦腫瘤12例,高血壓腦出血2例,腦外傷30例;引流管位置:腦內引流管2例,硬膜下腦表引流管31例,硬膜外引流管20例。研究組男31例,女22例;年齡18~65 歲,平均年齡(42.10±22.80)歲;疾病類型:腦動脈畸形3例,腦動脈瘤8例,腦腫瘤11例,高血壓腦出血2例,腦外傷29例;引流管位置:腦內引流管2例,硬膜下腦表引流管32例,硬膜外引流管19例。兩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引流管位置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審批通過,患者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18 歲;②采取顱骨瓣開顱術;③存在顱腦外傷、顱內病灶。排除標準:①身體狀況較差者;②既往存在精神類疾病史;③存在認知障礙,無法配合完成各項檢測;④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嚴重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①患者術后臥床休息,床頭抬高15°~30°,方便降低顱內壓力,如患者昏迷,則需側臥;②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監(jiān)測,其內容包括患者心率、脈搏、呼吸、顱內壓等。另外,在護理過程中重視患者的意識障礙加深的相關表現,若發(fā)現患者出現單側瞳孔散大、沒有光反應、眼球不能轉動或雙側瞳孔縮小、有微弱的光反應,立刻通知醫(yī)生進行緊急處理;③提供安靜舒適且通風性較好的住院環(huán)境,室溫20 ℃~22 ℃,濕度40%~60%,經常進行通風,并減少家屬探望,以保證患者情緒的平穩(wěn)。
1.3.2 研究組 給予術區(qū)引流管護理:①密切觀察:注意患者引流管的種類、型號和置管時間,并記錄管路的外露刻度,隨時觀察引流液體顏色,從而判斷患者的病情情況。同時,護理人員要保證引流管的暢通,給患者留出適當的頭部活動空間,并保證引流管與引流系統(tǒng)的緊密連接,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工作時,避免引流管的移動。此外,護理人員還需要觀察引流管的液面波動現象,發(fā)現問題應及時通知醫(yī)生進行處理。引流袋的放置高度應根據病情的不同,根據醫(yī)囑進行放置,從而達到降低顱內壓的效果,引流袋的過高或過低都會對患者造成影響,引發(fā)意識障礙,因此不可隨意的移動引流袋;②中心靜脈導管護理:對感染征象進行密切的觀察,貼膜間隔1 d 更換1 次,2次更換期間如出現滲出,應立即更換貼膜,詳細記錄導管在體外的刻度,對內深度進行確定,實施無菌操作;③負壓引流球護理:妥善固定負壓引流球,避免受到擠壓或者發(fā)生扭曲,以保證順暢引流,同時,要保證高度適宜,并進行維持,觀察并認真記錄引流管流出的液體顏色、量、性質,一旦發(fā)現引流異常時,應立即通知醫(yī)生,給予患者對癥處理,預防感染。④腦室引流管的護理:妥善固定腦室引流管,相關的信息要填寫清楚。避免牽拉引流管,適當的限制患者頭部,預防患者頭部過度運動,各項護理操作保證無菌性?;颊卟捎闷脚P位,以腦室側為標準,開口高出12 cm,如患者改為側臥位,以矢狀面為標準,約高出16 cm。術后早期,對引流量進行控制,每天應少于500 ml?;颊呷绨橛酗B內感染,引流量可適當的增加,注意補充相關電解質。術后3~4 d,如患者水腫癥狀已經消除,且顱內壓也出現明顯降低,應將引流管拔除,正式拔管前1 d,先進行試夾閉引流管,如果未出現異常情況,即可拔除;⑤蛛網膜下腔引流管護理:定期觀察引流管放置部位,并進行消毒操作,檢查引流液情況,避免并發(fā)感染。嚴格控制引流速度及引流量,每分鐘保證2~5 滴,滴量為40~350 ml,以腦脊髓平面為標準,放置引流袋時應比其低,并低于窗口18 cm 左右;⑥保持引流管的無菌狀態(tài),防止患者感染:在患者拔管后,需要注意患者有無顱內壓增高現象,傷口處是否有滲血、滲液和腦脊液漏等情況的發(fā)生,并及時告知醫(yī)生進行處理。還需對患者進行并發(fā)癥的預防護理,避免患者出現顱內感染、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多種并發(fā)癥,一旦出現并發(fā)癥,應及時通知醫(yī)生診斷,并進行相關的治療措施。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護理效果、意識及神經功能恢復情況、生活能力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顱內感染、出血、水腫)。
1.4.1 臨床護理效果 ①痊愈:護理結束后患者可自主生活,NIHSS 評分減少90%以上,病殘程度等級為0 級[5];②顯效:護理結束后患者無法自主生活,NIHSS 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等級為1~3級;③有效:護理結束后患者NIHSS 評分減少19%~45%;④無效:護理后患者臨床癥狀及生命體征無明顯差異,NIHSS 評分減少18%及以下。護理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2 意識及神經功能恢復情況 采用格拉斯昏迷(GCS)評分量表,包括睜眼、語言、運動,總分15 分,評分越低表明患者意識越差;使用Rankin 對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評分越低表明患者神經功能恢復越好[6]。
1.4.3 生活能力 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價量表評估患者護理期間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應,量表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能力越好。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研究組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n(%)]
2.2 兩組意識及神經功能恢復情況、生活能力比較研究組GCS 評分、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Rankin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意識及神經功能恢復情況、生活能力比較(,分)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近幾年隨著交通業(yè)、建筑業(yè)的發(fā)展,顱腦外傷發(fā)生率也逐漸升高,顱腦損傷患者多傷勢較重,病情進展快,若治療不及時會危及患者生命。開顱手術是目前救治顱腦損傷患者的常用方法,可清除顱內血腫、有效減壓,但術后感染、出血及水腫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高[4],因此在術后需要放置引流管,將顱腦中殘留的積血積液及時清除,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促進患者康復,提升手術效果[5]。因此,尋找一種更為有效的引流管護理管理體系,為患者贏取有效的救治時間,減少護理缺陷事件,對提高手術安全性尤為重要。
引流管是顱腦外科患者術后必須放置的管道之一,目的在于對顱內壓進行控制及調整,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患者康復[6],因此患者術后放置引流管期間,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引流情況,并給予患者全面的護理干預,保證引流通暢,提升引流效果,縮短置管時間,盡早拔除管道[7,8]。置管引流的常見并發(fā)癥是顱內感染[9],而顱內感染又屬于醫(yī)院感染的范疇,一旦發(fā)生就會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治療費用,并且預后較差[10]。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GCS 評分、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Rankin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顱腦損傷患者術后給予引流管護理可有效減少對患者和神經功能的損傷,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考慮原因為顱腦外科患者術后放置引流管期間,予以術區(qū)引流管護理可提升引流效果,護理人員對引流管的固定情況、引流液情況等進行密切的觀察,及時發(fā)現異常所在,立即通知醫(yī)生給予對癥處理,減輕其對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同時,針對不同的引流管位置,護理人員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控制引流管的速度及引流量,保證引流管通暢,避免發(fā)生堵塞現象,并保證引流管固定狀況良好,避免發(fā)生滑脫,且合理設置引流袋高度,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等,進而減少了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11,12]。
綜上所述,對顱腦手術患者進行術區(qū)引流管護理的效果確切,可減少患者神經功能損傷,提高患者生活能力,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