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天伊,陳 宇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 園藝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浙江省紹興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是國務(wù)院首批命名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叭饺f戶巷盤曲,百橋千街水縱橫”,紹興也是江南著名水鄉(xiāng)。17世紀中葉兩次來華的意大利傳教士衛(wèi)匡國于清順治十一年(1654)在歐洲出版的書籍《韃靼戰(zhàn)紀》中有介紹杭州、紹興等城市風貌,稱紹興“是中國最美麗的城市”。水文化是紹興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紹興水文化與當?shù)鼐坝^建設(shè)的融合自然是紹興城市的特色所在。
(1)大禹治水。相傳4000多年前,大禹兩次來越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畢功于了溪”,死后葬于紹興會稽山。紹興現(xiàn)有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大禹陵、廟、祠等,紹興市人民政府每年舉辦國家級祭禹活動。
(2)春秋末年越王勾踐修鑿“山陰故水道”。越國以名臣范蠡為主組織實施了一批水利工程,建成了與紹興“山、平原、海”三種地形相適應(yīng)的越國水利。
(3)東漢會稽太守馬臻筑建鑒湖。永和五年,會稽太守馬臻納三十六處水源和山麓湖泊,筑成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鑒湖,此舉在中國水利史上也有著卓越的地位。
(4)西晉會稽內(nèi)史賀循開鑿浙東運河。通過開鑿紹興西興運河,提升航運水路,溝通錢塘江和曹娥江兩條河流,成為浙東航運主干道,并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部分,為明州(紹興古稱)成為長江中下流重要城市起到關(guān)鍵作用。
(5)宋朝剡縣(今紹興市嵊州市)縣令陳侯治理錢塘江。陳侯因治理黃河、錢塘江等水患著稱于世。嵊州民間歷代百姓尊稱其為“陳老太公”,嵊州多處村落都建有陳侯廟。
(6)明朝成化年間紹興知府戴琥治理浦陽江和錢清江。戴琥在治理紹興浦陽江、錢清江和沿海水閘建設(shè)上有顯著治績,并為后人留下《戴琥水利碑》這一水利理論上的著名篇章。
(7)明嘉靖紹興知府湯紹恩建造三江閘。使錢清江成為內(nèi)河,紹興平原形成以三江閘為排蓄總樞紐的內(nèi)河水系網(wǎng),使山陰、會稽、蕭山蓄泄有度,航運水位可控。
(8)明萬歷紹興諸暨知縣劉光復治理諸暨水害。劉光復在歷史上以精于治水聞名浙江,他對水利實踐中取得的成功,為古代同類官職中所少見,水利專著《經(jīng)野規(guī)略》,被后人視為“暨邑之治譜”。
(9)南宋紹興新昌縣令林安宅治理新昌水害。林安宅在新昌曾被稱為“止水菩薩”,明代萬歷年間編纂的《新昌縣志》說,“宋時有功于縣者,安宅為最”。新昌百姓在江堤邊建有止水廟,把他當作庇佑百姓的神靈。
(10)近代紹興上虞連仲愚、連氏家族修筑百瀝海塘。 1850年開始,上虞實業(yè)家連仲愚主持修筑上虞古海塘,其兒子、孫子等又承先志,連氏家族治理江塘海防時間長達50余年,連仲愚將經(jīng)驗寫成《上虞塘工紀略》。晚清重臣張之洞贊其“瘁身將事,灑沈澹災(zāi)。濤浪嚙而益前,風雨橫而愈出”。
(1)上虞為傳說中舜的故鄉(xiāng)。中國遠古時期,舜先為治水大首領(lǐng),安排一切治水事宜,后為“圣王”。紹興上虞地名因舜得名,《水經(jīng)注》引《晉太康三年地紀》:“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縣。百官從之,故縣北有百官橋?!比缃裨谏嫌?、紹興、余姚等地仍許多祭舜習俗,如紹興市上虞區(qū)每年舉辦祭舜大典。紹興舜廟很多,著名的有上虞的“大舜廟”、越城區(qū)王壇的“舜王廟”等。曹娥江原名舜江,現(xiàn)支流仍有小舜江。
(2)西施浣紗。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春秋末期,出生于紹興諸暨苧蘿村。西施浣紗出處是西施在河邊浣紗時,魚兒見倒影僅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有了“沉魚”的代稱。
(3)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不見尸體,曹娥年僅14歲,晝夜沿江號哭,17天后投江尋父,五日后竟抱出父尸,傳為神話。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后人改舜江為曹娥江。江邊建曹娥廟,被譽為“江南第一廟”。所在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現(xiàn)為曹娥街道)。
(4)梁祝故事?!吧嫌菘h,祝家莊,玉水河邊;有一個,祝英臺,才貌雙全……”這是中國早期戲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越劇唱詞,位于上虞的祝家莊就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祝英臺的家鄉(xiāng)。當年,祝英臺就是沿浙東古運河泛舟而行,之后遇見梁山伯,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由此開始。
(5)東山再起。謝安為東晉著名軍事家和文學家,曾隱居浙江會稽的東山(紹興上虞曹娥江畔),常與書法家王羲之等名士名流游山玩水,吟詩作畫,后指揮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jīng)典案例。
(6)蘭亭詩會。“蘭亭詩會”可謂兩晉最著名的一次文人酒會。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謝安、王羲之等41人在會稽蘭亭舉行集會。按習俗,在這一天臨水洗濯,去除不祥。詩人們將盛著酒的杯子從曲水上游放出,順流漂下,流到誰面前,誰就暢飲此杯,臨流賦詩。這種游戲叫“曲水流觴”,還成為了成語和典故。最后成詩三十七首,即為著名的《蘭亭集》,其中有王羲之的千古名篇《蘭亭集序》。
(7)浙東唐詩之路。紹興有學者考證,唐代詩人到過浙東的達451位,占《全唐詩》收載的2200余名詩人總數(shù)的1/5,留下1500多首唐詩。1993年被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定名為“浙東唐詩之路”?!罢銝|唐詩之路”主要指錢塘江出發(fā),進入浙東運河,經(jīng)古都紹興,然后沿曹娥江溯源而上,到達佛教天臺宗發(fā)源地天臺山,絕大部分都在紹興。
(8)明代著名文學家徐渭為湯公祠題聯(lián)。徐渭是明代著名文學家、詩人和書畫家,為紹興湯公祠撰寫過一題聯(lián):“鑿山振河海,千年遺澤在三江,纘禹之緒;煉石補星辰,兩月新功當萬歷,于湯有光”,此聯(lián)道出紹興治水精神的薪火相傳。
(9)清代康熙、乾隆兩位皇帝下江南??滴醵四?1689),康熙一行乘舟沿運河南下江南,過錢塘江再沿浙東運河到紹興城,又祭禹。回京后,由宮廷王翚等著名畫家繪制《康熙南巡圖》,其中描繪了浙東運河山水風光和紹興水城景觀。乾隆六下江南,也留下了《乾隆南巡圖》,其中有多幅紹興水城的精彩畫卷。
(10)紹興籍水利院士潘家錚。潘家錚(1927~2012),浙江紹興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國內(nèi)外知名的水利水電科學家,主持了中國三峽工程等幾十座大壩的設(shè)計與建設(shè),是國務(wù)院南水北調(diào)工程建設(shè)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
(11)祖籍紹興的“現(xiàn)代中國園林之父”陳從周。陳從周(1918-2000),出生杭州,祖籍紹興,是中國古建筑學家、中國園林學家,被人們尊稱為“現(xiàn)代中國園林之父”。曾多次到紹興考察研究紹興園林與水文化,指導紹興禹廟、蘭亭、東湖等修復工程。1986年,編輯出版《紹興石橋》。
(12)畫家吳冠中的水墨江南。吳冠中(1919-2010),20世紀現(xiàn)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中國繪畫藝術(shù)大師 。他偏愛紹興,喜歡畫紹興,一方面是對紹興江南風情的鐘愛,另一方面則是對魯迅的崇拜。吳冠中代表作中有《魯迅故鄉(xiāng)》系列,還畫過《紹興河濱》《紹興居》《紹興小景》等很多描寫紹興水鄉(xiāng)風貌的作品,以及《秋瑾故居》等紹興名人故居。
(13)紹興籍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陳橋驛(1923-2015),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終身教授,為中國地理學和歷史地理學作出重要貢獻,在《水經(jīng)注》、寧紹地區(qū)與吳越文化等研究領(lǐng)域成就卓然。出版了《紹興簡史》《紹興地方文獻考錄》《紹興史話》《紹興歷史地理》《吳越文化論叢》等紹興地方文化和紹興水文化研究專著。
紹興市在實踐中積極做好水文化與紹興景觀建設(shè)的結(jié)合,目前已有國家級水利風景區(qū)5個,走在同類城市前列。
環(huán)城河是紹興城市的母親河,1999年,紹興市按照城市防洪、城建配套、環(huán)保、文化、旅游等五大功能,對環(huán)城河實施綜合治理,在環(huán)城河的綜合整治過程中,紹興深入挖掘古越文化和水文化,以再現(xiàn)“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為目標,恢復部分歷史原有古跡,在沿線景點中增加楹聯(lián)匾額、刻字圖雕、建筑鋪裝等,實施水環(huán)境整治,提升了景點的文化品位和城市景觀建設(shè)內(nèi)涵。如今的環(huán)城河是紹興的“后花園”,槳聲燈影間,市民漫步其中,鍛煉身心,陶冶情操,享受水城景觀帶來的愉悅。2003年被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qū)。
運河園處于紹興浙東古運河核心位置,西興運河的精華地段。2002、2003年,紹興市以“運河文化、生態(tài)文化”為主題進行全面整治,全長4.5 km,全線以天然石材砌墈,取材盡量采用老條石,全園路面均以老石板鋪面,創(chuàng)造古運河歷史韻味。移建或組建古橋有20余座,景觀建設(shè)實現(xiàn)與水文化、歷史文化、名人文化的融合。2007年被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qū),并成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示范工程。
位于曹娥江河口,被譽為“中國第一河口大閘”。曹娥江大閘主體工程為擋潮泄洪的閘門,還有堵壩、導流堤、魚道、觀光廊道等配套工程。該工程以防洪防潮和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為主,兼顧航運和水環(huán)境保護,并通過陳列館、安瀾鎮(zhèn)流亭、橋的石欄板、石刻以及名人說水景觀石等一系列的水文化景觀布置,充分結(jié)合了紹興水文化的特色,是文化型、生態(tài)型、景觀型的新型水利工程。2010年被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qū)。
2003年開始,紹興市上虞區(qū)啟動曹娥江百年一遇防洪堤建設(shè),并與岸線環(huán)境建設(shè)有機結(jié)合,目前已完成九期項目建設(shè),投資14億元左右。在曹娥江城區(qū)段東岸建成了親水型綠色文化長廊,在曹娥江城區(qū)段西岸建成了親水型綠色運動長廊,一江兩岸,一動一靜,互相呼應(yīng),人水和諧,項目展示了上虞源遠流長、積淀豐厚、人文璀璨的歷史文脈,構(gòu)建了一個集防洪、休閑、旅游、運動和文化于一體的親水型、生態(tài)型、運動型的城防景觀帶。2008年被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qū)。
位于紹興市新昌縣城東12 km處,面積81.8 km2,由沃洲湖、天姥山、三十六渡等景區(qū)組成,沃洲湖為水利工程建設(shè)形成,以風光秀麗和文化內(nèi)涵深厚著稱。近年來,新增了棧道、長廊、索橋、畫舫船等內(nèi)容??沙俗廊A舒適的畫舫船暢游湖上,觀賞大壩風光、石女峰、鵝鼻峰、香爐峰等景點。2003年被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qū),是天姥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景觀設(shè)計來說,景觀中還包含人文科學性與自然性,在進行景觀設(shè)計的過程中,設(shè)計人員要運用地域文化,做好地域文化深入地挖掘與分析工作,保證景觀設(shè)計可以凸顯出當?shù)氐奈幕c特點,并將其融入到園林景觀中。據(jù)統(tǒng)計,紹興水利文獻到目前為止有1400余種,集中在方志和人物傳記類,其中方志類146種,游記類284種,水利類140多種,其他人物類的文獻有70多種,這為紹興卓越的水文化融入景觀設(shè)計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在涉及到景觀中建筑、植物景觀等要素的選留問題上,應(yīng)盡量保留當?shù)氐脑吩?,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進行設(shè)計加工,并增加與當?shù)厮幕Y(jié)合密切的元素。如利用散落于民間的保存較好的老建筑、歷史遺存、舊的實物構(gòu)件、傳統(tǒng)建材和本地鄉(xiāng)土樹種等,自然地融入到與之對應(yīng)的歷史風貌中。在紹興環(huán)城河與運河園項目中一些老臺門、老祠堂、老牌坊、古橋、古亭等通過搜集起來和移建展示出來,其中老的橋和亭子整體移建有20多座,對部分已損壞的古纖道進行修復,收到非常好的成效。
景觀建設(shè)的目的是什么?除了展示城市建設(shè)的美麗風景、防洪等要求,市民的旅游、休閑健身等功能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如在曹娥江城防景觀帶項目中就充分結(jié)合了市民休閑的因素,一江兩岸項目功能定位存在一定的差異化,一邊是親水型綠色文化長廊,另一邊為親水型綠色運動長廊,這樣市民的選擇性更大,更符合大眾實際需求。
優(yōu)秀地域文化也是一個城市精神文化的核心,運用景觀建設(shè)與當?shù)刎S富水文化的結(jié)合,現(xiàn)代文化理念和傳統(tǒng)優(yōu)秀地域文化的融合,能讓人們在景觀中感受到地域文化獨特的特征以及魅力,增加所在城市的自豪感和歸屬感。如曹娥江大閘風景區(qū)建設(shè)了名人說水景觀石,曹娥江城防景觀帶中建有“三次名人大聚會”“上虞百賢”“上虞名人雕像”等雕塑,這些雕塑將上虞的歷史文化淵源詮釋得生動形象,在市民休閑游玩之間已潛移默化地了解了本地的歷史文化。
水文化是紹興最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城市建設(shè)中應(yīng)更好展現(xiàn)、恢復與融合紹興的水文化與江南水鄉(xiāng)風貌,能讓人們更好地感受紹興城市的魅力和歷史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因此,挖掘紹興水文化、把水文化元素很好融入城市景觀建設(shè)中十分必要和重要。這就需要加大對紹興水文化的挖掘整理與宣傳,在城市規(guī)劃管理上保護好現(xiàn)有獨特水文化的遺址與建筑,在城市建設(shè)中更多植入水文化元素,為紹興美麗江南水城建設(shè)作出積極貢獻,讓更多人在紹興能真正體會到“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的濃濃鄉(xiāng)愁與回家的感覺。此外,紹興市的實踐也能為其他城市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