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鴻雁
(廣西大學 文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4)
《荀子·成相篇》(以下簡稱《成相》)是今本《荀子》的第二十五篇?!冻上唷啡难喉嵡叶酁椤叭咚钠摺本涫?,與《荀子》其他篇章有明顯區(qū)別。由于它的篇題晦澀、結(jié)構(gòu)特殊,歷來受到學者的關(guān)注。尤其是20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成相》進行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有鑒于此,本文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綜述,以期能為深入研究《成相》提供便利。
自唐代楊倞為《荀子》做注以來,學者對《成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成相》的篇題歷來是學者討論的焦點。由于《成相》不像《荀子》中的《勸學》《修身》《富國》等篇題那樣明白易曉,學者們在???、注釋《荀子》時或多或少會對其進行注解,同時還有文章專門討論《成相》篇題的含義。學者的詮釋各不相同。究其原因,在于他們從不同角度來解釋《成相》篇題。因此,以下將分類介紹這些文獻。
這類文獻是在楊倞的觀點基礎(chǔ)上,從作品內(nèi)容的角度來解釋《成相》篇題。楊倞《荀子注》云:“以初發(fā)語名篇。雜論君臣治亂之事,以自見其意,故下云‘讬于成相以喻意’。《漢書·藝文志》謂之‘成相雜辭’,蓋亦賦之流也?;蛟唬撼晒υ谙?,故作成相三章也?!盵1]部分學者對《成相》篇題的解釋與楊倞相類。如王先謙《荀子集解》引王引之的觀點:“成相者,成此治也……成相為此篇之總名,謂讬此一篇之詞以喻意?!盵2]456楊柳橋《荀子詁譯》云:“成相,猶言平治也;即《孟子·公孫丑》篇所謂‘平治天下’與《禮記·大學》篇所謂‘治國平天下’者也?!盵3]王天海《荀子校釋》中引用冢田虎的觀點:“觀于篇中文辭,唯是成立輔相之謂也。”[4]977李炳?!丁窜髯印こ上唷档钠}、結(jié)構(gòu)及其理念考辨》云:“扶持、引導(dǎo)盲人樂師者稱為相……對于該篇的題目,也應(yīng)該按照相字的這種含義去理解。所謂成相,指的是成為像扶持、引導(dǎo)盲人那樣的角色,即成為相者?!盵5]
這類文獻受蘇軾和朱熹觀點的影響,從作品文體歸屬的角度認為《成相》與民間歌謠有關(guān)。蘇軾《仇池筆記》云:“孫卿子書有韻語者,其言鄙近,多云‘成相’,莫曉其義。前漢《藝文志》詩賦類中有《成相雜詞》十一篇,則‘成相’者,古謳謠之名也,疑所謂‘鄰有喪,舂不相’者。又《樂記》云:‘治亂以相’,亦恐由此得名?!盵6]朱熹《楚辭后語》亦云:“相者,助也,舉重勸力之歌,史所謂五羖大夫死,而舂者不相杵是也?!盵7]
具體來說,有些學者認為《成相》與樂曲有關(guān)。如王先謙《荀子集解》引俞樾的觀點:“此‘相’字,即‘舂不相’之相?!抖Y記·曲禮篇》‘鄰有喪,舂不相’,鄭注曰:‘相,謂送杵聲?!w古人于勞役之事,必為歌謳以相勸勉,亦舉大木者呼邪許之比,其樂曲即謂之相。請成相者,請成此曲也?!稘h志》有《成相雜辭》,足證古有此體?!盵2]456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譯》云:“相之送杵聲,殆即邪許一類之歌聲。請成相者,請成相曲之辭也?!盵8]駱瑞鶴《荀子補正》云:“今準‘成’義為重、‘相’為謳歌,則知成相二字乃謂重疊之歌……荀卿所作,但用成相曲調(diào),而詞則別造,猶屈原之造《九歌》文辭,亦有古曲所依。”[9]鄒朝斌《〈荀子·成相〉篇名新探》云:“故其篇名指的是名詞‘成相體’,含義當為‘成相這種歌謠’?!盵10]34此外,姜書閣在《先秦辭賦原論》中提道:“通過以上的探索,我們認為‘成相’就是戰(zhàn)國后期楚地一種民間歌謠俚曲的名稱,其最初來源當是某種勞動號子,在長期流行中已經(jīng)形成一定的形式和格調(diào)。”[11]
有些學者認為《成相》是擬作的勞動歌。如杜國庠《從荀子的〈成相篇〉看他的法術(shù)思想》在俞樾觀點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發(fā)揮,指出:“關(guān)于篇名,俞樾說……這樣說來,《成相篇》就是一篇擬勞動歌的作品?!盵12]他又在《論荀子的〈成相篇〉——介紹二千余年前的一篇通俗文學》中進一步論述到:“荀子在戰(zhàn)國末葉,不但是一位批判綜合了以前學術(shù)的大思想家,而且是一位理解運用了民間文學的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文學家。他的《成相篇》,恰好就是代表了他這兩方面的作品。”[13]
這兩篇文章的影響較大。在1949—1977年間,中國大陸研究《成相》的文獻基本都繼承杜國庠的觀點。如1958年出版的方孝博《荀子選》,書中附有《關(guān)于〈成相辭〉的名稱來源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一文,方孝博認為:“當勞動人民在勞動的時候所唱的一種歌和送杵聲有類似節(jié)奏的,就叫做‘成相辭’……這種歌辭……在荀子當時已普遍流行于勞動人民之間,為群眾所喜愛,所以引起荀卿擬作的興趣?!盵14]他在文章結(jié)尾明確表示自己的觀點受到杜國庠的影響。又如受尊法批儒的風氣影響,“文革”時期的《荀子》注本均認為《成相》是荀子運用民間通俗文藝形式表達其法治思想的作品?!拔母铩苯Y(jié)束后,部分注釋《荀子》的著作依然認同這種觀點,只是不再強調(diào)荀子表達的是他的法治思想。值得一提的是,中華書局2018年出版的《荀子新注》仍然認為:“本篇是荀子晚年的作品,運用古代民間通俗的詩歌體裁,表達其政治思想?!盵15]可見杜國庠的觀點影響之深遠。
還有些學者認為《成相》是彈詞的鼻祖。如王先謙《荀子集解》引盧文弨的觀點:“審此篇音節(jié),即后世彈詞之祖。篇首即稱‘如瞽無相何悵悵’,義已明矣。首句‘請成相’,言請奏此曲也。”[2]455事實上早在盧文弨之前,清代學者傅山就對此有初步認識,他在其《荀子批注》中云:“‘請成相。’朱筆旁批:‘“成相”二字與下文不甚關(guān)?!盵16]又在其《荀子評注》中云:“‘成相。’下云‘如瞽無相何悵悵’。相,佐義耳。”[17]傅山認為“成相”二字與下文沒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相”也沒有特殊的含義,他的觀點與盧文弨有異曲同工之處。又如張覺《荀子譯注》云:“它可能是當時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與現(xiàn)在一邊敲鼓為節(jié)拍一邊說唱的大鼓以及一邊擊竹板為節(jié)拍一邊念誦唱詞的快板類似……這里用作篇名?!盵18]王天?!盾髯有a尅吩疲骸耙伞上唷斯糯f唱文學體裁之一,大體如詩而俗,為念誦講唱之詞也?!盵4]978
這類文獻受郝懿行觀點的影響,在判斷作品文體歸屬的基礎(chǔ)上,從作品演奏者的角度解釋《成相》篇題,認為《成相》是矇瞽之詞。郝懿行在《與王伯申引之侍郎論孫卿書》中提道:“孫卿與孟時勢不同,而愿得所藉手,救弊扶衰,其道一也。本圖依讬春申,行其所學。迨春申亡而蘭陵歸,知道不行,發(fā)憤著書,其旨歸意趣,盡在《成相》一篇,而托之矇瞽之詞以避患也?!盵19]盧文弨在解釋《成相》篇題時同樣注意到《成相》與矇瞽之詞的關(guān)系,他認為:“《漢書·藝文志》‘《成相雜辭》十一篇’,惜不傳,大約讬于矇瞽諷誦之詞。”[2]455郝懿行和盧文弨均認為《成相》與矇瞽之詞有關(guān),當代學者姚小鷗在《“成相”雜辭考》一文中對這一觀點繼續(xù)發(fā)掘,他認為:“‘成相’即‘打相’,成相雜詞是一種肇始于西周宮庭,流行于秦漢時期的文藝樣式……‘成相’這種文體有悠久的歷史,它和古代社會中矇瞽向王告誡諫勸所用的吟唱形式‘曲’有著極為密切的淵源關(guān)系。”[20]93從《“成相”雜辭考》開始,學術(shù)界對“成相”的文體淵源進行了更為深入的討論。后文對此有專門論述,茲不贅述。
由于“成相”二字的含義難解,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成相》篇題具有多重含義。如梁啟雄《荀子簡釋》云:“(一)謂成就相治國家的偉業(yè)。(二)謂合唱舂米歌。因此,這個標題的含義是雙關(guān)的?!盵21]龍軼波《荀子〈成相〉篇名考》亦云:“此文乃用楚民歌曲調(diào),唱頌治國之道。即:借古成相曲之體制‘雜論君臣治亂之事’,故以名篇。”[22]兩人皆從作品的內(nèi)容角度和文體歸屬角度來解釋《成相》篇題。又如翟新明《〈荀子·成相〉篇名考釋》云:“以‘成相’名篇,一方面是以‘初發(fā)語’,另一方面也兼具了‘成相’的兩種義涵……《成相》中出現(xiàn)的‘成相’二字,因其出現(xiàn)的位置與語境不同而具有兩種義涵,一是作為一種文學體式……二是與‘牧基’同義,可訓為‘成就治業(yè)’。”[23]翟新明不僅從作品的內(nèi)容角度和文體歸屬角度來解釋《成相》篇題,還認為該篇題具有先秦子書以正文的“初發(fā)語”命名的特點。他的解釋較其他學者更顯繁復(fù)。
學者們在辨析《成相》篇題時,會或多或少論及《成相》的文體淵源。其中,姚小鷗《“成相”雜辭考》一文影響甚大,他認為:“在學術(shù)史上,研究《荀子·成相篇》的學者,幾乎無一例外認為它是所謂的民間謳謠……對‘成相’這一文體用韻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完全推翻了這一不正確的說法,并可以進一步證明我們前面對‘成相’性質(zhì)的分析是正確的。”[20]97在姚小鷗看來,《成相》屬于禮樂文化的矇瞽之詞,而不是民間謳謠。這一觀點影響深遠,后來的學者在討論《成相》的文體淵源時,有相當一部分人認同他的觀點。還有一些學者對《成相》是民間謳謠還是矇瞽之詞的觀點進行折衷,如陳良武《出土文獻與〈荀子·成相篇〉》云:“在‘成相辭’的定型過程中,民間歌謠與瞽史說唱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融合無疑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盵24]鄒朝斌《〈荀子·成相〉篇名新探》云:“成相文體是周代宮廷禮樂文化與民間歌謠文化相交融的產(chǎn)物,禮樂文化主要影響成相文體的諷諫內(nèi)容與用韻,而成相文體的結(jié)構(gòu)體式,如《荀子·成相》的篇名與文中套語,則體現(xiàn)出成相文體的民間歌謠傳統(tǒng)?!盵10]27
除此之外,臧立于1982年發(fā)表的《我國說唱藝術(shù)探源》一文認為:“春秋以前瞽史的諷諫活動與后世的說唱藝術(shù)是一脈相承的……從左丘明之類瞽者的講史到荀子的《成相辭》和《賦篇》,再到漢賦以至于后世的說話、彈詞,是有著一條發(fā)展線索可循的,而荀子則是這條線索中承上啟下的關(guān)鍵人物。”[25]對于探索《成相》的文體淵源而言,臧立的文章進行了頗為新穎的嘗試。但他對說唱文學發(fā)展脈絡(luò)的簡單勾勒,忽略了文學體裁發(fā)展演進過程中的復(fù)雜性,其結(jié)論值得商榷。
在探索《成相》文體淵源的文獻中,宋健的《〈荀子·成相〉文化淵源考辨》值得關(guān)注。他在承認《成相》與矇瞽文化關(guān)系密切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探索,認為:“《成相》并非單純的瞽矇文化產(chǎn)物,其中經(jīng)典的三言句式,出自周代祝官,功能重在訓誡和宣教,后該句式為《成相》沿用。由于禮樂儀式中文體形成的復(fù)雜性被忽視,從而導(dǎo)致《成相》中的祝官文化隱而不彰……其文體源出于祝官所作的訓誡文辭,史官出于職守也會參與進來,瞽矇應(yīng)該居于演唱者的角色……《成相》的源頭是祝官制度,實為周文化的產(chǎn)物,在后來流變的過程中,又受到魯國禮樂文化和齊國方言的影響,實與楚文化無關(guān)?!盵26]就筆者目力所及,僅見此文將《成相》的文體淵源與祝官文化聯(lián)系起來,為學術(shù)界探究《成相》的文體淵源提供了新的視角。
關(guān)于《成相》的文本內(nèi)容,同樣有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有的文獻分析《成相》的用韻、分章和斷句。如朱師轍《荀子成相篇韻讀補釋》認為《成相》分三章,并詳細分析了成相每章葉韻[27]。楊佐義《〈荀子·成相〉若干斷句問題》認為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的《荀子·成相雜辭》有9條語句“尚有漏斷及可商榷者”,并提出自己的見解[28]。鄭良樹《論荀賦》探討了《成相》的分篇,認為應(yīng)該將其劃分為五篇[29]。
有的文獻分析《成相》的內(nèi)容、形式和文學價值。如李泉和陳之品的《讀荀況的〈成相〉辭》認為《成相》反映了荀子任人唯賢、君主集權(quán)、貫徹法治路線三個方面的思想內(nèi)容[30]。李金錫《荀學之綱,彈詞之祖——讀荀卿〈成相篇〉》則指出:“就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表現(xiàn)形式這兩方面總的情況說……《成相篇》是與《離騷》差不多同時代出現(xiàn)的另一篇杰出的以論述為主的長篇詩歌……對于《成相篇》,我們應(yīng)該肯定它在我國文學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并給它以應(yīng)有的重要地位。”[31]李文是較早從文學角度討論《成相》的文章,具有開拓意義。從這篇文章開始,學術(shù)界逐漸重視《成相》的文學研究。張思齊《從〈荀子·成相篇〉看質(zhì)樸和俚俗諸審美范疇在中國詩學中的嬗變》、南生杰《論荀子〈成相篇〉的文學價值與抒情特色》、何玉蘭《荀子對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的貢獻》、秦立《荀子〈成相〉的詩體學意義》、張蕾《論〈荀子·成相〉的文學價值》等文章從不同方面討論了《成相》的文學史意義。
在分析《成相》文本內(nèi)容的文獻中,郗文倩的《成相:文體界定、文本輯錄與文學分析》是比較特殊的一篇。郗文認為:“屈原辭賦是將3+2和3+3組合句式發(fā)揚光大的代表,荀子《成相》則是三四言組合而成的新的韻文體式的代表。屈原與荀子大致生活在同一時期,他們的創(chuàng)作各自代表戰(zhàn)國后期漸成氣候的一種新的韻文體式……從節(jié)奏角度看,楚辭、成相與七言之關(guān)系更準確的說法應(yīng)當是:它們把《詩經(jīng)》時代就已初露端倪的四個節(jié)拍構(gòu)成一句的拍節(jié)節(jié)奏穩(wěn)定下來,為七言詩的形成奠定了節(jié)拍基礎(chǔ)。”[32]這篇文章將《成相》置于韻文史的研究序列中進行討論,為推動《成相》研究向縱深發(fā)展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需要說明的是,有些文獻試圖從篇名釋義、文體淵源、內(nèi)容解讀和文學價值等方面對《成相》進行綜合分析,然而這類文章的結(jié)論并無新意,陷入重復(fù)前人觀點的困境,因此本文不再贅述。
除上述所列的文獻,還有一些學者討論了《成相》其他方面的問題。與前文提到的研究成果相比,這類文章的數(shù)量并不多。具體而言,有的文章探討《成相》是否為荀子所作。如張小蘋《〈成相篇〉非荀作考》分析《成相篇》與《荀子》其他各篇的不合之處:“《成相篇》與《荀子》其它各篇所記史事時間相隔懸遠……荀子激烈抨擊禪讓說與《成相篇》積極稱許禪讓說……荀子對墨學的批判態(tài)度與《成相篇》對兼愛說的贊許之情。”[33]并由此認定《成相篇》并非荀子所作。
有的文章辨析《成相》中的具體詞語。如霍生玉《〈荀子·成相篇〉“獨鹿”新解》對《成相》“剄而獨鹿棄之江”中“獨鹿”一詞的含義進行辨析,提出:“梳理‘獨鹿’一詞的詞義系統(tǒng)、考察其所在的同源詞族、以及史書中對伍子胥之死的記載這三個角度進行論證,指出此‘獨鹿’應(yīng)該是指一種腹圓如壺狀的革囊?!盵34]
有的文章分析《成相》中的口頭文學特征。如衛(wèi)亭絨《〈荀子·成相篇〉中的口頭文學特征》一文認為:“從文學本體的角度出發(fā),‘成相體’應(yīng)該是一種口頭文學?!盵35]由此,他借用理查德·鮑曼表演理論中對口頭文學的特征描述,分析《荀子·成相篇》中的平行現(xiàn)象、特殊的套語以及對傳統(tǒng)的尊重和認可。雖然這篇文章的研究視角新穎,但頗有削足適履之嫌。
綜上所述,學者對《成相》的研究已經(jīng)比較全面,對文本的研究也在不斷細化。其中,對《成相》篇名的研究已經(jīng)相當深入,很難有新的突破。而將《成相》作為孤立的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多方面的綜合研究,同樣難以提出富有新意的見解。盡管如此,關(guān)于《成相》的研究依然具有開拓的空間。例如可從韻文史、說唱文學史等文體著手,深入挖掘《成相》在這些文體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所起的獨特作用;還可從禮樂文化、地域文化等文化學視角對《成相》進行研究,探索它的文化意義??傊诮窈蟮难芯恐袘?yīng)該努力更新研究理念、轉(zhuǎn)變研究焦點,推動《成相》研究不斷向縱深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