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中亭,樊海潮,張志恒,許向陽,魏春芝,王鳳月,李順,張桂花
(1.菏澤市農業(yè)科學院,山東 菏澤 274000;2.菏澤市農業(yè)農村局,山東 菏澤 274000;3.巨野縣農業(yè)農村局,山東 巨野 274900)
菏澤市是國家重要商品糧、商品棉、蔬菜生產基地,糧棉菜爭地矛盾突出,再加上棉花生產成本的不斷增加,收購價格大幅度下跌等因素影響,植棉比較效益下降,棉花生產受到嚴重影響[1-2]。菏澤市棉花生產要穩(wěn)定發(fā)展,必須依靠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棉糧、棉菜(瓜)間作套種,走糧棉菜(瓜)并舉的技術路線,不斷優(yōu)化種植業(yè)結構和作物品種布局,規(guī)范棉花間作套種綠色高質高效種植模式,完善棉田間套作配套技術,實現(xiàn)優(yōu)勢棉花產區(qū)與優(yōu)良品種和綠色高質高效輕簡化栽培技術的配套[3]。通過間作套種,提高復種指數(shù),充分利用光熱等資源,提高棉花與間作套種作物的產量、質量,并提高棉田的周年產出和單位面積的生產效益,從而提高棉花的綜合效益和棉農的積極性,解決糧棉菜爭地矛盾,對于推動菏澤市植棉業(yè)發(fā)展,穩(wěn)定棉花面積,提高植棉效益具有關鍵性作用[4]。
棉花與大蒜一年兩熟套作種植模式是于大蒜生育后期在大蒜行間移栽棉花的種植方式,其配置模式有6-1式、5-1式或4-2式等。
1.1.1蒜棉6-1式
10月中上旬整地造畦播種大蒜。設200~230 cm為一個種植帶,畦埂寬 30 cm,畦面寬200 cm,10月上中旬在畦面種12行大蒜,大蒜行距18 cm左右。棉花在3月底4月初開始育苗,5月上旬每隔6行大蒜移栽1行棉花。6月初大蒜收獲后棉花通過中耕、培土追肥和噴藥等管理措施滿足其安全生長發(fā)育需要。棉花一般選用中早熟雜交品種,種植密度在33000株/hm2左右。該種植方式棉花的地力基礎好、生育期提前、生產潛力大、霜前花率高、品質好,是菏澤市棉花優(yōu)質高產區(qū),一般籽棉產量為4500 kg/hm2左右。
1.1.2蒜棉5-1式
同6-1式整地造畦并地膜覆蓋,以110 cm一帶,80 cm種5行大蒜,大蒜適播期在10月10日左右,大蒜行距20 cm。留30 cm套種行,春天移栽1行棉花,棉花行距為等行距,密度控制在45000~52500株/hm2。
1.1.3蒜棉4-2式
4-2式即一個種植帶種植大蒜4行、棉花2行。以100 cm(畦面寬60 cm,畦埂寬40 cm)整地造畦,大蒜行距20 cm,預留套種行40 cm。10月上中旬畦內種植大蒜4行,次年5月上旬栽植棉花2行,棉花行距100 cm。該模式大蒜邊行優(yōu)勢明顯,產量基本不受影響,又保證了棉花的合理密度,使棉花的通風透光條件好,有利于田間管理,便于田間作業(yè),確保蒜棉高產高效。
具體種植方式為:種植帶寬230 cm,12行大蒜套種3行辣椒和1行棉花。
大蒜在10月上旬造畦種植,畦面寬230 cm,每畦種植12行大蒜,大蒜行距18 cm。4月中下旬套種棉花和辣椒。辣椒于2月底3月初開始育苗,棉花于3月下旬或4月初穴盤基質育苗;4月中下旬把辣椒移栽到大蒜田,3行大蒜種植1行辣椒,每畦種植3行辣椒,辣椒行距為54 cm;5月10日左右把棉苗移栽至蒜田畦埂上,即棉花行距為230 cm;邊行辣椒與棉花行距約61cm。辣椒穴距25 cm,種植41000穴/hm2,每穴2~3株,密度為127500株/hm2左右;棉花株距26 cm左右,棉花密度約16500株/hm2。
經(jīng)實地測產調查,該種植模式的大蒜平均單產18750 kg/hm2,辣椒3675 kg/hm2,棉花籽棉2475 kg/hm2。棉田凈產值為145875元/hm2,純收益為96975元/hm2,成本純收益率為120.5%;比麥棉3-2式分別增加 114517元/hm2、93817元/hm2、112.8%;比蒜棉6-1式分別增加39624元/hm2、23874元/hm2、1.0%。
大蒜與棉花和辣椒間套作模式能夠有效緩解辣椒與棉花的爭地矛盾,不僅經(jīng)濟效益顯著,還能夠創(chuàng)造優(yōu)化環(huán)境(棉花能為辣椒遮陰、防止辣椒高溫灼傷),實現(xiàn)雙雙高產優(yōu)質。另外,在澇災發(fā)生年份,辣椒極易因災絕產,而棉花則更能發(fā)揮生長優(yōu)勢,降低災害損失。因此,該模式具有推廣價值。
棉花花生間作模式有4行棉花與6行花生、2行棉花與4行花生、2行棉花與6行花生等配置模式。花生采用機械起壟覆膜,一壟雙行種植,壟寬50 cm,壟高15 cm,行距30 cm,株距10 cm,播深3~4 cm。棉花平地覆膜機械直播,行距50 cm,株距15 cm,播深2~3 cm。棉花與花生種植帶間距40 cm。棉花花生采用機械化同期播種,通過試驗調查和比較,選定4行棉花與6行花生間作作為重點推廣模式。這一模式的優(yōu)點在于:一是棉花和花生播幅相等,便于來年輪換種植和機械化作業(yè);二是充分發(fā)揮棉花的邊行效應,較等面積單作棉花平均增產10%~20%;三是提高棉花種植帶的通風透光性,減少爛鈴,促進棉鈴提前吐絮,在陰雨年份表現(xiàn)尤為明顯;四是花生起壟覆膜種植,起到了増溫提墑的作用,實現(xiàn)了花生提前出苗和一播全苗,并且還利于花生果針下扎,提高座果率;五是區(qū)域輪作避免了花生連作障礙,保證了花生的連年均衡穩(wěn)產;六是利用花生根系的固氮特性,通過棉花、花生輪種,在保證棉花產量不減的前提下減少來年棉花種植帶的氮肥施用量20%~30%,做到減肥不減產。
實地調查表明,棉花花生間作模式的平均籽棉產量為3000 kg/hm2、花生產量為3750 kg/hm2左右,遠遠高于單作棉花(單產籽棉3750 kg/hm2)或單作花生(單產6000 kg/hm2)的效益。
棉花與花生等幅間作輪種,充分發(fā)揮了棉花與花生的互補性,做到了地上空間互補、地下根系互補、周年營養(yǎng)互補,有效解決了花生連作障礙和棉花低產低效問題,在實現(xiàn)棉花、花生雙高產的前提下減少了化肥農藥施用量,是一種綠色高效生產新模式,具有廣闊的推廣前景。
棉花西瓜間作綠色雙高產模式采用2-1式種植,即兩行棉花一行西瓜。以150 cm為一種植帶,種2行棉花,大行距100 cm,小行距50 cm,株距29.6 cm,留苗45000株/hm2左右;大行距內種一行西瓜,株距60 cm,棉瓜間距50 cm,栽種西瓜11100 株/hm2。3月初做畦播種西瓜,采用小拱棚、地膜雙層覆蓋催芽播種,6月中下旬西瓜收獲;棉花4月中下旬播種,棉瓜共生期55~60天。在棉花播種前澆1次水,澆水量不要過大,以防降低地溫。當日平均氣溫回升到15℃左右時,可去掉西瓜的小拱棚。
棉花西瓜間作綠色雙高產模式,西瓜平均單瓜重3 kg左右,一般產量45000 kg/hm2,售價0.80元/kg,收入36000元/hm2,除去種、肥、藥、膜、水等成本投入6000元/hm2左右,僅西瓜一項純收入30000元/hm2;棉花的籽棉產量3000 kg/hm2左右,產值為22500元/hm2,扣除成本4500元/hm2,棉花純效益為 18000元/hm2左右;合計純效益在48000元/hm2左右。
棉花西瓜間作模式的優(yōu)勢:一是二者共生時間短,共生期大約為70天左右;二是具有空間大、行距寬的特點,有助于西瓜生育期間生長發(fā)育,棉花前期壯苗早發(fā),延長有效的開花結鈴期;三是屬天立體化種植、高商品性模式,且經(jīng)濟效益非常高。
小麥與棉花一年兩熟套種種植模式為三行小麥套種兩行棉花。10月上中旬進行土地整理(澆水、施肥、深耕松土、旋耕、耙壓、整畦等),然后播種小麥。種植規(guī)格以150 cm為一種植帶,三行小麥占地寬40 cm,留套種行寬度110 cm,于次年4月中下旬在套種行內直播兩行棉花,棉麥間距25 cm,然后再地膜覆蓋。棉花出苗后再間苗、定苗,根據(jù)生育進程需要,再進行中耕、培土、追肥和噴藥等管理。棉花品種一般選用常規(guī)種子,種植密度45000~52500株/hm2。這種種植模式對地力水平要求一般,棉花籽棉產量為3900 kg/hm2左右。
蒜棉套作種植模式是近幾年菏澤市棉花的主要套種模式,種植面積占全部套種模式的70%以上,其它種植模式的種植面積占25%左右[5]。針對菏澤市蒜套棉面積較大的生產實際,開展了以選擇適宜棉蒜套作的優(yōu)良抗蟲品種為核心,以棉花與大蒜套作最佳種植模式為基礎,適期種植大蒜;棉花采用無土基質育苗,適期移栽,以合理的增加栽植密度為保證;以加強肥水調控簡化施肥、簡化整枝、化學調控、病蟲害綠色防控為重點;以實現(xiàn)適宜品種、種植模式、簡化栽培管理技術最佳結合為目的試驗示范和技術配套集成,組裝集成了平衡簡化施肥,合理灌溉、防災減災,簡化整枝、化學調控,病蟲害綠色防控和應用雙晚栽培技術等菏澤市蒜棉套作綠色高質高效輕簡化栽培技術體系。
選用適宜的品種,以利于蒜棉茬口合理銜接,實現(xiàn)蒜棉雙優(yōu)質且高效和高產。在地力高肥水充足的條件下,蒜套棉應首選抗蟲優(yōu)質雜交棉品種,如瑞雜818、瑞雜816、德棉998、魯H498等。一般地力條件下,為保證適時成熟,減少霜后花,應選擇早熟型常規(guī)抗蟲棉品種,如K836 、魯棉37、魯1131、魯258等??瓜x雜交棉長勢強,單株增產潛力大。大蒜應選擇雜交大蒜品種,如蒼山大蒜、金鄉(xiāng)紅皮、金鄉(xiāng)白皮等。
棉花與大蒜套作應選擇5-1式或6-1式配置較好,其配置方法見1.1所述。
在蒜套棉栽培模式下,為確保大蒜棉花茬口合理銜接及自然條件、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菏澤市育苗移栽時間應該以4月10日后開始育苗,5月10日前后移栽為宜。
移栽時應掌握合理的種植密度,雜交棉密度為30000~37500株/hm2,最佳種植密度為33000株/hm2;常規(guī)棉為45000~52500株/hm2,這樣既能合理利用光熱資源,又能增加棉花產量,實現(xiàn)蒜棉雙豐收。
針對菏澤市蒜棉套作棉田養(yǎng)分特征、棉花產量目標、棉花的需肥規(guī)律進行分類施肥,采用速效肥和緩控釋肥相結合的一次性施肥方法。一般在棉花見花時一次性追施純?yōu)镹 60 kg/hm2、P2O5為37.5 kg/hm2、K2O為45 kg/hm2,且追肥可結合中耕、除草、培土用機械一次性完成,可減少施肥次數(shù)、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減少環(huán)境污染,同時提高了棉花產量和植棉效益。
大蒜抽苔期是大蒜一生需水高峰期,在大蒜抽苔前澆水,既能滿足大蒜的需水高峰,又能解決棉苗成活,提高成活率,促苗早發(fā),做到一水兩用。
棉花現(xiàn)蕾后至開花前(6月至7月上旬),是常年的干旱季節(jié),也是棉田第一次灌水的關鍵時期,視天氣和土壤墑情應小水輕澆。進入花鈴期后如遇干旱,需灌水1~2次。棉花進入生長后期(8月下旬至9月中旬)如遇秋旱,適量灌水可防止早衰、增加鈴重和提高纖維品質。汛期棉田遇大雨田間積水時爭取在24 h內排除。
棉花整枝可采取兩種方法,一是粗整枝,于現(xiàn)蕾后一次性去除葉枝及下面的主莖葉; 二是保留部分葉枝,保留第一果枝下面的兩個葉枝。并于初花和盛花期加強化控,不打邊尖,減少去除贅芽和無效蕾的次數(shù),于7月20日左右采用化學打頂技術,減少管理用工,提高植棉效益。
根據(jù)棉花長勢、土壤濕度和天氣情況,掌握“少量多次、前輕后重”原則,一般于蕾期噴施縮節(jié)胺7.5~15.0 g/hm2,初花期噴施縮節(jié)胺22.5~30.0 g/hm2,花鈴期噴施縮節(jié)胺30.0~45.0 g/hm2,打頂后一周噴施縮節(jié)胺45.0~60.0 g/hm2;前兩次兌水300~450 kg/hm2,后兩次兌水450~600 kg/hm2均勻噴灑。噴后4小時內降雨應重噴,化控藥劑也可結合施藥防病蟲一起進行。
菏澤市蒜套棉的主要害蟲是蚜蟲、紅蜘蛛、薊馬、棉鈴蟲、盲椿象和煙粉虱,危害嚴重的是盲椿象和煙粉虱。盲椿象和煙粉虱因具有繁殖力強,抗逆性強,體形小,遷飛能力強和晝伏夜出習性,難以防治,應采用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農藥防治等綜合綠色防控的方法,以預防為主,防重于治,并且應掌握治早治小的原則,在害蟲發(fā)生初期和低齡幼蟲期用藥,忌過分依賴化學農藥,應保護和助增天敵。
農業(yè)防治以清除棉田及地邊雜草為主要措施,并避免與西葫、冬瓜、南瓜等蔬菜混種,減少蟲源。
物理防治主要采用誘殺的方法,盲椿象可采用性誘劑(中捷四方)、食誘劑(百樂寶)和燈誘等措施誘殺,煙粉虱采用黃色板誘殺。
生物防治主要是保護和利用天敵及生物制劑農藥防治,如盲椿象可釋放紅莖常室繭蜂,煙粉虱引進使用麗蚜小蜂、捕食螨、瓢蟲等天敵,并使用白僵菌、阿維菌素類、煙百素、苦參堿類等生物農藥。
化學農藥防治是在病蟲預測預報的基礎上,應采用氟啶蟲胺腈、烯啶蟲胺、聯(lián)苯菊酯、溴氰菊酯、阿維菌素、啶蟲脒、吡蚜酮等高效低毒農藥,單獨或混配使用,兼治幾種害蟲,并交替使用,減少害蟲的抗藥性。并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以確保產品安全和優(yōu)質高產高效。
由于盲椿象和煙粉虱有晝伏夜出和遷飛的特點,提倡在同一時間段進行大規(guī)模統(tǒng)一防治,同時對田邊、地頭雜草進行噴藥,并且棉花田和相鄰田塊同時噴藥,做到群防群治,機防統(tǒng)治,以提高防效。防治時間應在上午9:00以前和下午16:00以后,做到早晚防、雨后防。大面積病蟲害防治苗期施藥可用自走懸掛式噴霧機噴霧,蕾期開始使用無人植保機防治,連陰雨天過后要及時用藥防治,避免造成大的危害[6]。
一般菏澤市棉花于9月下旬噴施乙烯利催熟,用40%的乙烯利1500~3000 ml/hm2。若棉株發(fā)育較早、秋季氣溫較高或用藥時間較早,用藥濃度可低些;反之,棉株愈晚熟、氣溫低或用藥時間較晚,濃度要加大,且拔棉柴時間可由原來的9月下旬推遲到10月5日前后。
根據(jù)近年來的試驗研究,菏澤市大蒜的最佳栽植期是10月10日左右,大蒜播期由原來的9月下旬可推遲到10月10日前后,因此拔柴后要搶耕、搶種。播種前剔去爛瓣、病瓣、僵瓣、狗牙瓣,并將選好的蒜瓣,按照大、中、小分為三級單種[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