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娟,張晶晶
(滁州城市職業(yè)學院 基礎部,安徽 滁州 239000)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產生與發(fā)展和歷法制度的演變息息相關。中國已知最早的文字紀日法是干支紀日,序數(shù)紀日產生以后逐漸通行,進而取代干支紀日,成為最主要的紀日方式。我國歷法由干支紀日向序數(shù)紀日轉變之前,重陽只是一個與時間有關的因素;當序數(shù)紀日部分開始使用,重陽逐漸演變?yōu)楣?jié)日。
重陽,是古人根據(jù)陰陽歷法,以九月為陽月,九日為陽日,兩個陽數(shù)合在一起,故曰重陽。九月九日作為四大重數(shù)節(jié)日,是干支紀數(shù)到序數(shù)紀日的一大轉變,從原先與天干地支節(jié)日重點轉移到月、日序數(shù)一致的節(jié)日。這便從傳統(tǒng)的干支支配下解放出來了,使得九九重數(shù)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
《周易·易經》中云:“以陽爻為九?!毕热艘躁庩枤v法作為基礎,將九月看成是陽月,九日看成陽日,陽日與陽月相聯(lián)合,因此稱之為重陽。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重陽的說法便流傳世間,在《楚辭·遠游》中所提到:“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此處的 “重陽”與現(xiàn)在對于該詞的理解會有些不同,在該詩中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天之意,而現(xiàn)在的理解為節(jié)日。以洪興祖注《楚辭》中所說到的就是:“積陽為天, 天有九重,故曰重陽”[1]。
對于重陽節(jié)開始出現(xiàn)的最早時期可以追溯到秦時期,人們初步認識到重陽節(jié)這一說詞,并且一些特別性質的習俗開始萌生。據(jù)此前《禮記·月令》中所提及 : “季秋之月,鞠有黃華……乃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2]。菊月是其陽歷九月的別稱,在重陽當天,因為人們有出門欣賞菊花的習慣,因此菊花節(jié)這一稱呼就由此而來。在節(jié)日當天,大量的游人會一同觀賞菊花所展示的美麗。
古時人們希望在秋季有好的收成,因此逐漸將重陽節(jié)作為其祭祀的活動。先秦秋季的養(yǎng)老節(jié)以及秋嘗之祭最早將他們看為九月九日的關鍵點。根據(jù)《呂氏春秋·季秋紀》所談及的內容得知:“(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zhèn)溆谔熳印盵3]。由上述的內容能夠了解到,為了感謝天帝、祖先的恩賜,在秋季9月份已經開始出現(xiàn)祭祀的現(xiàn)象。
先秦時期人們主要使用的紀日方式是干支紀日,天干紀日即是用天干地支的方式來記錄日的次序方式,其中的“日”一律用干支表示,如:“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此時九月九日只是一個時間節(jié)點,并不是節(jié)日的標志。
兩漢時期正是我國歷法由干支紀日向序數(shù)紀日的嬗變時期,此時序數(shù)紀日開始部分開始使用,并逐漸流行,取代干支紀日,九月九日節(jié)日也是在此背景下形成[4]?!皫自聨兹?+ 干支日” 這種混合紀日方式是以上紀日方式變遷在民眾時間觀念中的直觀反映,茲列舉三例。
《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菊花舒時,并采莖葉, 雜黍米釀之,密封置室中,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5]。據(jù)上述相關的描述來看,人們已經開始使用序數(shù)紀日的方式,從中 “九月九日”就能很好的體現(xiàn)出來,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在兩漢時期的民間活動中,在九月九日當天中所進行的佩茱萸、飲菊花酒等已經非常流行。據(jù)相關史書記載,茱萸有很重的氣味,同時有許多功能,比如在驅蟲、除濕氣對于強健五臟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很棒的效果。古代迷信神鬼之說,茱萸就是人們非常崇尚的辟邪去污之物,在重陽節(jié),幾乎每個人都會將其掛在腰間以期辟邪,后人給其賦予一個新的名稱,叫做 “茱萸會”,因此 “茱萸節(jié)”又叫重陽節(jié)。配茱萸,也就是將茱萸的莖、葉或籽用一塊紫色的布囊將其包裹,戴在身上。人們對于茱萸叫法不一,有的人稱為“越椒”而有些人稱為“艾子”[6]。吳茱萸以及食茱萸共同構成了常綠小喬木,二者有其共有的作用,那就是可以作為藥材使用,不過其藥效還是具有一定的差異,前者藥效更強一些。吳茱萸樹具有高大的尺寸,葉子非常寬大且厚。春季,其花朵一般呈現(xiàn)白色,而到了秋收季節(jié),其果實的顏色展現(xiàn)為黑色,能夠作為一種藥材使用,具有溫中、緩解疼痛等功效。與此同時,其對于霍亂具有一定的克制效果,根莖對于防止蚊蟲的侵擾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在重陽節(jié)來臨之前,往往伴有細雨的天氣,由于缺少陽光照射,衣物沒有及時晾曬,導致螨蟲居多。恰好茱萸在重陽日收獲結果,能夠解決上述產生的一些問題,因此茱萸就成了重陽習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基于對“菊花酒”釀制方法的調查,翻閱《西京雜記》一書發(fā)現(xiàn),該書所記載的是當時最為流行的方法,菊花遇到冷空氣的侵襲依然保持盛放的姿態(tài),并且發(fā)出一股撲鼻的香氣,在重陽時,以菊花及其根莖和葉子加上黍米是釀酒的主要原材料,釀制時間大致約為一年,第二年的這個時候便可開封暢飲。飲用菊花酒以及將菊花作為食物的行為,在當時的人們中將其視作具有養(yǎng)生和延年益壽的作用。
東漢著名詩人崔寔在《四民月令》中云:“(九月),九日可采菊華,收枳實”。此書圍繞東漢時期一個士大夫家族而展開描寫,以1年的期限對該家族的田園經濟生活進行了仔細的描寫, 對于在重數(shù)日當天人們需要的做的事務進行描述。
九月九日自先秦時期開始發(fā)展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終完善成型,在這段悠長的歷史中,道教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因此二者之間存在著諸多的關系。對于一些當時邪祟的氛圍,比如“延年益壽”“升天成仙”“驅邪避兇”以及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等最早在三國時期的事跡中出現(xiàn)。對于《九日與鐘繇書》一書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shù),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7]。對于利用剛盛開的菊花進行釀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出現(xiàn)了。由于九九的發(fā)音酷似“久久”,寓意著著長長久久。對于《九日閑居》一詩 進行分析研究:“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釀酒)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贝颂帉τ凇翱辗湃A”,的解釋就用剛盛開菊花葉摻入水中,無需其余操作步驟,其效果最佳?!讹L土記》曰: 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shù)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頭,言辟除惡氣而御初寒。 《風土記》云: 無射紹候,上九考祥。注曰: 俗尚此九日也。折茱萸房以插頭,言辟惡氣也[8]。菊花酒具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滋補肝腎,養(yǎng)肝明目等功效,古時釀菊花酒,都是頭年釀次年飲。為此尚物局特意尋找了一種今日釀明日喝的菊花酒方子,這樣就不用等一年了。白菊、枸杞、冰糖,加入高粱酒,密封10 d保存10 d可食用。
歷史發(fā)展到南北朝時期,《續(xù)齊諧記》一書對于桓景躲避災難的事情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婦人帶茱萸囊,因此也”[9]。對于《荊楚歲時記》中所記載的:“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飲宴?!彼宥殴白⒃疲骸熬旁戮湃昭鐣?,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10]。將長壽和飲宴作為構成重陽節(jié)根基。
在當時,人們對于其說法不一,重陽也沒有被明確指定為傳統(tǒng)節(jié)日,直到南北朝時期,著有詩人梁朝庾肩吾在 《九日侍宴樂游苑應令詩》“獻壽重陽節(jié),回鑾上苑中”的詩句中,“重陽節(jié)”已作為名詞出現(xiàn)在詩歌里。
隨著魏晉的戰(zhàn)亂以及衰落,時局直到唐宋時期才有所改善。在眾多的歲時節(jié)氣中,重陽節(jié)占據(jù)著核心的位置,沒有任何一個節(jié)氣可以與之媲美。
在公元789年,貞元五年,唐德宗下達命令,將正月晦日之節(jié)廢除,將二月初一、三月初三、九月初九分別定作為中和節(jié)、上巳節(jié)以及重陽節(jié), “三令節(jié)”的說法就由此而來。在節(jié)日當天,所有的官員以及老百姓都可不必工作。在佳節(jié)期間,他們將青囊盛百谷果實作為美好的祝愿送給自己心愛之人。同時,唐德宗下令:“宜任文武百僚擇地追賞為樂……從本年九月九日起給,永為定制”[10]。其中表明,將三節(jié)作為公共的休息日,而且期間朝中的人員在節(jié)日當中的開銷也有朝廷進行報銷,以此來體現(xiàn)對重陽節(jié)的關注和喜愛。在788 年,即貞元四年九月丙午,唐德宗再次下達命令: “比者卿士內外……委度支每節(jié)前五日支付,永為常式”[11]。此后,三節(jié)對于以后各代朝廷打賞臣僚以及老百信是放松玩樂的重要節(jié)日。
吳重蔚與我們聊到最多的就是誠信,他反復強調,誠實守信是一個企業(yè)的金字招牌。這就意味著,一定要將公司的實際狀況、生產能力如實告知客戶,不能虛報、謊報信息,同時還要為客戶提供周全的方案。誠實的態(tài)度也為栢科富翔贏得了可貴的信任。“我們基本不用做廣告來宣傳自己,很多老客戶會主動為公司介紹新客戶?!睋?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公司現(xiàn)有的客戶中,80%以上都是通過這種口碑效應主動找來的。
在唐代,當時的人們喜歡在重陽節(jié)時登高,因此,許多詩篇中所描述的都是重陽節(jié)的風俗習慣。在此類詩篇中,以《登高》最為出名;《九日登高》一文中也有所涉及登高的含義:“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他席他鄉(xiāng)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12]。對于該詩撰寫的主要內容是,正值重陽節(jié)當日,游子在外漂泊,出于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攀至高出眺望遠方,與朋友分別之時,設下酒宴送別朋友,酒酣之際,一同舉杯,分外感傷,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重陽是踏秋賞菊的風雅日子,“采采黃金花,何由滿衣袖”,菊花作為秋季多姿多彩的一抹花色,在唐朝末期,《菊花》一詩十分出名,“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對于菊花的喜愛程度,到了兩宋時期達到了最高峰,就如元稹在詩中所說“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全城文武百官以及老百姓都對菊花的由衷喜愛,景象空前壯觀。
隨著時間齒輪轉到北宋,恰為九月,乃菊花空前開盛的時候,菊月的昵稱就是對此時節(jié)最好的比喻,對于菊花的種類也不是單單一種,數(shù)量品類之多,大約達到80多種。在寒冬來臨之前,趁花朵還未凋謝,人們會喊上自己的好伙伴一起欣賞菊花之美。根據(jù)《東京夢華錄》多展開研究: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shù)種:其黃白色蕊若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曰“金鈴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戶”[13]。
《夢粱錄》所言:日月梭飛,轉盼重九。蓋九為陽數(shù),其日與月并應,故號曰“重陽”。所表達的意思是一天孟嘉攀登龍山時意外其帽子摔落下山,陶淵明遠離塵世而向往賞菊之生活。因為古代有茱萸能夠辟邪之說,因此現(xiàn)在的人們喜歡把菊花以及茱萸泡在酒水中,已達辟邪之目的,而且菊花有保健入藥之能,因此現(xiàn)代人把二者混合飲之,達到保健的目的。南宋的朝都坐落在臨安城中,在朝中對于菊花的喜愛程度與唐朝相差不多,“于慶瑞殿分列萬菊,燦然眩眼,且點菊燈,略如元夕”。許多的飽有才華的人一起施展才華作賦,他們對菊花的描述更是惟妙惟肖。而潔身的陶淵明則更是表達出空有一身才華卻無處施展的悲嘆之氣。
著名女詩人李清照的一首《醉花陰》是寫給離別已久的丈夫,收到詩信的丈夫看到文章后內心百感交集,感動的同時也生出些許羨慕之意,隨即發(fā)奮圖強,不久之后他也做出一首《醉花陰》,并且把妻子的來信也包含其中,與自己的好友一同欣賞。丈夫向其好友拋出問題,問到其中的哪一句是最棒的,陸德夫將李清照寫的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作為文中之最。
對于“花糕宴”最好的解釋是在重陽之時,朝中所有的人員要聚在一塊共同吃花糕,并且舉行一些好玩的活動來給人們欣賞,朝中皇帝還會自己親手將糕點分給眾多大臣。明高啟在詩中所說:“故園莫憶黃花酒,內府初嘗赤棗糕?!逼渲袟椄庖彩腔ǜ獾囊环N。
在明朝,對于花糕的制作過程也有詳細的記錄。翻閱劉侗和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發(fā)現(xiàn):九月九日……面餅種棗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準紙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14]。
“花糕”在清代也是非常流行,據(jù)《清嘉錄》所說“居人食米粉五色糕,名重陽糕”。在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中有所記載,關于重陽節(jié)習俗是很多的,其中賽菊花詩以及開螃蟹宴都是其主要的形式。在此次大賽中,有寶釵和湘云以及黛玉等人參加,最終黛玉獲得第一名。對于寶玉特意給史湘云的桂花糖蒸新栗粉糕是重陽有名的糕點。通過欣賞菊花、登高、歡宴、吃蟹,能夠表明清代貴族之家的重陽風俗。
1989年我國定此日為敬老節(jié),遂使重陽節(jié)有了雙重意義。
重陽作為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距今大約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從古時候的“九月九”到“重陽”進行了延伸和發(fā)展?;跉v法計數(shù)的變化,在序數(shù)紀日往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中,人們只是將重陽看成是一個與時間有關的因素;當序數(shù)紀日開始部分開始使用,重陽逐漸演變?yōu)楣?jié)日。隨著文化程度以及知識的沉淀累計,重陽文化內涵得以快速地發(fā)展進步,同時其文學字跡也很好地體現(xiàn)出民族的特色。重陽節(jié),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期盼人人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