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兵
新聞審美的表達是一個復雜的表達系統(tǒng),是對人們各種學習能力與智力作為的能動反映,體現(xiàn)著觀察、記憶、思維、創(chuàng)造等心理質量,表現(xiàn)著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直覺、情感、愉悅、距離等審美的形式和內容。對其進行細致的探索與研究,對提高新聞審美表達、增加人們對新聞審美的認知和運用、促進現(xiàn)代新聞事業(yè)的更好發(fā)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新聞審美是人們認識社會和自然所形成的一種無功利的,具有相當形象感、情感度和愉悅性的關系狀態(tài)。新聞的審美表現(xiàn)是在人們情感、理智、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基礎上,所體現(xiàn)出的追求美好、把握真理、向往自由和互動發(fā)展的認知,具有強勢的美感和聚合力。新聞的審美表達涉及的范圍極其廣泛,包括建筑、音樂、舞蹈、服飾、陶藝、飲食、裝飾、繪畫等。
新聞審美表達是對事物外在審美特性的直觀性感知和內在的一種體驗。在感性直覺和理性直覺中,前者是對事物美與丑的直接反射;后者則融合了理智情感內容,是一種理性化、情境化的直覺表現(xiàn)。它們密不可分,互動性極強,共同反映了對美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新聞審美的直覺包含三層含義:第一,審美感受的直覺性表現(xiàn)在直接性和直觀性上,即通過感官愉悅,不需要去考慮或審視對象形態(tài),不需要理智的思考和邏輯判斷就可以獲得美的愉悅和美的感覺。這種對美的欣賞可不假思索進行判斷,就可以得出美或不美的結論,整個審美過程自始至終都是形象的、具體的,在直接的感知中,直覺性和直觀性表現(xiàn)一直貫穿于對新聞美的整個認識過程中,也貫穿于一切新聞的形態(tài)中。第二,在直覺作用下,新聞審美的審美對象產生的美感具有整體美和形象美,不是孤立地表現(xiàn)某些局部的美或細節(jié)的美。這種感知不同于邏輯思維的方式,它給人以瞬間的理解或把握,那種“相見恨晚”的感知帶來人對理想和現(xiàn)實的理性認知,從而產生新的領悟。在整體性認知對象的基礎上,人的直覺性還會導致人自我的主動性并在美的整體上擴展,發(fā)現(xiàn)更多的局部或細節(jié)的美,增加對美的理性把握。第三,這種帶有藝術性的新聞審美直覺與科學理性邏輯判斷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二者本質相同,都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深入正確的把握。直覺從理性階段前的低級感覺到形成高級的認識階段的直覺和科學性邏輯判斷,都會最后通過一個曲折復雜的認識過程而形成,都存在理性的邏輯判斷,可以客觀地反映新聞報道的本質方面。二者區(qū)別在于,直覺性更多通過感性認知,依靠一些經驗積累和悟性,以潛在的方式不自覺地達到美的理性認知。新聞審美的直覺性是能夠認知把握美的內涵去獲得美感和真理的必要形式。直覺性在美的欣賞中,促進美感產生和認識過程,是審美意象的再造過程,也是最終獲得美感的必要過程。
審美情感是指人對客觀存在的美的體驗和態(tài)度,包括人的生理、理性因素與人們所積淀的一些普遍因素。審美是一種喜悅和愉快的感情體驗。新聞的情感性審美以審美的認識判斷為基礎,是構成審美的要素之一。它不同于帶有物質性的、單一的、不需要審美的評價就可以獲得的生理機體的舒適感覺。新聞審美的情感性表現(xiàn)出精神的愉悅和一切的情感表現(xiàn)有關,屬于精神的范疇,不是情欲性或物質性的簡單發(fā)泄。作為一種高級的精神活動,新聞的審美可以在新聞形式和內容中獲得強烈的情緒感染,可以在新聞傳播中獲得理性的感知。新聞的審美情感作為一種精神的不是物質的高級活動,包含著豐富的理性因素。在強烈的情緒或情感活動中,它可理解到審美對象的深刻和鮮明,不是靠簡單的抽象概念通過復雜的邏輯過程來獲取的。情感性從感性到理性地接受某些新聞形象,審美才可能得到理性的概念或觀念,并利用新聞形象來提升審美的形象思維,再通過這樣的思維得到審美的具體結果。沒有新聞的情感性就沒有新聞的確切審美,也就沒有新聞的客觀美感,新聞則難以成為有價值的好新聞。形象是誘發(fā)情感的直接對象。審美的情感體驗必須依靠新聞的具體形象來實現(xiàn),并且情感的多樣性可以引發(fā)不同的審美反映,最終達到人的感性直觀統(tǒng)一的情感體驗,在對新聞作品的肯定、欣賞、贊美中獲得藝術般的享受。
任何審美總是存在著審美的距離,即審美者和審美對象存在的一定的間隔。新聞審美同樣如此。沒有親身經歷采、寫、編的過程卻可以通過新聞作品獲得審美效果,就在于大眾利用新聞報道作為審美主體,可以在媒體和自身的距離上感知美的多樣啟發(fā)。對審美主體保持的“距離美”可以增加審美印象和更多的審美感覺。這由審美效應的特征所決定。審美距離太近,就很容易被美的白璧微瑕所影響,對審美對象產生“不過如此”的感覺,審美則常常會“以一概全”,出現(xiàn)“象腿就等于大象”的審美結果。反之,審美的距離太遠,會延緩或減弱美的感覺,難以準確清晰地觀賞到審美對象特征,沒有更多情感投入,產生不了感染或共鳴,可能就會對新聞形象的審美隨意貶低,隨意夸張,或簡單理解,得不到審美的效果。
新聞的審美多樣化和多元性十分突出。它可以從不同的新聞報道角度,選擇任何的新聞層面、依據(jù)任何的新聞事實、立足于任何的新聞形式和內容等進行不同的審美。
事實是新聞的本源,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力所在。因為新聞存在的意義就在于傳播,它的真實性必然會作為審美的首要條件:一是為新聞這種體裁的屬性所定,它必然要在自我的屬性范圍之內進行真實的反映或表達。二是有新聞的人和事的真實,才可能有新聞的表現(xiàn)形式和內容的真實,也才有了新聞的傳播效果的真實,達到主觀和客觀真實的統(tǒng)一。三是大眾還需要接收除一般新聞報道之外的更多資訊,真實性會影響大眾從獲知到接受的過程,沒有真實性,大眾是不可能接受或認可審美的新聞或審美的結果。四是新聞的真實性會反映大眾對媒體的公信度評價,影響到媒體自身的信譽與生存環(huán)境,沒有真實性的新聞,報道再及時或再新穎,都不可能引起大眾的信任與肯定。五是新聞的真實性自身就包含著豐富的美學功能,屬于審美的范疇和審美的重要內容,這樣的“真美”是新聞審美的最重要的評價指標之一。六是在當今全媒體時代,新聞的真實性更顯重要。新聞信息作為寶貴的資源,在信息化、國際化和網絡化催生下,沒有新聞真實性基礎,就不可能對現(xiàn)代社會和現(xiàn)代人的作為有準確的描述與報道。
多元性審美是新聞審美的一大特征。新聞涉及廣泛,題材眾多,幾乎可以涉及所有的美學原理或內容,涉及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等領域,反映的美也無所不包。美學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采取哲學思辨的方法,又可以借鑒當今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倫理學、語言學和文化學等不少研究方法。新聞的審美形式與內容的多元性非常突出。美學或心理美學都已在新聞審美上有相當積極的多元反映。它使人們通過主觀或客觀的能動發(fā)揮,完成感性認識到理性認知的審美過程。從哲學和社會學出發(fā),新聞的審美有“真、善、美”著名的審美命題;按語言學、文化學分類,有新聞的語言、結構、表達、邏輯等的審美;從心理學、倫理學思考,還有感知、認知、理性、本質、道德、價值等的審美。新聞的審美可以從任何角度、任何層面來進行審美活動,加上新聞領域的日益擴大,審美的多元性已經和其他學科的審美連接互動,成為美學領域重要的審美內容之一。
新聞審美在多元性影響下,呈現(xiàn)出多彩特征。抓住新聞主題,針對社會生活的熱點、難點、疑點等進行具有重大意義的報道,形成新聞的主題審美;以新聞結構的金字塔、倒金字塔等的謀篇布局,可以進行結構的審美;善于遣詞造句可以進行語言的準確、具體、簡潔、通俗、生動的審美;注重標題的號召力、感召力、吸引力,突出生動性,可以進行標題精練與新穎的審美;抓住導語,力求鮮明突出新聞的基本事實,注重意境,可以進行導語的審美;利用消息、通訊、評論的分類,可以進行新聞體裁的審美;以時間推移或空間轉換,抓住時間的經緯關系可以進行新聞層次的審美。此外,如果僅僅以“新聞美”為題,就新聞的形式審美一項,就可以劃分出結構、層面、語言、體裁等諸多的要素組合,形成更多的審美形式或審美命題。在現(xiàn)代新聞網絡化與信息化作用下,新聞的多樣性形式審美已經不勝枚舉,并且內容美將依靠更多的形式美來表現(xiàn)新聞的內在美,使多樣性的審美發(fā)展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當今新聞媒體不斷發(fā)展壯大的新條件下,新的網絡媒體不斷涌現(xiàn)出來。信息產業(yè)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yè),單媒體、多媒體,非語言傳播、非語言信號交流,自媒體、融媒體等新媒體形式層出不窮。僅在媒介的議程設置中就可以看新聞審美的特征創(chuàng)新:利用新的“知覺模式”,就可以感知到大眾對某些報道的感知度;利用“顯著性模式”,突出某個對象的審美,就會引起大眾對該對象的明顯關注;利用“優(yōu)先順序模式”,對一系列報道事件按優(yōu)先順序排列進行不同程度的審美,會影響到大眾對這些事件不同程度的關注、獲取程度。
現(xiàn)在,媒體傳播的信息量進一步加大,審美出現(xiàn)明顯的角色互換、資源共享、信息互動的新特征。同時,新聞審美的多樣、多元、多形式和多內容的審美傳播影響已越來越大。
此外,利用媒體和信息傳播來創(chuàng)新新聞審美已開始形成。它表現(xiàn)在:傳播者與使用者之間更注重回應互動效果;大眾通過媒介的豐富性來獲得具體的社會感、社交感、人際感及真實感的體驗程度,必然會加快新聞審美的創(chuàng)新速度和創(chuàng)新質量。
這些新理論和新實踐的出現(xiàn),也為新聞的審美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發(fā)展策略和方向:其一,新聞審美的創(chuàng)新要素、渠道要素、時間要素和社會系統(tǒng)要素為新聞審美創(chuàng)新提供了更多操作依據(jù);其二,任何創(chuàng)新都要靠傳播來實現(xiàn)的“全媒理論”,為新聞審美的典型性、代表性、創(chuàng)新性和前瞻性進行了有力鋪墊,擴展了它的傳播和利用價值,使新聞的審美更具有新穎性、啟發(fā)性、指導性和借鑒性;其三,在信息傳播與知識產業(yè)已占據(jù)社會主導地位的情況下,媒體運用新聞的審美會結合傳播意義協(xié)調管理的CMM理論,更加重視審美的自控和包裝,由此推動媒體間的審美競爭與審美創(chuàng)新;其四,當今社會勞動力主體成了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和使用者,必然會推動新觀念、新思維、新思想的加速發(fā)展;其五,新媒體和新美學明顯已改變著人們固有的生活方式,人們的審美創(chuàng)新也必然會與新聞的審美互動呼應,審美的多維趨勢已基本形成。
新聞的表達與新聞的審美緊密聯(lián)系,一直是現(xiàn)代新聞學的兩大重要研究體系和應用系統(tǒng)。在當今知識社會的發(fā)展中,對二者進行更深入的探索與研究,無疑會提高新聞的表達與審美的質量,會對整個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產生更大的積極作用?;诖?,應加強對新聞表達和審美的課題研究,進一步抓住熱點、難點或疑點進行更多的探索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