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勝
(山東廣播電視臺電視生活頻道,山東 濟南 250000)
歷史,是記憶,是過去式,但不意味著與現(xiàn)實的隔斷。“了解歷史,才能看得遠;永葆初心,才能走得遠。”【1】這就是歷史的價值!中國共產黨100 年櫛風沐雨,100 年的風雨激蕩,100 年的蕩氣回腸,涌現(xiàn)出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優(yōu)秀黨員。他們舍家衛(wèi)國、無我利他,以堅定的信念,用自己的錚錚傲骨和對祖國對黨對人民的無比忠貞,在民族解放和國家復興的道路上,書寫著壯美而絢麗的人生篇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更是一段值得銘記的歷史,“為了實現(xiàn)初心和使命,實現(xiàn)始終堅持的理想和主張,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前赴后繼的不懈奮斗,作出了巨大的自我犧牲?!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千千萬萬先烈和全黨同志、全國各族人民長期犧牲奮斗的結果?!薄?】如何將這段血與火的歷史融入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洪流中,成為中國人民奮斗和拼搏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對先烈的緬懷和對所有為國為民舍生忘死的英雄們的致敬,《跨越時空的回信》做了一次挖掘紅色素材,將歷史與現(xiàn)實巧妙結合的有益探索,這無疑是成功的,收到的效果也跨越了編導們的預期,成為深刻影響人們價值觀、教育人們思想的紅色教課書,開啟了人們追尋黨史足跡的強烈渴望。
電視節(jié)目的創(chuàng)作,在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時,要具有鮮明的主體性,《跨越時空的回信》(后簡稱《跨》)很明顯具備這一特征。電視這一載體,不是簡單地記錄社會生活,而是在客觀真實記錄的同時,要滲透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感情色彩,注入創(chuàng)作者的主體意識,可以說,一個電視節(jié)目的最終呈現(xiàn),就是電視創(chuàng)作者的一次思想表達,一種情感的傾訴。在江西,犧牲的革命烈士達到23.3 萬余人,占全國烈士總數(shù)的1/6。于是,節(jié)目《跨》的創(chuàng)作者們,把挖掘紅色歷史,傳承紅色基因作為他們的使命和責任。如何把節(jié)目做得好看,不是灌輸式的說教,和循規(guī)蹈矩般地說理,要做到這一點確實很難,這需要對固有電視思維的大膽顛覆。最終,他們發(fā)現(xiàn)一條線索:這些革命先烈在戰(zhàn)爭年代寫給親人、戰(zhàn)友、組織的書信,字里行間飽含著對新中國的憧憬、對親人的萬般不舍、對孩子的殷殷囑托和希冀,這些信件都還沒來得及回復就已成了絕筆。而這些信件里字字句句,都將先烈的形象從書本中跳脫了出來,他們有革命理想,也同樣有著細膩的情感和牽掛,他們有著堅韌和剛強的意志,也同樣有著內心最脆弱的親情和友情,只是在國家和個人之間,他們選擇了前者。由此《跨》的創(chuàng)作者們決定將革命先烈的書信作為切入點,提出了回信的創(chuàng)新的表達手法,來實現(xiàn)將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三個時空維度的情感和故事的連接,通過跨時空對話這一頗具儀式感的形式來重溫信仰的力量,傳承愛國主義情懷的集體記憶,激發(fā)觀眾家國情懷的同步生長。從創(chuàng)意到節(jié)目完整的呈現(xiàn),就是節(jié)目創(chuàng)作者的主體意識的反映,正是在一次次的采訪和挖掘,到演播室的對話中,濃郁的情感一次次打動著創(chuàng)作者,震撼著他們的心靈世界,才能撥動觀眾情感的琴弦,實現(xiàn)觀眾的思想、情緒上的強烈共識和認可。節(jié)目的第一季主持人張羽這樣說:“這是我們的節(jié)目和大家的第一次見面,也是我們和先烈的一次特殊的相逢。在這里我們沿著時間的刻度,讀懂烈士的家信,再用一封后人的回信,來完成跨越時空的對話?!边@就是創(chuàng)作者主體性的表達。
這是《跨》節(jié)目創(chuàng)作的又一顯著審美特征?!八囆g與非藝術的差異在于:前者,是以情感人;后者,是以事信人或以理服人。”節(jié)目的一開始,片頭的設計就很有時空感,泛黃的書信在時空的隧道由遠至近,由近至遠,色調和音樂很有代入感,創(chuàng)作者運用藝術和技術手段,在畫面語言和藝術語言上,將情感做得很足,主持人的解說詞,富有內涵而不華麗,講究藝術而不高調,當這些語言撞入耳鼓的同時,內心已不平靜。比如“總有一些記憶讓我們淚流滿面,無論親歷與否,我們都會震撼于人生選擇的勇氣。有時人生很長,長到會迷失方向,嘆人間不值得。有時人生很短,短到一次選擇便可付出終生,清白人間。我們敬重先烈,在于他們的選擇以不可為而為之,承民族興旺之責。我們緬懷先烈,在于他們的選擇,已成為今日你我的人生坐標和價值信仰?!痹诘谝患镜谝黄诠?jié)目《選擇》中,情感的直抒胸臆和流溢,將趙一曼烈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對祖國深情的愛,充分地展現(xiàn)出來。1931 年九一八事變后,趙一曼被安排到東北地區(qū)發(fā)動和組織群眾進行抗日斗爭。1935 年11 月為了掩護部隊撤退,被日軍俘虜,審訊她的日本軍官對她進行了長達九個月的非人折磨,未獲得任何情報,最終日本人決定將趙一曼押解至珠河縣殺害。她在世期間,和兒子寧兒有一張合影,也是唯一一張,在兒子一歲多的時候,趙一曼便不得不離開兒子,選擇做名戰(zhàn)士。當她的生命快要走到終點時,趙一曼選擇把最后的希望和溫柔留給自己的孩子,在去往刑場的火車上,趙一曼給兒子寫了一封信。這封信通過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被表演者如泣如訴地朗讀出來時,現(xiàn)場的年輕觀眾被深深觸動和感染了,眼眸里的淚花是對先烈趙一曼的敬仰和懷念。當趙一曼的孫女陳紅女士講述這封絕筆信的前前后后時,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被人們知曉,趙一曼作為母親柔情的一面更是立體地將一個鋼鐵般的女戰(zhàn)士刻畫的有血有肉,英雄不是不可追及,榜樣不是無法學習,他們一樣平凡,只是在平凡中堅守了自己的信仰,在信仰中成就了偉大。當陳紅用樸素而真摯的情感讀出給奶奶趙一曼的回信時,整個節(jié)目的情緒達到了高潮,這是一次歷史與現(xiàn)實的融合,是理想信念的一次傳承和接續(xù),是生動、具體、真實的愛國主義教育。以情感人,以情動容,是因為人物形象的可親,是因為一樣的血肉身軀卻有著偉大而高尚的靈魂,是因為他們對祖國對黨對人民深沉的愛。
一檔好看的節(jié)目,不僅僅是有“情”,還需要滿足觀眾的求知欲,否則感動過后,也是轉瞬即逝,只有把人物放到他所處的時代中,人物的情感、思想才會有根基。比如,在第一期《選擇》中,對烈士陳毅安的歷史背景是這樣敘述的:1928 年,一發(fā)正中敵軍指揮部的炮彈為本處于戰(zhàn)斗劣勢的紅四軍贏得了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這發(fā)炮彈正是陳毅安指揮發(fā)出的。在第二期節(jié)目《黎明之前》中關于烈士李白,是這樣描述的:李白,原名李華初,從1937 年到1948 年間,他的電臺是上海連接黨中央的最重要的信息傳輸通道,日軍和國民黨的諸多重要情報都是經由李白之手輸送到了黨中央。1948 年12 月30 日凌晨,國民黨特務利用最先進的偵測設備檢測出了李白的位置,最終李白被捕入獄。從這兩期節(jié)目中,我們都通過上述信息量,在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結果的五要素中了解到了觀眾最需要知道的基本信息。1928 年2 月,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立,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就發(fā)生在這個時期。1948 年12 月,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前夜,而李白就是在黎明前倒在了黑夜里。這些信息簡短涵蓋的內容卻異常豐富,觀眾看節(jié)目的同時也是對每一段歷史的記憶和感悟。有了這些知識點,觀眾對人物的整體把握會更豐滿和詳實,對人物的理解會更有寬度和深度。先烈為何會在白色恐怖中依然能看到新中國的曙光,他們?yōu)楹螌幙蓲侇^顱灑熱血也在所不惜,他們?yōu)楹螘袌远ǖ睦硐胄拍詈蛨詮姷母锩庵荆麄優(yōu)楹文芤淮未谓^境重生,愈挫愈勇,創(chuàng)造難以置信的奇跡……因為歷史是最好的教課書。讀黨史就可以找到答案,《跨》節(jié)目以書信為載體,以人物為抓手,做了一次黨史知識的普及。
主持人張羽在開場白里有這樣一段話:“在時間的長河里,我們定格先烈的形象,用彼時的書信,讀懂心跡里的取舍,讀書洪流中的進退。彼時,他們那般年輕,卻慷慨赴死或忍辱負重。唯留字里衷腸,行間澎湃,這種義無反顧是信仰的力量。此時,我們將新時代的圖景,萬里江山,再次濃縮成一封封書信,告慰初心,用信仰的傳承,致敬先烈!”電視節(jié)目的審美,要積極表達主體的思想意志、融入情感、以知識為依托,才會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傳播力,才真正經得起時間推敲和驗證!《跨》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將歷史和現(xiàn)實兼容,把紅色故事講得蕩氣回腸、令人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