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繼群
(廣西南寧市上林縣巷賢鎮(zhèn)三水小學,廣西 南寧 530502)
農村經濟建設和教育的發(fā)展,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發(fā)展建設,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村教育影響著國家的未來,這對提升農村辦學水平,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1.不清楚閱讀策略單元教材編排理念。部分教師不清楚統(tǒng)編版教材編排的“雙線”,閱讀策略單元的“語文要素”做什么用不甚明白,教材中編排的單元導語、課后習題、語文園地的勾連更不清楚,甚至閱讀策略單元每篇課文的訓練點更是糊里糊涂的。
2.閱讀策略單元教學走老路,唱跑調。部分年輕教師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按照原來的教法:課時任務中沒有涉及,或是將閱讀策略的訓練挪到了第二課時;注重課文的講解與分析,閱讀策略的訓練沒有涉及與落實,成了空頭支票,或是口頭喊喊口號。
1.缺乏適合讀本。由于地處農村,因經濟等條件的限制,農村父母不知道為孩子選擇讀物,一般都是購買自認為對孩子學習功利性明顯的作文書,或者孩子喜歡的漫畫書等快餐文化,或是不需動腦的淺白式讀本,未真正讓孩子獲益。
2.缺乏閱讀指導。受家長素質的影響,也因教師使用教材的偏差,不重視對閱讀策略的指導。學生就是閱讀,也是無章法的,不會閱讀;或未引導學生課后運用方法進行課外閱讀,也無同伴之間的共讀。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速度、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效果不大,依讀物不同而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能力也很弱。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一些活動和游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農村經濟相對落后,學生的知識面比較淺薄。我們可以利用一篇文章、一部小說制作一個語言對話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加深入學習和了解。每個學生對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突出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體性。教師應在這一過程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在課堂上提問質疑時,要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學生的情感和學習體驗,加強對學生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在特定情況下,它往往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體驗,因此體驗設施需要教師處理相關情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在他人的幫助下,在有限的情況下,借助相關的學習材料,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思維能力。教師作為新式教育的發(fā)起人,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
雖然農村的硬件設施不太先進,在教學中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但是農村又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yōu)勢。教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語文是一門源于生活的課程,教學內容和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學生在生活中開展,這就給農村語文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教學資源。
例如,學習古詩《詠鵝》時,農村的學生可以在水塘邊隨時隨地看到這些動物,并且他們的接觸頻率也會很高,可以更好地與《詠鵝》中對鵝的描寫產生共鳴。又如,在學習漢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堂上學習的漢字,回家給自己的祖父母進行講解,完成復習任務,既可以增加家庭學習氛圍,又可以讓學生產生成就感。
1.突出要素,一課一得
在閱讀策略單元中,是以“單元主題”和“語文要素”組織單元的。如四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4 篇課文不是將提問的方法同時進行訓練,若這樣學生會無所適從,而是每篇課文訓練的要素不同,循序漸進地編排,講究一課一得。我們教師要善于分析每篇課文的閱讀策略訓練要點,從文前導語和課后習題中提煉出訓練重點:《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是從初次嘗試提問中,了解提問的角度,可針對課文的一部分提問,也可針對全文提問;《蝙蝠和雷達》是學習在閱讀時和閱讀后提問,整理問題清單,了解提問的另一個角度可“針對課文內容、寫法或聯(lián)系生活經驗提問”,也就是練習從不同角度提問。在每課的學習中,教給學生具體的閱讀方法,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2.拓展課外,一課一用
閱讀方法的獲得在于運用。在閱讀策略單元的教學中,每學一課,可推薦一篇課文或一本書,讓學生用習得的方法進行閱讀。這推薦的文章或書可同一內容,同一文體。如學習《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這是一篇童話,可推薦學生課后閱讀《拇指姑娘》,運用“一部分內容或全文內容”進行提問;《蝙蝠和雷達》,這是一篇科普說明文,學習了之后,讓學生閱讀有關動、植物秘密的書籍《開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學》,練習從不同角度提問;《呼風喚雨的世紀》是一篇科學說明文,可閱讀《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是“給問題分類,篩選出對理解課文最有幫助的問題,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理解”的運用。這樣,真正實現(xiàn)學而知、習而熟、用而得之目的。
多元化教學對于發(fā)展落后的地區(qū)是一方良藥,也是鄉(xiāng)村學生了解世界、體驗世界的一種方式。農村小學語文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養(yǎng)、提升自身知識水平,要想在嚴酷的地理位置中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有效的教育環(huán)境,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開放的學習氛圍,就要把教師和學生融為一體,相互鼓勵,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