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
(遼寧省盤錦市興隆臺區(qū)鶴鄉(xiāng)小學霞光府校區(qū),遼寧 盤錦 124000)
以素質教育理念作為理論指導,分層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其具體實施方法是以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基礎、學習特點以及其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為依據,對學生實施層次劃分,并實施授課。根據小學數學課程特點,教師應該從自身的角度深入分析分層教學的意義,并切實將其應用于具體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以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分層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將對學生實施合理化分層作為前提,從而在后續(xù)教學環(huán)節(jié)兼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一般情況下,學生的學習能力、測試成績、學習態(tài)度是對教學對象分層的主要依據[1]。教師可以根據這些標準,將班級的學生劃分為三個層次:學習能力較強、學習能力中等、學習能力較弱。對學生實施科學分層是實現有效分層教學的基礎。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分層教學法要求教師能夠根據數學知識的難易程度,設計具有難度梯度的問題,使學生能夠在循序漸進中掌握與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具體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針對學生所在層次提出問題,能夠使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還能夠強化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講解到“正方形”這個部分時,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問:正方形有什么樣的特點?四邊形滿足怎樣的條件,可以判定為平行四邊形?對于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問:矩形滿足怎樣的條件,可以判定為正方形?菱形如何能變成正方形?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問:四邊形滿足什么條件,可以成為正方形?等。
教學過程是分層教學體系中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認識到對于教學過程進行分層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實施分層,需要將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組合,使得每個學習小組中都包含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在組內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共同針對教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展開討論,交流解題方法[2]。在分層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能夠形成思維的碰撞,從更加全面且深入的角度進行數學知識探究,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教師講解到“圓錐的體積”這個部分時,可以以對學生分組為前提,為每個小組布置學習任務——討論并推導圓錐的體積公式。不同學生所提出的想法存在差異性,有的學生認為可以根據圓柱的體積公式進行推導,有的學生認為先分析影響圓錐體積的因素,并在其中建立數量關系……每個小組完成探究后,由教師進行點撥與講解。
在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該向其中融入分層理念。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數學課程成果方面,教師應該設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具體而言,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應該側重評價其對于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于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教師應該在評價其掌握基礎知識的程度之外,將評價的重心放在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以及應用水平上;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重點評價其能夠運用所掌握的數學知識舉一反三,思辨能力以及對于數學知識變形后的應用能力。分別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學習評價,有利于使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情況,并相應調整學生的層次以及教學方法。
課后練習是學生鞏固與復習數學知識的環(huán)節(jié)?;诜謱咏虒W法,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合理對課后練習環(huán)節(jié)予以分層。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通過參與課后練習而對數學知識形成扎實的記憶[3]。例如,教師講解到“扇形統計圖”這個部分時,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給出一個圓形以及一個家庭中在本月各項支出的比例,讓學生繪制扇形統計圖;對于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教師可以給出該家庭的總支出,以及各項支出的金額,讓學生進行自主計算后繪制扇形統計圖;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給出該家庭各項支出之間的比例關系,供學生計算后繪制扇形統計圖。
結論:綜上所述,將分層教學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當中已經成了基礎教育發(fā)展新趨勢,在優(yōu)化教學效果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小學數學教學分層在實施中,涵蓋以下幾個方面,即對于教學對象、教學問題、教學過程、教學評價與課后練習分層。通過本文對基于學生個體差異的小學數學分層教學展開的一系列初探,希望能為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