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勝
(貴州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貴州 貴陽 550002)
通常說到隱私,一般是指公民個人生活中不想讓一定范圍外的人知道的秘密,此類秘密與他人或社會利益沒關系,簡言之,也就是個人的某些事不愿他人知悉或不愿公布于眾。隱私權是公民自身的私人生活或私人信息受到相應法律保護,不被他人非法利用或侵擾等人格權。隱私權賦予對應權利人對自身私人生活的控制權。隱私權最早在《論隱私權》中曾定義隱私權的概念,其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自身事情不被公之于眾或不被他人干涉。而《牛津法律大辭典》則認為,隱私權是一種不想他人干擾的權利,不得將個人私生活非法公開的一種權利要求。張新寶先生認為隱私權是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或知悉或搜集或利用或公開等的一種人格權。王利明先生認為,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
隱私權包含隱私隱瞞權、隱私利用權、隱私支配權及隱私維護權等四項權利。具體表述為:1.隱私隱瞞權指對于自身的隱私做隱瞞,不為人所知的權利主體所享有的個人權利。2.隱私利用權指積極利用自身的隱私權,達到滿足自身精神或物質等方面的需求的一種權利。3.隱私支配權指公民個人按照自身意愿支配自己的隱私。4.隱私維護權指權利主體維護自身隱私使其不受侵犯的一種權利,如受到非法侵犯可以尋求公眾或其他個人的幫助救濟。
采訪對象通常都有不為人知的私密信息或空間等,民法典在第1032 條第2 款中對隱私做了界定,私人生活安寧和私密空間列入個人隱私,款項中所提到的私人生活安寧是一種狹義概念,是公民個人自己的私人生活不受他人非法侵犯。私密空間或私密信息或私密活動都是互相重疊聯系的。私密空間通常實施的就是私密活動和私密信息,比如采訪對象存儲的信息或進行的夫妻生活都是在私密空間實施的。民法典第1033 條第2 項提到了住宅和賓館房間私密空間,不僅如此,如果在公共場所也要對采訪對象的私密空間進行保護,比如飯店、車站或公園等,同時還要對采訪對象的微信消息或電子郵箱等無形空間做好隱私保護,如果采訪中,受訪對象不愿意將私密活動公布于眾,比如私人聚餐或私人談話等,也需要做好這方面的注意。民法典將個人信息分為私密和非私密,比如采訪對象的健康信息或個人財產等都屬于受訪人的私密信息,采訪中需要注意。但某些信息至今還有較大爭議,民法典也沒有更加明確的劃分,比如采訪對象的人格尊嚴、財產權益、網絡瀏覽記錄等,采訪中,權衡該信息對社會公眾的認知和價值及采訪對象和該信息的重要程度來綜合考慮。
從相關的法律條款可以發(fā)現,對于隱私保護的法律內容較少、保護手段較弱,其中涉及個人隱私的具體保護內容不多,對個人隱私保護采取的法律手段比較缺乏,好多隱私權常源于民法、司法或憲法中的解釋。某些民法或司法解釋通常只是對隱私權做原則性規(guī)定,條款不健全甚至簡陋,在實際中,尤其在網絡日益發(fā)達的今天,采訪對象的隱私得不到很好的保護,使大家對個人隱私保護無法做到全面正確的理解,常會使采訪對象的某些隱私得不到保護,甚至會受到網絡或公眾的語言等攻擊。雖然在《侵權責任法》中推動了隱私保護,但沒有對具體內容和相關范圍做明確界定,其中條款雖然有對隱私權進行了正式確認,但沒有達到人們隱私保護所預期的效果。同時還對侵權行為和責任承擔方式或相關賠償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尤其是采訪對象被暴露于大眾面前,如果隱私不能被很好保護,很難去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行為,更難談賠償等問題。
針對目前的民法隱私保護漏洞,需要在未來的民法典中,對隱私權多加明確的解釋,比如內容、主客體、侵權行為方式及責任承擔方式等;另外,記者也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和業(yè)務水平;公民個人也要提升自身的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將隱私保護上升到法律層面,出臺相關的隱私權法律,為人們提供更加全面的隱私保護,尤其是曝光在聚光燈下的采訪對象,大力推動我國民法典的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