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佰清
(遼東學院 應用外語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3)
中國文化需要傳承與發(fā)展,更需要走向世界,中國文化“走出去”需要通過吸引、說服別國認同和傳播我國的政治價值觀、文化傳統(tǒng)和外交政策等途徑來實現(xiàn)。翻譯作為傳播文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其目的是要讓譯文話語及其呈現(xiàn)方式對國際受眾真正產生影響力、感召力和吸引力,讓世界正面理解中國而不是誤解中國。
譯出作品數(shù)量少。中國的“譯入”作品多于“譯出”的作品,并且作品翻譯精良。從目前西方世界對我國的認識來看,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被廣泛接受的中國作品寥寥無幾。
譯出作品質量不過關。在對外發(fā)表的刊物中,大部分的中譯英作品都是國外漢學家翻譯的,或者是將英語當成母語來表達的人翻譯的,也就是說國內譯者的翻譯水平能達到出版要求的少之又少。
沒有充分考慮翻譯的受眾。中國人習慣于認識世界,而缺乏讓世界認識中國這樣的意識。因此在翻譯時容易進入一個誤區(qū),即以用主觀的視角去看世界,以輸入文化為主,鮮少考慮輸出文化,尤其會忽視或者不去考慮輸出文化受眾的接受心理和接受程度。
翻譯時容易出現(xiàn)文化缺省。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時刻離不開“儒釋道”的思想體系,西方國家大部分的宗教為基督教,相關宗教詞匯也具有基督教文化背景,對翻譯也產生極大的阻礙作用,不論譯出還是譯入都左右著譯者的思維和語言。
Newmark 認為,譯入自己的慣用的語言“是唯一能夠保證譯文自然,精確和最佳效果的途徑”。大部分翻譯學者認為文本的譯入比文本譯出要好,解釋為譯者可以用母語結構對文本重新進行架構和排列,更易于譯入受眾的閱讀。而在對外發(fā)表的刊物中,大部分的中譯英作品都是國外漢學家翻譯的,或是可將英語當成母語表達的人翻譯的,也就是說國內譯者的翻譯水平很少能達到出版要求。
中國文化走出去并不是簡單的翻譯中國文化典籍和文學作品,還應注意時間差和語言差等在國外傳播、被國外讀者接受程度和文本交流等問題。其中,時間差為中西方文化深入交流時間其實不過二三十年,過去一直都是中國人單方面的認識西方世界,中國讀者能相對輕易地翻譯和閱讀西方作品;而語言差,則是中國人通過學習可以更容易掌握和理解西方文化,相對而言西方讀者卻鮮有像我們一樣精通或理解中國的語言和文化,這就使他們不會大量閱讀中文作品,以便更深刻了解中國文化。
大規(guī)模的翻譯引進運動,使得漢語被“西化”,大量翻譯西方的文化思潮,哲學理論和文學作品,而中國的文化卻在“西化”中漸漸消退,致使中國不得不重新開展國學教育,重拾中國文化。由于西方的地理環(huán)境、傳統(tǒng)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問題也會影響翻譯的準確性。我國對儒釋道文化的外譯研究不足,對于沒有相關文化背景的受眾來說,其產生的意義是缺失的。
中國翻譯界重點轉移為從外譯中轉向中譯外,致力于將中國文化和文學的優(yōu)秀作品譯成世界上的主要語言,尤其是英語。譯者既要深入了解國外文化,又要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還要不斷比較兩種文化,找尋詞匯在各自文化當中的對等關系。由于中西方的價值取向也不同,中國人的“中庸之道”對上西方人的“個人價值、個人意志”,在翻譯時也應注意語篇意境等,力求達到譯出成功。
我們譯出的目的是讓他國感受中國主流文化的價值觀和先進性。首先,注意選擇合適的外譯作品,便于打通中西方文化溝通的通道。其次,應該對受眾有深層認識,根據受眾調整自己的話語以達到翻譯目的,不能僅停留在語言轉換的表層語言文化問題上;應意識到受眾與我們的認知的差異,不能僅站在本國文化的角度去進行翻譯活動。再次,文本是否符合目標語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過程中對譯介主體、內容、途徑、受眾、效果等各環(huán)節(jié)是否考慮到位并進行有效開展。此外,還應注意到翻譯規(guī)范、贊助人、翻譯政策、讀者期待等因素,積極尋求與國外主流媒體的合作。
文化翻譯等同于文化轉換,在譯文中適當引入有隱含意義的原文語言信息,在翻譯的過程中適當將原文的表達進行改變,以目的語的表達習慣翻譯;或者不改變原文的表達,直接以譯出語的表達習慣進行翻譯,使讀者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類似于異化和歸化翻譯,文化翻譯方法是以源語文化為標準還是以譯語文化為標準的。文化翻譯的任務不是翻譯文化,而是翻譯容載或蘊涵著文化信息的意思。翻譯是兩種語言溝通的橋梁,主要任務是在文中再現(xiàn)源文的思想內容,譯者翻譯源語時必然在介紹和傳播源語所體現(xiàn)的文化,即語際翻譯必然是文化翻譯。
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專有詞進行翻譯研究和定義,通過異化、歸化互補來得到中西方語言文化的融合。翻譯時正確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盡可能多地掌握兩種文化的社會背景知識,盡量避免文化缺省帶來的損失??刹捎弥弊g法、增譯和腳本注釋、配套辭典等方法來進行翻譯補償,如林語堂版《京華煙云》對人物稱謂采用Laoyeh(老爺),F(xiàn)ujen(夫人),Hsiaocherh(小姐)等音譯處理,并用同位語簡要說明音譯的含義,以便更好地保留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正確樹立和傳播我國的民族文化形象,并與西方文化進行交流。
全球化是中國文化要“走出去”的契機與背景,為展示中國軟實力提供了機遇和挑戰(zhàn)?!白g出”不僅是文字層面的語言轉換,也要考慮讀者對以語言為背景的文化內涵的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