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潤
(海陽市朱吳鎮(zhèn)初級中學,山東 海陽 265100)
化學在初中階段是最晚學習的一門課程,化學學習要求教師和學生具備一定的數(shù)學知識、物理知識基礎,這些知識和技能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概念。但是,我國目前的初中化學課堂教育往往進行的是灌輸式教育,使得學生無法獲得更全面的知識和技能,不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1]。因此,選擇和接受合適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應該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現(xiàn)如今,還有部分教室在實行傳統(tǒng)教育的模式進行教學,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過分強調(diào)教師的主導地位,沒有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改變其教育理念。在教學中仍使用比較單一的講授法,對于學生較感興趣的話題也沒有進行討論。更嚴重的是,這些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對化學的積極性,使學生無法思考和創(chuàng)新,這可能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產(chǎn)生一系列負面影響。當采訪中問及如何開展化學提問教學時,有老師說,他們都采用:提問—討論一探究一建構的教學模式。通過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在課堂的中,教師很少讓學生提問,通常只是形式上的問題,沒有真正的問題,也很少要求學生表達自己的疑問。例如:在化學課上,教師講完一個知識點后,教師會問是否有問題?但是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提問,老師就開始進行總結,以至于學生的提問沒有實際意義。學生們幾乎從不質疑老師的觀點,更不用說作者的觀點了,從而可以反映出老師給學生提問的時間少,所以老師要負部分責任[2]。
在素質教育的號召之下部分教師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對信息技術進行了充分的利用。但是有的老師過度依賴信息技術,在需要教師進行實驗或者講解的時候仍然選擇采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給學生放圖片或者動畫,沒有進實際的操作。這一舉措導致了很多學生不愿意去進行獨立的思考,教師依靠多媒體技術減少了對學生的提問和課堂互動,讓學生養(yǎng)成了惰性思維。雖然,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對信息技術的過度依賴極大地減少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不利于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難以營造輕松高效的課堂氛圍。另外,不利于教師對學生的了解,違背了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責。通過課堂觀察可知,首先,大多數(shù)教師沒有指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沒有對學生進行提問,沒有營造出一個活躍的課堂氛圍,也不能有效地鼓勵學生對知識點提出問題或作出自己的評價,學生過度依賴多媒體,導致缺乏分析能力。
針對化學課堂提問出現(xiàn)的問題,首先需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初中化學課堂上化學教師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課堂是教師表達其價值觀的最重要場所,一個好的課堂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并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思維必須要活躍這樣在進行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才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提出有水準的問題,抓住重點問題,從而開發(fā)學生的思維。因此,初中化學教師應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然后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進行問題思考,整理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思考問題提出的方法,并不斷學習教育理念。此外,教師應該盡最大的努力將課堂引入到生活中去,提出更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問題,拓寬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從而提高化學教學效果。
提問后,教師還應重點分析學生的反應,包括學生是否能回答,答案是否正確,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邏輯是否清晰等等。如果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感到緊張,甚至驚慌失措,說明學生準備得還不夠充分。教師應該改變題目或減少問題的難度。如果學生回答問題較好,教師可以適當?shù)匮由靻栴},以便學生從一個案例中得出多個結論,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3]。如果學生的回答不能同時到位,甚至偏離了問題的方向,教師應及時給予啟發(fā),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回答。
綜上所述,初中化學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教育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保持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有效結合,在向學生進行提問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從而為我國初中教育的發(fā)展和持久進步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