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一婷
如果說西班牙在北美發(fā)現(xiàn)的是土地,那么葡萄牙在遠東發(fā)現(xiàn)的則是高度發(fā)展的中國文明。中國和歐洲文明的邂逅,從此拉開了二百年東西方兩大文明交流相融的偉大時代,“熱戀時代”的牽線人便是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
耶穌會傳教士帶來的科技傳播原本并非他們的目的,而僅僅只是他們傳教的手段。但令他們?nèi)f萬沒想到的是,無心插柳的“西學傳播”才是他們在中國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
明末清初,西學傳入正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發(fā)生重大轉(zhuǎn)變之際,晚明開始思想界已不滿王學的空疏,葉適、陳亮倡導的實學已經(jīng)得到多人響應,徐光啟提出了“實心、實行、實學”,西方科學思想受到很大歡迎。
這場文明的邂逅歸功于三個人物的處事策略、辦事能力和他們所掌握的科學知識,這三個人是意大利人利瑪竇、德國人湯若望和比利時人南懷仁。
在利瑪竇之前,眾多傳教士已經(jīng)將歐洲文明的種子成功移植到美洲大陸,但是到了東方大國,卻遭遇無限阻力,當時傳教士認為,如果沒有軍隊的介入,要進入中國比登上月球還要難。在400 多年前,利瑪竇抵達澳門,他在肇慶建立了第一個定居點,隨后進入韶關(guān)、南昌、南京,之后進入了大明王朝的都城北京,一直到1610年去世,利瑪竇在中國生活了27 年。
萬歷十年(1582 年),意大利人利瑪竇抵達中國澳門,開始了他二十多年的傳教生涯。利瑪竇是中國耶穌會士的開創(chuàng)者。為了能減少與中國人的溝通障礙,他學習漢語、儒學,身穿中國人的衣服,模仿中國人的生活習慣。甚至對天主教的傳說進行改編,加入中國傳統(tǒng)儒學理念。利瑪竇的傳教策略和方式,一直為之后跟隨他到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所遵從,稱為“利瑪竇規(guī)矩”。此外,利瑪竇還注重走“上層路線”,與徐光啟、李贄、李之藻與翟汝夔等結(jié)成至交好友。
真正令利瑪竇在中國史書上留有姓名的,是他對傳播西方先進科技的傳播。他與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這部數(shù)學著作影響了中國原有的數(shù)學學習和研究習慣,這在中國數(shù)學史上是一件大事。利瑪竇本人的主觀意愿一開始并不在傳播科技上。早在徐光啟接觸到《幾何原本》前的十五年,利瑪竇的友人翟太素就因冶金學的需要而對此書進行過嘗試性的翻譯。由于翟太素的觸發(fā),來向利瑪竇學習數(shù)學的人越來越多,張養(yǎng)默也在這一時期對《幾何原本》第一卷進行翻譯嘗試。遺憾的是,利瑪竇本人對這兩次的翻譯嘗試并沒有太重視,他始終記著自己耶穌會士的身份。科學技術(shù)的大受歡迎,并未讓他有太多成就感,相反,這更襯托了中國人對天主教教義的漠不關(guān)心。真正讓利瑪竇對翻譯工作重視起來的人是徐光啟。1601 年,二度進京面圣的利瑪竇終于獲得了覲見皇帝的許可,在京城,他遇到了剛中進士的徐光啟。徐光啟看到利瑪竇在中國傳教遇冷的事實,建議他應該加大對科技的宣傳介紹。為了吸引到更多人對西方的興趣,利瑪竇接受了徐光啟的建議,并與他正式翻譯《幾何原本》。雖然有翟太素和張養(yǎng)默的初翻作為參考,但利瑪竇和徐光啟還要克服很多困難,如利瑪竇中文功底的欠缺和徐光啟數(shù)學基礎(chǔ)的薄弱。經(jīng)過一年多的努力,二人終于將《幾何原本》前六卷翻譯完成。這版譯書簡練、準確、圖文并茂。為中國數(shù)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幾何原本》12卷,附《算法原本》2 卷,古希臘歐幾里得撰寫,意大利人利瑪竇口述,明徐光啟筆譯,清朝康熙年間內(nèi)府精寫本,共4 冊。
上圖:游文輝《利瑪竇像》 布上油畫 120×95cm 1610年作于北京 藏于羅馬耶穌堂 這是中國人畫的第一幅油畫作品下圖:利瑪竇與徐光啟像銅版畫
上圖:明 利瑪竇 《坤輿萬國全圖》紙本67×143cm下圖:明 利瑪竇 《坤輿萬國全圖》(局部)
為何利、徐二人的《幾何原本》的翻譯工作缺失了后幾卷?人們有各種猜想,其中廣泛流傳的還是利瑪竇本人對傳播科學的主觀意愿較低,他終究還是希望能完成自己的傳教任務。但不管他主觀意愿如何,在客觀上,他確實為中國帶來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
除了在數(shù)學上的貢獻,利瑪竇所繪制的《坤輿萬國全圖》打開了中國人的眼界。翻開這幅世界地圖,人們會驚嘆于它與今天通行的世界地圖的相似度。萬歷十二年(1584 年)利瑪竇初到廣州就自行繪制《萬國圖志》,萬歷二十九年(1601 年)利瑪竇將此圖獻給明神宗,受到了他的喜愛。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將其刊刻,并命名為《坤輿萬國全圖》,此圖涵蓋了五大洲:亞細亞、歐羅巴、利非亞(非洲)、南北亞墨利加(南北美洲)、墨瓦喇尼加(南極洲);另分四大洋:大西洋、大東洋(太平洋)、小西洋(印度洋)、冰海(北冰洋)。受時代的局限,這幅圖尚未標示出澳洲,與現(xiàn)行本世界地圖還是有不小的差距,但這對開拓中國人的眼界有非常大的作用?,F(xiàn)在,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只找到了六幅《坤輿萬國全圖》的原刻本,在國內(nèi),僅有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據(jù)刻本摹繪版的彩色《坤輿萬國全圖》。
不同于清末來華傳教士的倨傲,初代傳教士利瑪竇對中國文化保留了熱情與尊重。他將《四書》翻譯成拉丁文。在晚年,他根據(jù)自己在中國的經(jīng)歷寫成《利瑪竇札記》一書,在書中,他對中國有頗多溢美之詞,他本人也在中國逝世。
1610 年5 月11 日,利瑪竇因病卒于北京,終年59 歲。
按照當時慣例,西方傳教士死后本應移葬澳門,但在內(nèi)閣首輔葉向高等人的斡旋下,萬歷皇帝破例準許利瑪竇葬于北京西郊的藤公柵欄,使其成為首位葬于北京的西方傳教士。
利瑪竇去世后的38 年,南明政權(quán)被滿清逼到走投無路,永歷皇帝的母親王太后急忙給遠在梵蒂岡的天主教主教寫了封信,請求教廷能夠給予幫助。但是很可惜,這封信2 年之后才抵達梵蒂岡,等到回信更是在10 年之后,雖然也派兵相助了,但無異于杯水車薪,扭轉(zhuǎn)不了明朝的敗局。這絕對不是野史,這封求救信依然保存在羅馬國家歷史博物館中。
由此可見,此時利瑪竇對明朝的傳教已顯成效,而且在信中,明朝皇帝家族還都給自己取了英文名,比如皇太后叫瑪利亞,皇太子叫當定。很明顯除了永歷皇帝,其余皇帝身邊的人,大都信教了。
湯若望,清朝時曾為一品大員,執(zhí)掌欽天監(jiān)多年,是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德國人湯若望也是在萬歷年間(編者注:1620 年,明萬歷四十八年)到達中國,他在這里,見證了明清兩朝的交替。在明清鼎革之際,他曾事奉崇禎、順治和康熙三位皇帝,成為跨越明清兩大帝國的三朝元老。
清 銅鍍金圓盤日月星晷儀 通高18cm,盤直徑13.7cm,德國科隆制造。清宮舊藏。儀器上鐫刻拉丁文的科?。–OLON)和羅馬字“1541 年”,該儀器可能是由明末來華的傳教士湯若望攜入宮中的。
湯若望 水彩畫
為了獲得中國人的好感,利瑪竇在傳教中對中國儒學和傳統(tǒng)信仰保持了尊重,而激進的湯若望則堅持天主教的一神信仰,他反對中國人拜孔、孟、釋。這當然遭到了國人的反對,禮部侍郎沈榷上書反對天主教,這件事使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遭受重大挫折。而湯若望本人,也因此事遇冷。
直到崇禎年間,由于士大夫在計算日、月蝕的過程中屢屢出錯,湯若望才在徐光啟的舉薦下被重新啟用,入職欽天監(jiān)。也就是在這一時間,他編纂的《崇禎歷書》出世,這是我國最早吸收西方先進天文學知識對中國傳統(tǒng)歷法進行改革的大型學術(shù)著作。它在天文學上的地位,也足夠編譯者青史留名?!冻绲潥v書》的編撰完成,標志著中國天文學從此匯入世界天文學發(fā)展的潮流。
明朝使用的《大統(tǒng)歷》是在元朝《授時歷》的基礎(chǔ)上改編的,經(jīng)過三百多年的使用,已經(jīng)有與實際情況出現(xiàn)偏差。崇禎二年(公元1629 年),欽天監(jiān)測量日蝕再次出錯,而徐光啟由于有傳教士的幫助得到的結(jié)果較為準確。因此,他向朝廷舉薦,讓湯若望編撰歷法。從這一年到崇禎七年(公元1634 年)一共五年的時間,湯若望便與徐光啟、李之藻、李天經(jīng)等人共同編譯歷法。他在書中引入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明確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在計算方法上介紹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學,同時,也介紹了黃道直角坐標系。盡管此書理念先進,但在頒行的過程中,也遇到了非常大的阻礙。從成書之日起,新歷就處在風暴中心。僅在崇禎一朝,就爆發(fā)了至少八次的新歷優(yōu)劣之爭。有明一代,這部具有先進科學思想的歷法未能使用。
1643 年,崇禎皇帝決心頒行天下,不過還沒等政令實施,明朝滅亡了,崇禎也上吊自殺了,這部積累了幾代人心血的新歷法,幾乎泡了湯。
順治元年(1644 年)十一月,湯若望掌欽天監(jiān)事。次年,湯若望將《崇禎歷書》壓縮成《西洋新法歷書》103 卷,進呈攝政王多爾袞。清廷定名為《時憲歷》,冊面上印有“依西洋新法”五個字。
湯若望曾是伽利略的學生(伽利略是天文學家,也是歷法專家),這部按照西方的天文學而制定的更為科學合理的《時憲歷》,終于得以頒行天下。從此成為每年編制歷書和各種天文推算的依據(jù),直至現(xiàn)在也是中國編制農(nóng)歷的基礎(chǔ)。
順治七年,清政府賜地在宣武門內(nèi)原天主堂側(cè)重建教堂。湯若望將利瑪竇建的一座經(jīng)堂擴大,建成了北京城內(nèi)的第一座大教堂——南堂,此處成為湯若望等神父的起居地。湯若望工作的地點則是在北京建國門附近的古觀象臺。在古觀象臺工作的傳教士有50 多人,湯若望是其中最主要的傳教士,還擔任臺長,即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
順治八年順治帝親政后,先后授湯若望太仆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并賜號“通玄教師”(康熙帝時為避諱,改“通微教師”)。湯若望經(jīng)常出入宮廷,對朝政得失多有建言,先后上奏章三百余封。
湯若望的另一貢獻就是軍火制造。早在崇禎九年(1636 年),皇帝下詔讓湯若望監(jiān)制大炮,用于遼東戰(zhàn)場。在兩年的時間內(nèi),湯若望帶領(lǐng)匠人一共造出20 門大炮。這些大炮的口徑可容納四十磅彈藥的火炮和一些大噸位的長炮。除此之外,他還日夜趕制出500 門不同類型的仿制西洋炮。這其中用到的冶鑄、制造、保管、運輸、演放、火藥配置、炮彈制造等原理和技術(shù)被編成《火攻契要》和《火攻秘要》二書,為當時介紹西洋火器的權(quán)威著作。
順治帝去世后,湯若望失去了保護人,他的命運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轉(zhuǎn)折。
康熙元年(1662 年)傳教士利類思作《天學傳概》批駁楊光先??滴跞辏瑮罟庀茸鳌恫坏靡褧贩Q:“寧可使中國無好歷法,不可使中國有西洋人?!睖敉慌兴佬蹋蠎讶实缺或?qū)逐出境??滴跛哪?,在孝莊皇太后干預下,湯若望等傳教士被赦免,但欽天監(jiān)官員李祖白、宋可成等被殺,信奉天主教官員被革職,并改派楊光先為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滴跷迥辏?666 年)8 月15 日,年事已高的湯若望在這次“康熙歷獄”中含冤死去。中西方之間第一次密切接觸險些到此就中止了。
康熙七年,康熙帝親政,為湯若望平反,恢復“通玄教師”之名,并賜地重葬湯若望于利瑪竇墓旁,御賜祭文一篇。任南懷仁為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恢復《時憲歷》。至此,利瑪竇、湯若望兩位耶穌會士以另一種方式相遇。清宮傳教士南懷仁開啟了自己的時代。
1659 年,比利時人南懷仁乘船到達中國,先是被分配到陜西傳教,一年以后,就因為他的科學素養(yǎng)是在華的幾十名的西方傳教士中最高的,而被安排到北京,輔助年事已高的湯若望從事歷法的運算工作。
南懷仁同樣受到皇家重用,并且與康熙有良好的私人關(guān)系,據(jù)記載,康熙經(jīng)常向他學習幾何學和天文學。也正是因為他的存在,康熙皇帝對科學知識和西方傳教士保持了開明的態(tài)度。1688 年南懷仁去世,康熙親自賜他“勤敏”謚號。他也成為客死中國的來華傳教士中唯一一位獲得謚號的人。
南懷仁對中國,至少在四個方面,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第一就是天文儀器,今天的北京建國門外的古觀象臺,就是當年的欽天監(jiān),里面有八件巨大的天文儀器,其中六件都是南懷仁親自主持制作的,并且詳細記錄下安裝、調(diào)試、使用的方法,使得后人即使離開西方傳教士,也能觀測天象,調(diào)校歷法,是他把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學儀器和方法真正帶給了中國。
這六件大型天文儀器,分別為赤道經(jīng)緯儀、黃道經(jīng)緯儀、地平經(jīng)儀、象限儀、紀限儀和天體儀。這六件儀器取代了渾儀和簡儀等傳統(tǒng)儀器。在天文儀器的制造中,南懷仁主要采用了第谷的設(shè)計,并結(jié)合了中國傳統(tǒng)的制造方法,給這些儀器配上了精致的龍形架。盡管后世評價南懷仁的天文儀器時詬病這些儀器與當時的西方相比是落后的。但這也是西方科學技術(shù)在中國落實到了空前絕后的地步。
在工業(yè)革命之前,也就是西方科技用于大規(guī)模工業(yè)生產(chǎn)和消費之前,天文學就是科學王冠頂上的明珠,有了它,才能計算歷法、劃分時間、制作鐘表,直到今天,游客們都會對故宮博物院里各色珍奇的西洋自鳴鐘贊不絕口,其實它們中價值最高、科技含量最高的,就數(shù)南懷仁制作的這六件天文儀了。
第二就是制造火炮,這比天文儀更直接幫助康熙皇帝穩(wěn)固了政權(quán)??滴跤H政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做了幾件冒險的事情,第一就是扳倒鰲拜,南懷仁就曾親身參與其中;第二則是“平定三藩”。
1675 年,南懷仁主持鑄造的火炮在盧溝橋?qū)嶒?,康熙帝親自觀看,他對這批火炮的質(zhì)量感到很滿意,很快便將這批火器用到平定三藩之亂上去。1689 年中俄尼布楚談判,這些大炮也被裝備來宣揚國威。
南懷仁改良后的火炮彈藥重從幾公斤可達十公斤,彈丸為石、鐵、鉛等材料制成實心,形式及使用方法多變,可直接撞擊目標也可發(fā)射鏈彈,射程遠、殺傷力大,且比例配合得當,炸膛的幾率很低。南懷仁還根據(jù)攻城、守城、陣戰(zhàn)等不同戰(zhàn)爭場景設(shè)計出不同的大炮,充分考慮到了武器的靈活性。
南懷仁像 水彩畫
清康熙 瓷青紙簡平星盤儀 直徑32.2cm 清宮舊藏
左圖:清 銅鍍金天體儀 通高100cm,天球直徑50cm 清宮舊藏右圖:清康熙 銀鍍金渾天儀 通高37.3cm,座邊長35.8cm 清宮舊藏 清康熙年間欽天監(jiān)官員南懷仁等制造
第三就是直接給皇帝當老師,在長達幾個月的時間內(nèi),幾乎天天和這位年輕有為的皇帝“泡”在一起,“泡”在各種稀奇古怪、聞所未聞的科學實驗當中,南懷仁還把古希臘數(shù)學家歐幾里得的《幾何原理》譯成滿文,詳盡地給康熙皇帝講解,這樣的密切接觸,終于使康熙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西方近代科學的忠實信徒。
第四,則是幫助中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成功解決了外交爭端。中國和俄國,在清代之前是從未接壤的,清初開始,俄國急速擴張,到康熙初年疆域已經(jīng)到達了太平洋,在中國的東北方向與滿清屬下的各部落不斷發(fā)生摩擦,在雅克薩一帶爆發(fā)了沖突。在地廣人稀的西伯利亞地區(qū),發(fā)生戰(zhàn)爭對于沙俄和滿清都是不劃算的,所以雙方都有意談判劃分國界,可由于語言、禮儀的不同,雙方難以溝通,還是有賴在歐洲的傳教士們充當了兩者之間的翻譯和橋梁,曾作為康熙皇帝老師的南懷仁,從談判開始之前就擔任了俄國使者與清廷之間的翻譯工作。
1688 年,南懷仁去世,康熙親自撰寫祭文:“爾南懷仁,秉心質(zhì)樸,四野淹通。來華既協(xié)靈臺之掌,復儲武庫之需……可謂蒞來惟精,奉職費懈者矣。遽聞溘逝,深切悼傷。追念成勞,易名勤敏?!?/p>
康熙此諭,用滿漢兩種文字刻在南懷仁碑的碑陰,碑陽用漢文和拉丁文鐫刻。迄今為止,用三種文字刻寫碑文實屬少見。
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他們先后來到中國傳教,從主觀意愿上講,他們希望能將天主教傳播到中國,但從客觀上講,他們帶來的科學技術(shù)在中國獲得了更加頑強的生命力。在那個交通不發(fā)達的年代,他們?yōu)闁|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科技的傳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盡管此時的東方開始慢慢落后于西方,但他們?yōu)橹形鞣轿幕涣魉龀龅呢暙I是不可磨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