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董佩軍
在我的新聞從業(yè)生涯中,2017年是一個分水嶺。那一年,我開始了一段新的旅途:離開工作14年的舟山晚報,調至舟山日報從事市委主要領導的新聞報道工作。
在舟山晚報,我一直是時政新聞的“主力軍”。但日報與晚報的時政新聞,在理念、方法、文本上有很多區(qū)別,也算得上是一次具有挑戰(zhàn)的轉型。
市委領導的新聞報道,看上去似乎簡單,以會議、活動、調研為主,實則背后有很多“奧妙”。在日常工作中,也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信息??梢哉f,這是一座新聞的“富礦”。用另一只“眼”去尋找、挖掘和思考,才能當好一名時政新聞的“礦工”。
剛到舟山日報十來天,還處在轉型的適應過程,就碰到了一件令我眼前一亮的事情。
2017年3月初,舟山市第七次黨代會召開。市委書記俞東來到嵊泗縣代表團參加討論,發(fā)言者中有來自嵊泗縣初級中學的黨代表范群。
作為全國勞動模范和全國優(yōu)秀教師,范群有著很好的口才。她講了作為漁民的父親兩次流淚的故事:一次是漁船觸礁,父親游到礁石上被別的漁船救起,回家后抱著妻子女兒大哭;一次是父親年老多病,因為怕拖累孩子而流淚。
隨后,范群講到了漁民的艱辛,拋出了3萬多名老年漁民的養(yǎng)老保障問題,對現行的政策指出了不足、提出了建議。
一開始,我只當是一次普通的代表發(fā)言。但隨著范群動情的講述,會場內大家越聽越投入,我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新聞題材。俞東來書記講話結束后,趕著參加下一場活動。我抓住有限時間,趕緊找范群拍攝她的發(fā)言材料并互留聯系電話,約好采訪時間。
黨代會采訪任務重,當晚我完成手頭工作后,立即聯系范群進行采訪,采寫了《父親的兩次流淚》這篇報道。黨代會期間,這篇關于舟山老年漁民養(yǎng)老保障問題的報道,一經刊發(fā)就引起了各方高度關注。有關部門立即對現行政策進行調查梳理和完善,及時回應代表關切。
從事時政新聞報道,除了完成“規(guī)定動作”外,還需要運用自己的新聞敏感,去發(fā)現和捕捉鮮活的好題材。只要做個有心人,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2020年4月,舟山市兩會召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這次的市兩會備受關注。俞東來書記在代表團參加分組審議時,嵊泗縣枸杞鄉(xiāng)黨委書記王燕談到了嵊泗貽貝的滯銷難題。
“俞書記,各位領導,能不能為養(yǎng)殖漁民和嵊泗貽貝幫忙找找銷路?”王燕在發(fā)言時,現場向俞東來書記和有關部門負責人作了一次推銷,描述嵊泗貽貝的口味和營養(yǎng),還就如何找銷路給出了建議,比如進入機關單位食堂等。
兩會上的這次別開生面的“帶貨”,又讓我眼前一亮。在完成采訪后,我趕寫了一篇《市人大代表王燕“帶貨”上人代會——嵊泗貽貝味道贊 期盼支持渡難關》的報道,并和全媒體中心聯手進行了重點推送。
市級機關單位食堂紛紛訂購,有關部門為嵊泗貽貝舉辦“云購”對接會,進入“菜籃子”連鎖供應店進行銷售……短時間內,嵊泗貽貝和王燕都成為了“網紅”。而我最大的收獲,是通過報道為貽貝養(yǎng)殖戶找銷路出了一份力。
在晚報工作時,突破“窠臼”、大膽創(chuàng)新,是我做時政新聞的努力方向。
有一年參加省兩會,時任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參加舟山代表團分組審議。當時船舶產業(yè)發(fā)展態(tài)勢較好,一進門,趙洪祝書記就與金海灣船業(yè)有限公司的老總聊起了天。
“3條船都銷售出去了?”“訂單訂到了什么時候?”“廠里的職工中技術人員有多少?”……趙洪祝書記與金海灣公司老總之間的對話,以及為企業(yè)取得好成績的鼓掌,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之后,趙洪祝書記在講話時,重點提出舟山發(fā)展海洋經濟要做好“轉型、發(fā)展、培育”三篇文章。
如何跳出會議把新聞寫活?我以對話和場景為切入點,寫了一篇《趙洪祝為金海灣鼓掌叫好》的消息稿。沒想到,收獲了不少贊譽和獎項。
到了舟山日報以后,時政新聞的創(chuàng)新空間要比晚報來得小。但只要土壤里埋下創(chuàng)新的種子,總有發(fā)芽的時候。
2018年8月16日凌晨,臺風“溫比亞”正步步逼近。舟山岱山縣一艘漁船在江蘇啟東市附近洋面上不慎擱淺,19名船員陷入了困境,如果不能及時轉移,很可能船毀人亡。
這是一起突發(fā)事故。跟隨市委書記俞東來蹲守在市三防指揮部的我,經歷了驚心動魄的搶救全過程:
第一階段,江浙滬三地??章搫?,至上午10時,直升飛機成功營救13名船員,但包括船老大在內的6名漁民拒絕登機,仍想著保住這艘新船;
第二階段,各方勸說無果,船老大下午趁漲潮時的自救行動失敗,天氣越發(fā)惡劣,天色逐漸變暗,營救更加困難;
第三階段,浙江省防指、中國海上搜救中心、農業(yè)農村部漁業(yè)漁政管理局等先后介入救援工作,確定拖輪營救方案,到晚上7時30分,6名漁民成功獲救。
如何報道好這一事件?在蹲守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最終,我認為應該突破“窠臼”,把這個難得的好題材做大做全做深。我將這一想法分別向市委秘書長、市政府分管副秘書長等作了匯報,得到了他們的肯定和支持。
確定了報道方向后,我隨即與后方的“指揮部”協商細化報道方案,聯系駐岱山的記者采訪第一手素材。駐站記者采訪到了參與救援的漁船老大、當地村干部及漁業(yè)主管部門負責人,掌握了很多鮮活而詳細的情況。我也在指揮部時刻關注救援的最新動態(tài)和細節(jié)。
當救援成功的消息傳來,指揮部大廳內響起了一片“嗬”的吐氣聲。完成采訪后,我和同事一直忙碌到第二天凌晨,最終完成了通訊稿《為了19名漁民兄弟的生命》,得到了市委主要領導及各方的肯定。而一片吐氣聲的場景,被放到了稿件的結尾。
回頭想想,在時政新聞報道中,嘗試著突破“窠臼”,大膽地改革創(chuàng)新,往往會收獲更美的“風景”。
評論是黨報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長期以來,評論相當于是一件“核武器”。
從事時政新聞報道,作為市委領導的“身邊人”,既對市委、市政府的大政方略和中心工作較為熟悉,又能了解掌握到全市各方面的情況,這是寫黨報評論的一大優(yōu)勢。因而從2020年初起,我成為了舟山日報評論團隊的一名成員,主要寫社論和本報評論員文章。
初寫評論,如履薄冰,總感覺寫評論是一件“高大上”的事,對自己能否寫好評論心里沒底。那段時間,我一有空就看人民日報、新華社、浙江日報的評論,看到精彩的觀點或語句,摘錄下來反復揣摩。
2020年3月3日,舟山11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在疫情沖擊影響的大背景下尤為意義重大。在寫完新聞稿后,我以《持續(xù)吹響建設發(fā)展“沖鋒號”》為題寫了一篇評論。盡管磕磕絆絆、數易其稿,但第二天看到自己的文章能以“本報評論員”的名義刊發(fā)在報紙上,成就感油然而生。
一年多的時間,我一共寫了十余篇評論,涉及市委全會、重要會議、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等。2020年底,舟山市委七屆十次全會召開,日報需要以每天一篇的頻率,刊發(fā)6篇系列評論,我擔任了其中兩篇的寫作任務。這組評論題材重大,且系列評論需要上下銜接,再加上時間緊,難度非常大。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的一篇評論,修改了十余稿才最終成稿。
從初次試水到逐漸上路,盡管有艱辛坎坷,但我也收獲了很多。正所謂“技多不壓身”,作為一名時政新聞記者,不妨讓自己的“武器庫”更加豐富充實,而評論正是一件很有用的“武器”。
這些技能你get了嗎?
■ 轉換思路覓亮點。打破傳統(tǒng)思維和模式的束縛,尋找到令人眼前一亮、觸動新聞敏感的亮點,做出的時政新聞就能“別有洞天”。
■ 堅持創(chuàng)新求突破。讓創(chuàng)新的意識深深扎根腦海,在報道角度、文本、形式、內容等方面大膽創(chuàng)新,讓時政新聞更加“鮮活跳”。
■ 發(fā)揮優(yōu)勢學新技。時政新聞記者要充分利用好自身優(yōu)勢,多學類似評論之類的新技能,讓自己“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