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嘉琦 金 日 金 山 金學勇 李婷婷 李彥軍*
(1.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農業(yè)科學院 吉林·龍井 133400 2.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學研究院 吉林·長春市 130033)
‘延薯11號’馬鈴薯是由延邊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選育而成。于2019年通過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登記編號:GPD馬鈴薯(2019)220017。
2017~2018年2年在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qū)3個省份8個試點開展適應性試驗,2年的平均產量為2350kg/667m2,較對照‘克新13號’增產4.5%。
‘延薯11號’中熟鮮食馬鈴薯品種,生育期(從出苗到成熟)92天左右。株高65cm,花冠白色,花繁茂,天然不結實。塊莖圓形,薯皮黃色光滑,薯肉黃色,芽眼深淺中等,商品薯率達82.3%,塊莖大而整齊。經農業(yè)農村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測:淀粉含量14.90%,鮮薯維生素C的含量194.00mg/kg,干物質含量18.74%,粗蛋白含量1.73%,還原糖0.031%。2018年經接種鑒定,中抗馬鈴薯晚疫病,中抗馬鈴薯X病毒,中抗馬鈴薯Y病毒。該品種適宜北方一季作生態(tài)區(qū)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qū)種植。
選擇地勢平坦,有灌溉條件,且排水良好、前茬末種過馬鈴薯、茄子等茄科作物的地塊,一般輪作時間是3年,選擇深耕30cm左右、疏松、土壤肥沃、透氣性好、微酸性的沙壤土種植。結合深松,將地塊中的石頭等尖銳物清理出去,以免損壞機械。
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形成大量的莖葉和塊莖,因此,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較多。肥料三要素中,以鉀的需要量最多,氮次之,磷最少。一次性施足基肥對馬鈴薯增產起著重要的作用。每公頃要施入充足有機肥30t,馬鈴薯專用復混肥450kg/hm2,保證適宜的氮、磷、鉀配比,春起壟時施入。
選擇種薯要求沒有混雜,塊莖無凍、爛、病,薯塊整齊,注意選取薯皮新鮮幼齡薯或壯齡薯,淘汰畸形、芽眼突出種薯及老齡薯。播前需要困種催芽,在播前2~3周催芽。種薯大需要切塊,薯塊重約40~80g,每個塊莖留2個芽眼。切塊時易通過切刀傳病,引起爛種、缺苗或增加田間發(fā)病率。切刀要嚴格消毒,以防傳病。
一般10cm低溫穩(wěn)定在8℃以上時即可播種。吉林省地區(qū)適宜播種期為4月中下旬。按行距70厘米,播深9~12厘米為宜。播種過深,溫度低,易爛薯或延遲出苗,易受高溫干旱影響,不利于植株生長發(fā)育和塊莖形成。公頃約保苗50000株/hm2為宜。
2.5.1 深松培土:芽長距地表3cm左右,深松30cm,打表土2cm,晾曬1~2天培土4cm。
2.5.2 化學除草:每公頃使用72%乙草胺2.25kg+70%賽克(嗪草酮)0.4kg,或施用90%禾耐斯1.2kg+70%賽克0.4kg苗前進行封閉滅草。
2.5.3 中耕管理:在植株的苗期、塊莖形成期、花蕾期進行三鏟三趟。苗期中耕以促為主,促地下帶地上,結合除草深鏟淺培土,目的是松土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生長發(fā)育;塊莖形成期(孕蕾~始花)中耕仍以促為主,促地上帶地下;花期進行中耕可促塊莖迅速膨大,關鍵控制莖葉徒長,促進塊莖膨大,需要多培土。
2.5.4 蟲害防治:馬鈴薯出苗時易發(fā)生跳甲和蝽象,7月初易生蚜蟲或草地螟,可以使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葉面噴施。8月至9月初,易生夜蛾和瓢蟲,需交替使用阿克泰、功夫、阿力卡、萬靈、敵殺死等藥劑噴霧防治。
2.5.5 病害防治:馬鈴薯生育前期易發(fā)生早疫病,中后期易生晚疫病。前期應交替使用阿米西達、易保和金力士等藥劑防治早疫病。晚疫病發(fā)生前,應交替使用大生、瑞凡、科佳和福帥得等保護性殺菌劑噴霧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生時,應交替使用抑快凈、殺毒礬、銀法利等噴霧防治。
當田間持續(xù)2~3天濕度較大,溫度在10~25℃,易發(fā)生晚疫病,應注意加強田間檢查,發(fā)現(xiàn)病株要立即清除。噴藥避免漏噴。
植株葉片和莖開始枯黃,不再生長,塊莖已成熟時,即可開始收獲。收獲前一周應停止灌水,以利收獲貯藏。
通過在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qū)3個省份8個試點開展的適應性試驗及系列栽培試驗,觀察‘延薯11號’與產量相關的主要農藝性狀、晚疫病抗性表現(xiàn)、商品薯率等,結果表明‘延薯11號’中熟鮮食馬鈴薯品種,生育期(從出苗到成熟)92天左右,中抗馬鈴薯晚疫病,商品薯率82.3%左右,塊莖大而整齊,為‘延薯11號’高效栽培技術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