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韻 浙江演藝集團
滑稽戲和評彈是根植于長江以南的兩朵藝術之花,一朵屬于戲劇,另一朵屬于曲藝;一個是很多演員講故事,另一個是由兩個或三個演員進行角色表演。盡管二者都具備較強的藝術特征,但它們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從各種藝術戲劇曲藝中脫穎而出,從蘇州評彈到滑稽戲,從講故事的人到演員,滑稽戲與評彈之間有著無限的聯(lián)系,也有很大的不同。
滑稽戲與評彈都是通過講故事和人物演戲來吸引觀眾,并且具有相似的藝術方法。1942年初,江笑笑組織楊天笑、趙寶山、仲心笑等采用文明戲的體制,發(fā)揮滑稽的表演手法,演出了第一個有故事情節(jié)和扮演人物的正本大戲《一碗飯》,劇作諷刺囤積居奇的米店老板,同情衣食無著的下層人民,引起了市民廣泛共鳴,頗受歡迎。評彈的四項技能是說、噱、彈、唱,滑稽戲演員則要掌握說、學、做、唱四項技能,兩者相同的是“說”,因此,方言的掌握能力就尤為重要,表演者要根據(jù)不同的人物特征使用不同的方言。例如,滑稽戲與評彈中的一些下層人士說蘇北話,一些簡單的人物說山東話,狡猾的人物說紹興話,時尚領袖說上海話,方言是演員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而且要求演員說話清晰,方言正確并生動形象。評彈的男演員、女演員和滑稽戲演員設計滑稽戲頭,應盡力展現(xiàn)自己的技藝,提高對噱頭的重視,精心設計噱頭,使其符合情節(jié)的發(fā)展。噱頭是戲劇中角色的真實表達,并與作品本身融為一體。還有一個噱頭叫作“外插花”,這在滑稽戲與評彈中并不罕見,主要取決于演員的技能。
“唱”也是滑稽戲演員和評彈演員所要掌握的技能。在滑稽表演和評彈中,唱腔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是某些情緒的外化,演員會用唱來表達,唱比說更能深入人心。滑稽戲和評彈都認為唱腔是促進戲劇發(fā)展和表現(xiàn)人物內心情感的重要手段,而用自己獨特的唱腔形成自己的表演特色是評彈演員的表演目標。
滑稽戲,即滑稽表演,滑稽表演中的角色是交織在一起的,要求演員進入規(guī)定的場景。滑稽戲的角色地位存在于作品中,也就是說,必須始終作為角色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只有在“外部插花”時,才能跳出角色,但花樣完成后,需要立即返回角色,并且它需要不同的形狀。在滑稽表演過程中,角色和演員需要統(tǒng)一融合,這需要滑稽戲演員具備很高的表演水平,不僅要掌握現(xiàn)代戲劇的本質,還要能進行古裝戲的傳統(tǒng)戲曲表演,同時要具備戲劇和歌劇演員的形體能力??梢哉f,滑稽戲演員要博采眾長,要融合掌握多種藝術門類,才能更好地塑造舞臺上的人物。
評彈演員的表演并不復雜,他們不需要舞臺編程,也不需要一直扮演角色,他們跳進跳出的表演風格更加靈活多變。以評彈藝術家劉敏老師為例,她出生于1941年,原名劉光瑾,是吳江評彈團第一代演員,其父為獨腳戲表演藝術家,滑稽泰斗劉春山。大家對劉敏老師扮演的“富貴嫂”形象比較熟悉,也非常喜歡。劉敏老師說唱老練、表演生動,能唱多種流派唱腔,并借鑒和吸收滑稽戲的表演方法,通俗詼諧,別具一格。她的評彈代表作《筱丹桂之死》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1914年,移風社和任天知的開明新劇社在上海演出了第一部滑稽戲《誰先死》,這是當時的代表劇目,該劇巧妙地融入戲劇沖突,將誤會和弄巧成拙等喜劇元素與新劇的敘事性結構相映襯,開創(chuàng)了滑稽戲表演樣式的先河。后人也常將這部戲的滑稽套路運用到其他滑稽戲中。
滑稽表演和評彈有一些相似之處,但也有很多區(qū)別。評彈的所有演唱都需要演員自彈自唱,而滑稽表演不需要樂器;評彈主要基于蘇州方言,表演者只有在“扮演角色”時,才會使用其他方言為角色添彩,滑稽表演中的每個人物使用一種方言,必須從頭到尾選擇某種方言(腳本要求的特殊情節(jié)除外);滑稽戲演員可以使用評彈的唱腔塑造角色,但是評彈演員在表演時不能唱滑稽歌曲;滑稽戲的詠嘆調具有共同的旋律和一些局部的次要旋律,流行歌曲甚至外國歌曲都能在滑稽戲中發(fā)揮作用,但評彈只能演唱規(guī)定唱腔和特定流派;滑稽戲演員需要掌握各種類型的歌曲,而評彈只需要掌握不同流派的評彈唱腔,一般來說,姑娘角色用麗調、俞調,老太太用陳調,老頭用張調,年輕小伙用蔣調、薛調等,根據(jù)角色性格選擇適合的流派。
滑稽表演和評彈都在很受大眾歡迎,雖然二者的藝術個性截然不同,但它們的生命力都很強,都是江南獨特的藝術風格,也是江南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