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報道
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教授劉永坦從教60余載,40年堅持自主研發(fā)新體制雷達,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臺新體制對海遠程探測雷達,帶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雷達鐵軍”,為中國對海探測能力的跨越式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21年9月29日,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中共中央宣傳部以云發(fā)布的方式,向全社會宣傳發(fā)布劉永坦同志的先進事跡,授予他“時代楷?!狈Q號。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劉永坦仍奔波在中國海防的教學、科研一線。
1936年12月,劉永坦出生在江蘇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出生后的第二年發(fā)生了南京大屠殺。父親給他起名“永坦”,不僅是對他人生平安順遂的祝愿,也是對國家強大的企盼。父親曾對他說:你們把書念好了,將來就能夠實現(xiàn)強國的愿望,國家強大起來了,老百姓才不會這么受欺負。從此,“把書讀好報效祖國”成為少年劉永坦的志向。
1958年,劉永坦成為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的一名青年教師,他決心用自己所學所長改變中國對海探測的落后局面。在國家的支持下,劉永坦團隊用十個月的時間拿出了二十多萬字的預研方案,從此,開啟了漫長的夜以繼日的數(shù)據(jù)采集和實驗。
2011年,經(jīng)過數(shù)十載積累和奮斗,劉永坦成功研制出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制雷達,實現(xiàn)了中國對海探測能力的跨越式發(fā)展。
1981年秋天,45歲的劉永坦結束在英國的進修,回到祖國。在英國的學習讓他對雷達有了新認識,萌生開創(chuàng)中國的新體制雷達之路的宏愿。
研制新體制雷達非常重要。“雷達相當于人的眼睛,你能看多遠才能說保護你的海岸線和海域有多遠?!眲⒂捞菇榻B,中國海洋國土面積世界排名第九,有300多萬平方公里海洋面積,但當時能有效監(jiān)測的范圍不到20%,“大部分看不到、管轄不到,別人進入我們的海域,比如到島礁捕魚、勘探石油、建立鉆井平臺等,或者敵方目標進來,我們都不知道。”
但研制新體制雷達非常難。一是高頻波段的散射和傳播特性與微波波段截然不同,目標探測面臨的外部電磁環(huán)境遠比微波雷達復雜,現(xiàn)有常規(guī)雷達理論與技術無法適用。二是當時國際上對新體制雷達處于探索起步階段,國內(nèi)技術完全空白,沒有任何理論和技術可供借鑒。20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曾對此進行過突擊性會戰(zhàn)攻關,但由于難度太大而未能成功。
研究這項技術,對劉永坦個人和科研團隊來說,風險極大,很有可能幾十年下來沒有任何成果,也可能一輩子默默無聞?!皠e的國家已經(jīng)在研制,中國決不能落下,這就是我要做的事。”劉永坦下定決心。
新體制雷達涉及信號發(fā)射、接收、信息提取等各個環(huán)節(jié),每一處劉永坦都要求團隊必須實現(xiàn)理論技術的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獲得檢驗。所以,團隊成員們都稱這項研究是“打鐵”的活,反復錘煉成千上萬次才可以通過。憑著“打鐵”的精神,劉永坦帶著團隊從零起步,系統(tǒng)突破基礎理論問題,創(chuàng)建了新體制探測理論體系,實現(xiàn)了海防預警科技的重大原始創(chuàng)新。
從理論突破到實際應用,劉永坦和他的科研團隊用了22年?!翱蒲谐晒粸閲宜?,就像一把沒有開刃的寶劍,好看卻不中用,這對國家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和損失。”他常和團隊成員這樣說。
1989年,劉永坦帶領科研團隊在山東威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新體制雷達站。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威海)電子所所長于長軍是團隊成員之一,他說:“在設備調(diào)試初期,發(fā)射機、接收機等模擬信號系統(tǒng)雜散干擾太多、背景噪聲過大、設備工作不穩(wěn)定,問題需要一個個去解決。控制、跟蹤系統(tǒng)和信號處理系統(tǒng)時常死機,需要耐心調(diào)試。要從幾十萬行的大型控制程序中找出問題的癥結,工作量巨大。試驗中的運行狀況決定項目能否順利轉入下一階段的研制?!?/p>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0年4月3日,一個小小的光點出現(xiàn)在一臺設備的顯示屏上,在確定這就是新體制雷達技術探測到的海上遠距離目標時,那一刻,大家激動地抱頭痛哭,一行行熱淚是期盼太久的喜悅,更是一場酣暢淋漓的釋放?!拔覀儧Q定出去吃頓好的,慶祝一下,當時雷達站周圍特別荒涼,大家步行了近一個小時,才找到一家小飯館?!庇陂L軍說。
因在“新體制雷達與系統(tǒng)試驗”中取得的重大突破,1991年劉永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同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獲獎后的劉永坦并沒有“見好就收”,他有更大的目標:讓新體制雷達走出實驗室,應用于海洋,成為國家海防重器。在隨后的10余年里,劉永坦帶領團隊從實驗場轉戰(zhàn)到應用場,開始了更為艱辛的探索。
2011年,中國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制雷達研制成功,與國際最先進的同類雷達相比,系統(tǒng)規(guī)模更小、作用距離更遠、精度更高、造價更低,核心技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標志著中國對海遠距離探測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國成為極少數(shù)掌握遠距離實裝雷達研制技術的國家之一。
熟悉劉永坦的人都了解,他為人低調(diào),把榮譽看得極淡:“如今獲得的榮譽不僅屬于我個人,更屬于這個偉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p>
無論獲得什么榮譽和頭銜,劉永坦最看重的還是“教師”這一身份。作為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教授,劉永坦從教60余年,一直致力于電子工程領域的教學,在新體制雷達攻關工作最繁忙的時期,仍然給本科生和研究生講課。
2020年8月3日,劉永坦把2018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于學校人才培養(yǎng)。2021年9月,以他名字命名的本科“永坦班”迎來第一批“00后”新生,這是他寄予厚望的后輩。“我們這個歲數(shù),所求不多。事業(yè)需要接班人,未來還得靠年輕人。”劉永坦說。在劉永坦的凝聚和引領下,科研團隊由最初的6人發(fā)展到幾十人,成為新體制雷達領域老中青齊全的人才梯隊,建立起一支專注海防科技創(chuàng)新的“雷達鐵軍”。
面向國家未來遠海戰(zhàn)略需求,劉永坦依然帶領團隊規(guī)劃實施對海遠程探測體系化研究,逐步開展分布式、小型化等前瞻技術的自主創(chuàng)新。他說:“我們那代知識分子都是這樣,只想為國家做點事,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需要,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個人的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