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理解重心平穩(wěn),體會楷書的結(jié)構(gòu)布勢,能對漢字的重心進行分析把握。
2.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觀看范字書寫,嘗試練習,做到精準臨摹,掌握少字數(shù)楷書作品的創(chuàng)作方法。
3.感受漢字中重心平衡的藝術(shù)美感,提高其審美素養(yǎng),加深對書法藝術(shù)的理解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與掌握漢字的中心、重心、縱橫軸線的基本涵義,能準確定位字的重心。
2.難點:掌握漢字結(jié)構(gòu)布勢中的對稱、平衡、傾側(cè)、收放。
三、教學準備
毛筆(兼毫、大楷)、墨汁、毛邊紙(米字格、無格)、硯臺、毛氈、課件等。
四、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邀請一位同學來做一個課前小游戲:兩手自然下垂,左腳離地盡量抬起,身體盡量右傾。同學能不能保持平衡?為什么?學生回答,不穩(wěn),要摔倒。
此時身體的重心已經(jīng)前移 ,身體不能保持平衡了。我們在平時要注意保持身體的重心平穩(wěn),避免受到傷害。我們寫字也要注意字的重心平穩(wěn),才能把字寫漂亮。
板書課題:平衡重心
(二)技法實踐
1.繼續(xù)課前小游戲,請同學們先想想辦法,怎樣使同學保持平衡呢?
學生:給他一根平衡木。
請這位同學張開雙臂,現(xiàn)在是不是平穩(wěn)了?
2.課件出示“子”,說說發(fā)現(xiàn)。
請同學們說說你對平衡重心的理解。
學生:把握住一個字的重心,字才能平穩(wěn)。
教師:字的重心就是整個字分量的中心點。寫字時把字的重心把握準了,寫出的字才不會上歪下斜,左偏右倒,而顯得平穩(wěn)。
小結(jié):看來一個字的重心很重要,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尋找楷書中的重心規(guī)律。
3.出示“子”“乃”“于”“七”,在練習紙上臨摹,觀察這四個字的重心。
“子”,上面的折寫成左低右高形狀;豎彎鉤寫成圓彎鉤,下部偏向左側(cè),橫左低右高與折呼應;橫的收筆處,重重一頓,便覺重心平穩(wěn)。
“乃”字的長撇寫得較斜且短,上部的折也成左低右高狀,下一筆的彎鉤下部應偏向右側(cè),才能站不穩(wěn)。
“于”字兩橫都偏左,豎鉤寫得比較粗壯,彎鉤微微向左;鉤出時,鉤的低部,恰在兩橫的直中線之上,就使重心保持了穩(wěn)定。
“七”字長橫落筆較重,也成左低右高形狀,把短折偏向直中線左側(cè)落筆,再直行作九上度轉(zhuǎn)折,保持了重心的平穩(wěn)。
我們可以看到“子”“乃”“于”“七”這幾個字呈傾側(cè),這個時候就需要筆畫之間左右平衡。左右平衡就好比天平秤,筆畫的粗細、長短、大小和角度都會影響到字的左右平衡。
4.出示“文”“兆”,在練習紙上臨摹,觀察這四個字的重心。
“文”字的前三筆一一點、橫、撇已偏左,所以把長捺腳寫得上部較細,下部漸粗而且伸得較長,這樣就使重心移回到中間,保持了平穩(wěn)。
“兆”字左部長撇和右部寫得粗重狹長,高鉤的豎部也較粗,轉(zhuǎn)折后就減輕一些,不顯臃腫。兩點用短撇形狀處理,使尖端不和高鉤連在一起,較好地保持了重心。
撇捺是調(diào)整整個字重心平衡的關(guān)鍵,它就像鳥的一對翅膀,可以打開,也可以收縮。我們來看“文”字的撇捺舒展的角度,如果是這樣,或是這樣,有沒有美感?(PPT出示學生練習)
學生:不美。第一個太松散,字一碰就會倒掉。第二個撇放得太長,伸手伸腳,不好看。第三個收縮著,很拘謹。
教師: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保持平衡要注意收放。
5.練一練,書寫“先”與“光”
(1)學生書寫練習。
(2)學生點評交流,教師指點修改。請同桌兩人交換畫圈,夸一夸,或提一提建議。
(三)作業(yè)布置
同學們,蘇軾說:“筆禿千管,墨磨萬錠?!闭n下,請同學們集字顏真卿《勤禮碑》中的“重心”,寫一幅作品。
六、課堂小結(jié)
同學們,通過學習我們掌握了重心平穩(wěn)的意義和規(guī)律,中國漢字造型雖各不相同,但每個字像一座座堅如磐石、穩(wěn)如泰山的建筑物似的屹立起來,要求端正平穩(wěn)。每一個字都有一個重心。書寫時,要注意重心平穩(wěn),左右對稱,上下和諧,筆畫間距勻稱。
(蘭亭書法藝術(shù)學院20級研究生在讀 洪佳瑤 指導教師:壽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