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 姜英
(山東醫(yī)學高等??茖W校(濟南校區(qū)),山東 濟南 250002)
課程思政的概念由習總書記在2016 年12 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在會上,習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就大學的人文教育,更進一步地說,就大學的英語教育,勢必承擔著重塑學生價值觀、引導學生思維方式以及提升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任務。課程思政不是課程與思政的簡單結合,課程本身就有著思政教育的豐富素材,而思政教育的落地不能僅僅依靠思政教育課程,更應該滲透到日常的教學中[1],以達到所謂“文以載道”的目的。作為大學英語教師,首先要做到自身思想端正、其次要善于挖掘日常教學中的思政元素,以達到教學中“水滴石穿”,循循善誘,使學生的思想水平得到升華和提高。
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綱要提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yè)全面推進,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等。作為教師,必須將學科知識學習、學生應用能力培養(yǎng)和學生思想塑造三者進行結合,而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大學英語作為高?;A學科,同時也是一門針對大一學生的公共必修學科,其本身就承擔著語言學習及文化傳播的雙重作用。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其面對的學生群體剛剛經(jīng)歷高考的洗禮,對于英語學習的認識以知識學習為主。學生通過“題海戰(zhàn)術”掌握了大量的英語理論知識,如英語語法和詞匯;忽視了學習過程接觸到的西方文化和其本身帶有的思想觀點及導向性。面對錯綜復雜的世界局勢及網(wǎng)絡世界尤其是網(wǎng)上短視頻泛濫所帶來的沖擊,大學新生在日常生活中吸收的信息中勢必夾雜著些許錯誤的觀點和不良思想。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從始至終貫徹課程思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堅定政治立場,在日常授課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愛黨的理念融入至學科教學中,以期達到學科知識與思想境界同步提升。
當代大學生多為二零零零年后出生、剛成年的年輕人。二零零零年后正是我國綜合國力上升、與各國友好和平相處、人民安居樂業(yè)的黃金發(fā)展時期。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會通過網(wǎng)絡交友軟件、短視頻軟件及網(wǎng)絡自媒體吸收海量信息,而這也造就了當代大學生群體思想多變前衛(wèi)卻認知能力淺薄、處事靈活但做事毅力不足、喜歡外來新鮮事物排斥傳統(tǒng)規(guī)則、接受能力強而抗壓能力較弱等矛盾特征。同時,由于長時間浸染于網(wǎng)絡世界、交流對象大多是同齡人,大學生群體也表現(xiàn)出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際交往低、自理能力差、不能換位思考等特點。網(wǎng)絡文化中流行的例如“打Call”“佛系”“肥宅”“尬聊”“C 位”“大豬蹄子”等并不符合語言用于規(guī)范的用詞,成為他們表達情緒和宣泄情感的主要語言。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主流文化和我國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是背道而馳的,網(wǎng)絡熱詞的濫用使校園文化陷入低級、無序的狀態(tài)。[3]在此種情況下,我國開設時長一般為一學年的大學公共課,無疑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會起到引導和規(guī)范的作用。英語教師也會對剛入校、三觀尚未完全建立的大一學生有著較大影響,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鑒于目前我國高校大學英語結合思政教學實踐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筆者建議首先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教師:堅持學習、堅定自我、引導學生
從整體情況來看,當前的大學英語課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缺乏整體規(guī)劃。再加上大學英語屬于公共必修課程,實踐教學受到涉及面廣、環(huán)節(jié)眾多、資源匱乏等因素的影響,還處于盲目和隨意狀態(tài)。英語教學難以形成相應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知行統(tǒng)一。[4]這就要求英語教師首先要從自身抓起,一方面不斷提高認識、深化自身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教師要做到思想過硬,愛國愛黨,緊跟黨的方針路線政策并養(yǎng)成主動學習思政的習慣;在課余時間多讀書、多看報、為上課積累思政素材。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在課堂上做到“打鐵自身硬”,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并不是如同疾風驟雨一般,匆匆來去,而是要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2.學生:教師敦促、加強認識、學會思考
當代大學生存在著對大學開設公共課認識不足的問題。學生認為在英語課堂上只是在學一門語言,多背英語單詞、多學英語語法、多考幾個英語類證書就是他們學習的最終目標和目的,很少有學生會去思考自己為什么學英語。英語作為一門被世界各國人民廣泛使用的語言,其涵蓋的文化知識又承載著何種精神內涵、是否符合我國人民大眾的思想道德觀、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此學生幾近無知也不愿深究。長此以往,學生更是喪失了在英語課程中主動學習有關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的欲望?!笆谌擞梏~不如授人予漁”,針對這部分學生,教師在日常授課中應該警惕,除了完成正常的授課之外,還要承擔扭轉學生進行思想的責任,通過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引領學生的三觀及價值取向。
3.教材:去蕪存菁,適當引入,善于反芻
現(xiàn)在市面上大部分大學英語教材都是以摘錄對西方各國各方面正面報道的文章、介紹其先進文化為主,而教師在教學中也能夠結合課文將相關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內容給學生補充。長此以往,會造成學生心目中崇洋媚外、過分推崇外來事物的扭曲思想。與西方文化相對,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著輝煌悠久的歷史,教師應根據(jù)現(xiàn)有教材內容,在授課中導入一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知識,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中西文化的對比。學生在比較中學習,更易構筑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例如,大學英語教學中涉及到的英美文化等課程,在教學時會涉及各個英美國家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如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情人節(jié),教師在講授這些課程的同時,也可穿插講授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使學生橫向比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探討中西方文化各有的利與弊,去蕪存菁、養(yǎng)成勤于思考、善于合理批判的好習慣。
針對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的特點,教師可在線上和線下教學中一并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例如:一,英語沙龍。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開展英語座談,針對近期發(fā)生的中外時事進行中英文雙語討論交流,提高其口語能力;二,英語廣播站。教師倡導學生堅持每日收聽英語新聞,如China Daily,在訓練聽力的同時達到引導學生關注本國文化、經(jīng)濟等各領域的建設及社會熱點問題,促使學生深入思考。三,善用網(wǎng)絡媒體。學校也可以舉辦各類如“拍攝英語短劇大賽”“英語歌唱大賽”“最佳英語公眾號評選”“美麗中國”等綜合性跨學科活動,在全方位的提高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同時、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整體認知和素質。
大學英語教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必然涉及了對于英語國家,尤其是對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及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介紹。要想做到真正把思政教育融入至大學英語教學和學習中,還需各方積極努力,提升自身水平。如今,年輕人在各行各業(yè)中嶄露頭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念已經(jīng)深入人民心中。作為一名英語教師,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將課程思政融入至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去,做到政治素質過硬、師生共同進步、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