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曼
(海南政法職業(yè)學院,海南 海口 571100)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企業(yè)或個人在進行交易時一般都會簽訂合同,合同已經成為約束交易各方行為的重要文件。當然合同也常常被利用,偽造合同是一些不法分子和企業(yè)經常使用的一種作案手段,偽造的手段通常有偽造印章、偽造簽名、變造內容等。凡是涉及對合同進行偽造的,一般都需要借助文件檢驗的手段對合同的真實性進行檢驗,以確定文件的真?zhèn)危?]。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接觸到的此類案件也是屢見不鮮,其中有的案件值得深入思考。
2019年某月,甲地一家蘑菇加工企業(yè)(以下簡稱A公司)報案稱,該公司2月曾與乙地B商貿公司(以下簡稱B公司)簽訂了散裝干榛蘑購銷合同,約定以每公斤200元的價格代銷5萬公斤,總價1000萬元,約定銷售額的17%作為B公司的代銷提成,但結算時發(fā)現對方合同上的提成率由17%變成了22%。A公司還稱,發(fā)票顯示B公司實際銷售額是1080萬元,存在私改售價牟利的行為。對此,B公司拿出合同堅稱雙方約定代銷提成就是22%,至于多出80萬銷售額系自然因素造成。B公司還表示,當初還約定超過1000萬的部分歸B方所有。公安機關讓A公司也拿出合同相互印證,但意想不到的是幾個月前因公司管理不當,致使合同遺失。A公司曾向B公司請求復制一份合同存檔,遭到拒絕。
本案關鍵證據是B公司所持的合同,鑒定發(fā)現合同落款處的簽名和公章沒有偽造跡象,但合同存在三個問題:第一,合同中“22%”處的紙張表面有擦刮痕跡,發(fā)現“22”是后來添加打印形成;第二,合同末尾條款“榛蘑銷售超過1000萬的部分歸B公司所有”,經鑒定也是后期添加打印的;第三,合同落款處的印章是先蓋印然后再打字的(正常程序應當是先形成文字然后蓋印)。對于第三點,A公司表示是因為當初公司公章不能隨身外帶,出發(fā)前往江蘇之前在幾頁空白的紙張上蓋了公司的章,然后拿到B公司打印合同的。因此第三個問題得到了解釋。根據前兩個問題,警方認定B公司構成了違法犯罪行為,但由于A公司保存的合同已經遺失,公安機關能確認“22%”系后來添加形成,但無法確定原來的數字是多少。另外調查也發(fā)現,5萬公斤干榛蘑因包裝原因在江蘇受潮導致重量增加,因此銷售實際額度略有增加,由于原合同沒有對這一內容進行約定,只能交由法院判決。
本案出現的一些問題在食用菌行業(yè)較為常見,我部門接收到此類合同的司法鑒定也是屢見不鮮,涉及的鑒定包括簽名鑒定和內容篡改等多個方面。從法律層面看,這類案件如此之多實際上折射出行業(yè)發(fā)展背后一些深層次問題,例如企業(yè)內涵建設缺失、法律意識不足以及產業(yè)發(fā)展缺乏法律機制體制建設等。盡管食用菌行業(yè)的產業(yè)規(guī)模小,然而合同糾紛問題卻頻現。我們對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此類案件的判決書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和統(tǒng)計,發(fā)現該行業(yè)合同糾紛較多的原因既有產業(yè)結構方面的因素,也有經營者自身的因素,是多方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經營者更多的是重視投入與產出問題,對法律問題關注不多。在簽訂合同文件方面,更多的是關注當下的務實合作,而不太注重今后的潛在法律風險,一旦合同內容沒有約定清楚,或約定得過于簡單,不但有可能引發(fā)合同糾紛,而且還可能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產生額外的法律連帶責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行各業(y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大,企業(yè)在經營過程中只要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會產生法律風險。本文介紹的這個案件具有典型的法律意義,給地區(qū)乃至全國行業(yè)的合同風險管控帶來了若干啟示,客觀上告訴人們要重視合同的保管、深化對合同簽訂的認知、懂得根據行業(yè)性質擬定合同內容。此外,如果發(fā)生合同風險,要運用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
遺失、損壞對合同本身造成的影響是不可逆轉的,案例中的A公司就因管理不慎遺失了乙方保存的合同,為對方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機(事后證實對方公司正是掌握了A公司合同遺失的情況后才作案的)。有關行業(yè)或者個人,應當加強對合同文件的保管:要對合同文件進行專門的保存,使之存放于專門的文件檔案柜或保險箱中;在合同簽訂后要做好必要的備份工作,例如進行高清復印、掃描存檔,必要時應當在法律部門做好合同備案工作,防范各種風險。從司法鑒定角度看,合同文件原件如果發(fā)生了丟失,其復制件可以起到一定的法律作用,例如為印證對方合同真?zhèn)翁峁┰u價依據。對于那些有效期長的合同文件,更要進行嚴格地保存??傊?,加強對合同文件的管理,是規(guī)避合同文件遺失、損壞風險最重要的措施。
合同文件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是約定雙方責任義務的條款文本。菌類行業(yè)經營者一定要對合同簽訂有客觀、理性的認識,不能簡單地看作是簽字蓋章。從近年來我們參與辦理過的與菌類經營有關的合同糾紛案來看,造成糾紛的直接原因往往在于程序問題。程序問題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違反程序次序,常見的就是先蓋章后形成文字。從法律程序來講,各類合同都必須先形成文字然后再蓋公章,如果次序弄反,內容就會有被變造、添加的可能,從而造成法律風險。二是違法程序規(guī)制,常見的就是缺少某一個程序,例如沒有蓋公章,責任人沒有簽字確認等。2018年3月,湖北武漢一菌類企業(yè)就因合同上缺少負責人簽名而導致資產流失。食用菌經營者在簽訂合同時,既要注意程序方面的問題,也要注意實務操作方面的問題。例如簽字時要在平整的桌面上簽,避免筆畫變形造成潛在風險。蓋公章時力度要均勻,保證印文的完整性與可辨識性。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在近年來與菌類有關的案件中時有出現,值得行業(yè)經營者們高度重視。必要時,食用菌企業(yè)應當邀請法律實務界人士進行法律知識方面的普及,提升經營者和職工的法律意識,為規(guī)避合同風險奠定認知基礎[2]。
在簽訂合同時,要注意結合菌類的性質擬定一些條款,明確因客觀因素造成變化時的責任分攤。筆者2016年曾鑒定過福建莆田一菌類加工企業(yè)的2份涉案合同,合同最末有一條款約定:食用菌因天氣原因導致腐爛,由供應商承擔全部損失。供應商表示從未約定過這一條款,后經鑒定這一條款系后期添加打印而成,判定依據是該條款中的文字墨跡形態(tài)與其他條款不同,是不同打印機打印而成。由此可見,在擬定合同時一定要考慮到菌類的屬性并加注必要的條款,如果缺乏此類條款,就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從而造成損失。如果案件發(fā)生,應當向公安機關報案或者向法院進行起訴,申請對合同文件進行司法鑒定,鑒定的內容包括:文件變造情況鑒定、筆跡鑒定、印章印文鑒定、文字形成方式鑒定等,懂得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3]。
合同文件作為具有約束力的文件,在企業(yè)生產經營過程中有著特殊的法律屬性,它看似只是一份普通文件,但背后卻有深邃的法律映射,同時也可能潛藏著未知的風險。不管哪一個行業(yè),都要高度重視合同文件的簽署問題,從程序到內容再到履行,都應在法律陽光的普照下進行。懂得用法律法規(guī)來防范風險,讓社會少一次糾紛,讓行業(yè)多一份發(fā)展,這也是我們法制工作者最大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