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亞麗 延邊大學藝術學院
在古代,我國和朝鮮半島關系友好,這在音樂方面就可以體現(xiàn)出來。比如,12 世紀,當時的宋徽宗曾向高麗王朝多次贈送樂器和樂譜,由此,奚琴傳入了朝鮮半島,并在朝鮮族廣泛流傳。本文分析了奚琴在傳到朝鮮半島之后所經(jīng)歷的變化,并對奚琴的發(fā)展進行了設想。
據(jù)史料記載,在高麗睿宗時期(1079—1122 年),宋徽宗曾多次贈送其樂器和樂譜,其中樂器大概有428 件。奚琴就在這一時期隨著其他樂器一起傳到了朝鮮半島。奚琴在高麗睿宗時期傳到朝鮮半島之后并沒有得到重視,當時的音樂形式主要有雅樂、唐樂、鄉(xiāng)樂,奚琴此時只屬于鄉(xiāng)樂,由此也能看出,奚琴在高麗時期地位低下。當時雅樂盛行,而奚琴所在鄉(xiāng)樂正好和雅樂形成了一個反差。奚琴在高麗時期的地位和奚琴在我國唐朝時的地位大致相同,都沒有得到重視,奚琴自然也不會被當時所流行的雅樂所接受,而是用來演奏高麗俗樂的。
到了世宗時期,由于改朝換代,以及政治、文化背景的轉換,雅樂與唐樂的地位逐漸衰敗,奚琴得到了解放,其慢慢被朝鮮民族的文化習俗所同化,并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和推崇。朝鮮后期的音樂形式以民俗音樂為主,奚琴到這時已發(fā)展成為朝鮮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之一。奚琴之所以受到朝鮮人民的重視并直到現(xiàn)在依舊活躍在大眾的視野中,一方面是因為它自身固有的價值值得被人們傳承與研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朝鮮半島對我國音樂文化的重視和認可。
在大力弘揚民族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當下,奚琴作為我國特定時期、背景下的產(chǎn)物,值得我們了解并學習。落實到具體實施方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理論和實踐相輔相成,科學的理論能夠使實踐更有方向和目的。落實到教育方面,首先,離不開教材的編寫、課堂的學習和教師的口傳心授。奚琴的教材編寫非常重要,其能夠系統(tǒng)化、科學化、理論化地發(fā)展奚琴,使其成為一門樂器學科。其次,我們應大力推進高校和高等教育中奚琴學科的發(fā)展,除了讓學生從小學習民族樂器,也應將奚琴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引入高等教育中,以此來深入培養(yǎng)傳承人。
只有把理論放到實踐中才能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要緊跟時代腳步,用符合時代特色的先進理論指導實踐,發(fā)揮理論的指導作用。首先,我們可以通過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音樂會來加深大眾對奚琴的認知,并注重和其他音樂元素的結合來不斷創(chuàng)新與拓展奚琴的演奏領域、演奏風格。其次,鼓勵博物館、科技館、檔案館、文化館、圖書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學術研究機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整理、研究、宣傳、展示和學術交流活動。再次,對于奚琴的推廣,我們還可以通過大眾傳媒來實施。大眾傳媒是信息傳播過程中專業(yè)傳播者與公眾之間的媒介。最后,我們還可以通過開展比賽、講座、藝術節(jié)等活動來提升奚琴的知名度。
通過以上對奚琴在朝鮮半島歷史地位的分析可知,其從默默無聞逐漸上升到朝鮮半島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這證明了奚琴具有的無限可能性,也是對奚琴本身存在價值的一種肯定。然而,由于我國的音樂教育在民族音樂上有所欠缺,很多寶貴的民族樂器被遺落在角落里,無人問津。筆者認為,我們應不忘初心,不管在民族音樂、樂器還是傳統(tǒng)音樂方面,都要積極弘揚和宣傳本民族樂器,發(fā)掘本民族樂器之美,使民族文化能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