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娟
植物是風景園林重要的組成內容,其不但能夠美化城市環(huán)境,還能夠促進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同時,園林的修建也可以為植物生長提供必要的環(huán)境,因此,園林與植物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相輔相成。比如,北方四季分明,冬冷夏熱,需要選擇抗旱耐寒,生命力強的植物類型,這類植物的生長對土壤環(huán)境要求較低;南方高溫多雨,所以選擇耐熱類型的植物,這類植物對土壤環(huán)境的要求較高??傊?,在為風景園林選擇植物時,需要結合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配置合適的植物類型,保證所選植物可以正常地生長[1]。
在選擇風景園林中的植物類型時,不能忽略了審美需求,通過植物造景可以使人們獲得一定的視覺享受。因此,想要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需要選擇多類型的植物,同時還需要確保不同類型植物之間的搭配和諧。此外,還需要注意選擇植物類型時需要為不同的季節(jié)搭配不同類型的植物,保證風景園林可以在一年四季為人們提供不同的園林景色。
風景園林的建設不但需要保證質量,還需要重視施工經濟效益。施工前需要熟悉各類植物的價格,做好施工預算,盡量選擇高性價比的植物類型,比如最好多選擇本土植物,少用珍稀物種,選擇生命力頑強的植物,減少不易成活的植物,從而有效控制植物采購成本。此外,在選擇植物種類時還需要對其后期養(yǎng)護成本進行考慮,盡量選擇養(yǎng)護簡單且成活率高的植物類型。
在選擇風景園林中的植物類型時,不但要重視美感的體現,還需注重園林內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營造。生態(tài)化的園林更能為周圍居民提供理想的生活環(huán)境,提升園林的生態(tài)和綠化水平,使風景園林植物選配更具現實意義。但是,為了提高風景園林的生態(tài)化程度,不但要選擇合適的植物類型,還需做好植物搭配,保證植物之間可以和諧共生、相互共存。選擇的植物類型需具備凈化空氣的作用,不同層次的植物要搭配和諧。選擇植物類型前,需熟悉各類植物的生活習性和生長規(guī)律,選擇最合適的類型,在風景園林內部形成和諧的風景植物群,營造更加生態(tài)化的園林環(huán)境[2]。
2.1.1 自然型的植物配置
盡可能選用樹體、樹形比較獨特或美觀的植物類型,以不同株行距的方式打造多種景觀形態(tài)。
(1)孤植。單株多排植物栽種,這種植物在風景園林中,首先是發(fā)揮遮陰作用的植被,另一方面也可供人們觀賞。著重體現樹木的個體美,經常用來當作園林空間的主要景色,通常運用在花壇的核心位置、庭院的框景與對景中、大面積草坪中心和假山、石塊一同構成景觀。
(2)叢植。樹叢從3 株~5 株同個種類或者不同種類的植被乃至8 株~9 株植被按照不規(guī)范株距栽種起來構成一個植物組團,是園林中廣泛運用的模式,能夠當作主要景色或者隔離舉措。配備應當自然,與藝術構圖特點相符,力爭達到一方面體現植被群體美,另一方面體現植物個體美的目標。
(3)群植。以1 種~2 種喬木為中心,和多種灌木與喬木雜植,構成大規(guī)模的樹木陣列,通過大量種植體現群體為核心。所以,樹群需布局至有充足面積的區(qū)域,比如貼近林緣的大草坪、開闊的林中空地等。群植主要立面前要預先留出至少四倍樹群高度的空地,這有助于為游客提供美麗的景觀,同時還要優(yōu)先選取高大且美觀的喬木當作整個樹群的景觀中心。
(4)帶植。林帶組合準則和樹木群體相同,使用帶狀模式或者曲折有致的栽種大量的灌木與喬木,多應用于街道、公路的兩旁。若用來當作園林景物的背景或分隔舉措,應當進行較密的種植,以構成樹木屏障。
(5)對植。兩株或兩叢統(tǒng)一的樹,根據相應的軸線聯(lián)系,使其彼此呼應的種植形式在業(yè)界被稱為對植。其常常被應用在園門、建筑出入口、橋頭等視覺較窄的區(qū)域。在選取樹種的過程中應優(yōu)先選擇整齊可觀、生長較為緩慢的樹種,比如說常綠樹。而在自然式栽植期間,也需要采取兩個樹叢構成對植,所選取的樹種以及組成要相對統(tǒng)一。值得注意的是,在栽植過程中要防止出現呆板對稱的現象,不過又要確保對應,給人均衡的視覺體驗。
(6)林植。林植已經成為當下大面積、大規(guī)模的成帶成林狀配置形式,構成林地以及森林景觀,也就是把森林學、造林學的重要理念以及工藝技術,依據園林的標準引入至自然風景區(qū)、大規(guī)模公園、風景游覽區(qū)等。進一步來說,根據郁閉度可將其劃分成疏林與密林,而根據樹種又可將其劃分成單純樹林與混交樹林。
(7)籬植。由灌木或者小喬木以近距離的株行距密植,培育成單行或者雙行的培育形式,業(yè)界將之稱作綠籬,也可被稱為植籬、生籬等,世界三大園林之一的歐式園林也常常采取這一造景方式。由于所選取的樹種可以被修剪成多種造型,同時還可以彼此組合,能夠大幅度提升觀賞效果以及藝術價值。通常優(yōu)先選擇具備萌芽力強、發(fā)枝力強、病蟲害較少的植物。根據實際高度劃分,可將之劃分成矮籬(<0.5m)、中籬(0.5m~1.2m)、高籬(1.2m~1.8m)、綠墻(>1.8m)等四類;而根據應用功能,又可以將之劃分成常綠籬、花籬、彩葉籬、果籬、刺籬等五類。
2.1.2 規(guī)則式配植
(1)行植。在圍墻周邊、廣場邊緣、規(guī)范型的道路上,呈現為一行、兩行或者更多行的,無論株距還是行距均相同的栽種方式便稱為行植。
(2)正方形栽植。以方格網為參照在交合處位置栽種植物,株行距一致。
(3)三角形種植。不同行的植物間距依照等腰或等邊三角形進行設計。
(4)長方形栽植。這是正方形栽種的變化形式,其特征是行的間距比植株間距要寬。
(5)環(huán)植。依照植物間距將植物栽種成圓形的形式之一,呈現為多重圓環(huán)形態(tài)、半圓環(huán)形態(tài)或者整圓環(huán)形態(tài)。
(6)帶狀種植。以多行植物栽種為帶狀,組成防護林帶。通常運用大小不等的喬木與灌木搭配構成修剪整齊、層次豐富的植物景觀帶。
(1)襯托和對比。依托植被的各種形態(tài)特點,采用高度、形態(tài)、葉子形狀、葉子顏色、花朵形狀和花朵顏色進行對比的方式,體現藝術構思,呈現出具有美感的園林景觀。在樹叢組合的時候,應當格外關注植物互相間的協(xié)調,不應把形狀顏色有較大差別的樹種進行搭配。在實踐操作中適宜運用明暗對比的方法、形態(tài)對比方法、橫向和縱向對比方法。
(2)均衡與動勢。每一種植被的形態(tài)都存在一定的差異,部分較為齊整,比如杜英;部分體現出一定的動勢,比如松樹。設計的過程中,應當注重植物之間或者植被和生態(tài)體系其他元素間的協(xié)調;另外還應當考量植被在各個發(fā)育時期與季節(jié)的變動情況,避免出現不均衡的情況。
(3)起伏和韻律。通常狀況下韻律有2 種方式,一是“自由韻律”,二是“嚴格韻律”。道路兩邊與狹長形地帶的植被搭配較易表現出縱深感,應注重豎向的空間變換與立體輪廓線,力爭實現錯落搭配,有高的植物也有低的植物,如此才可以形成韻律感,盡可能避免布局枯燥的情況發(fā)生。
(4)背景與層次。為避免景觀過于單一,應當將地被植被、花卉、喬木加以適當配置。將花的顏色與開放期限存在差異的植被進行分層設計,能夠讓植被景觀呈現為多樣化形態(tài)。背景樹通常使用體型較高的植物,適合密植,盡可能構成綠色屏障,顏色增深,或者和前景存在顏色方面的差別,以打造襯托效果。
(1)關于植物群落。每種植被群落應有適宜的規(guī)模,而且需要有豐富的層次,用以體現群落的類型構成,提升群落橫向與縱向結構的規(guī)范水平,確保群落的成長,群落中搭配并非單一的地被、灌木、喬木組合,應在城市之前所具有的較為穩(wěn)固的植被群落中找尋發(fā)育穩(wěn)健的組合,基于此依托園林美學與生態(tài)學機理構建適宜城市生態(tài)體系的人工植被群落。
(2)按照“互惠共生”的原則,對植被間的內在關聯(lián)進行協(xié)調,主要指兩種植物長時間共存,互相依托,共同成長。比如:樺木、桑、蘭科植物、雪松、云杉等植被和菌根呈現為共生關系;部分植被的分泌物有利于其他植被的發(fā)育,比如黑接骨木的分泌物有利于云杉根的發(fā)育,白蠟與皂莢等共同栽種時,互相均有一定程度的推動功能;然而部分植被的分泌物不利于其他植被的發(fā)育,比如蘋果、松樹、白杉等不適合共同栽種;由此可知,在搭配植被類型的時候一定要重視該要素。
(3)植物配置應突出地方特色。因為我們所面臨的每個城市的大小不一,經濟發(fā)展程度也不一樣,地域文化、自然資源、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具有較大差別,為此,景觀打造應從實際出發(fā),依托人文與生態(tài)資源,并體現當地文化獨特性。唯有把控歷史發(fā)展歷程,彰顯區(qū)域文化特點,表現地方獨特性才可以讓園林綠色品位有效提升。
選擇適合的植物類型,按照季節(jié)的變化,實現植物配置的優(yōu)化,可以保證人們一年四季在園內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另外,園林空間的科學規(guī)劃對于風景園林的建設也非常重要,科學合理地規(guī)劃園林空間,可以盡可能地使其兼顧生態(tài)性與經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