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家明
布里斯托大學領銜的科技考古團隊對此類陶器進行了化學檢測。他們發(fā)現(xiàn):這些丑萌的容器還真是奶瓶,里面曾經(jīng)裝過的液體也是動物的奶。
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的奇怪陶器
最初,考古學家之所以懷疑此類容器是奶瓶,原因在于它們的埋葬位置很特殊,大部分都是兒童墓葬中的陪葬品,且沒有出現(xiàn)在大人的陵寢中。
不僅如此,容器的形狀設計也很適合喂奶。其體量小巧(體長多在10cm以下),要是裝大人喝的酒水是有點力不從心,但是裝小寶寶喝的奶則容量完全足夠。長長的壺嘴和袖珍的出水口有利于減小液體流量,可以防止嬰兒被燙到或是被嗆到,也方便吮吸。再看那些有趣的動物造型,說不定也是古代家長哄孩子好好吃飯的引誘手段?
當然,上述猜想都缺少確鑿證據(jù)。要想為奶瓶“驗明正身”,不如直接看看瓶子里還有沒有剩下的奶。布里斯托大學研究團隊采集了青銅至鐵器時代的此類容器樣本,它們出土于德國巴伐利亞地區(qū),埋葬年代在距今3200至2500年前。
殘留物檢測顯示:容器內(nèi)部存在大量脂質殘余,并且主要都是軟脂酸和硬脂酸。此二者都是動
物脂肪降解后的典型產(chǎn)物,而乳汁則正是富含大量脂肪的。不過別高興得太早,我們要知道,除了乳汁以外,動物的身體里哪里都有脂肪。說不定,這個小瓶子其實是裝炒菜用的豬油、牛油而不是奶汁呢?
關鍵證據(jù)就在于,科學家們還在容器中檢測到了一些特殊的短鏈脂肪酸,而這些脂肪酸在降解之前只存在于新鮮乳汁中。所以說,假若此類容器只有一種用途的話,那么以前裝的不可能是油,只可能是動物(或人)產(chǎn)的奶。
科學家們仿制了一個史前奶瓶,讓小寶貝試喝體驗。
實驗中接受檢測的史前奶瓶
那么史前奶瓶里裝的究竟是什么奶呢?
當代社會中,“牛奶”幾乎就是“奶”的代名詞,它完全稱霸了乳制品市場。但是在歷史上,從常見的牛、馬、羊,到少見的駱駝、鹿,凡是體型大一點兒的馴養(yǎng)動物幾乎都當過人類的奶媽,而在古羅馬甚至還有喝狼奶的傳說。因此,我們不禁要問,在史前時代的歐洲,嬰幼兒也和今天一樣喝牛奶嗎?
為了解答這一問題,研究者們想到了穩(wěn)定同位素。由于不同種類的動物食性各異,這就導致乳汁中的同位素含量也是相差懸殊,就好像“指紋”一樣能證明乳汁的來源。
為此,研究者們首先搜集了各類現(xiàn)生動物乳汁的同位素含量數(shù)值。緊接著,他們把古代小奶瓶的檢測結果和這些已知種屬的數(shù)值一一比對,看看和哪種動物最相近。
結果證明,奶瓶中的確曾經(jīng)裝過反芻類動物的乳汁,而牛就是典型的反芻動物。不過除了牛以外,鹿、羊等反芻動物或許也是乳汁的來源。而更有趣的是,科學家們還發(fā)現(xiàn)其中有個奶瓶的檢測結果很特殊,殘留物的同位素值超出了反芻動物的范圍,應當是豬一類的非反芻動物產(chǎn)的奶(也有可能是人乳)。這暗示著史前寶寶們喝的奶還挺多樣化的。
實際上,讓孩子們喝動物奶是人類社會變遷的縮影。在最初的狩獵采集時代,孩子喝母乳的行為會持續(xù)好幾年,這樣的做法比較健康。等到進入史前農(nóng)耕社會以后,隨著生產(chǎn)水平進步和食物產(chǎn)量增加,人們生的孩子越來越多。媽媽沒有足夠的奶水同時喂飽好幾個孩子,或是忙于農(nóng)耕就沒有空喂孩子,于是用動物奶替代母乳,而這種做法也一直傳承到了今天。
科學家們認為,史前時期歐洲人用動物奶喂養(yǎng)孩子的方式其實很不健康。
在三千多年前,人類尚未掌握科學的滅菌方法。如果直接給孩子喂未經(jīng)加工的動物奶,或許會招致可怕的人畜共患疾病,其中有些疾病(比如李斯特菌?。┥踔習е聥雰贺舱邸6绻侵筮^以后再喂給孩子,里面的活性物質則會受損。
即使是經(jīng)過科學處理的動物奶也不適合替代母乳。一方面,牛乳等動物奶有些不好消化;另一方面,動物奶水的乳糖與蛋白質含量偏低,而飽和脂肪含量偏高,這樣的營養(yǎng)結構對嬰幼兒的生長發(fā)育不利。不僅如此,人類乳汁中含有許多和兒童免疫系統(tǒng)生長有關的成分,這可不是動物奶能彌補的。
所以說,那些史前時代的奶瓶雖然看著可愛,但是里面裝的動物奶著實把孩子們坑苦了。直至今天,動物奶(主要是牛奶)仍然是嬰幼兒奶粉的主要成分。不過現(xiàn)代工業(yè)生產(chǎn)的奶粉都經(jīng)過殺菌處理,營養(yǎng)成分也經(jīng)過科學優(yōu)化,今天的媽媽們大可不必擔心。
資料來源: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