霈霖
最早的國旗出現(xiàn)在16世紀,誕生于荷蘭人反抗西班牙取得獨立的戰(zhàn)爭中。在此之前,古羅馬帝國只有軍旗,中世紀的歐洲以貴族領主的徽章旗幟為主。
中世紀的歐洲其實是大大小小封建領主的集合體,每個領主都有家族徽章,也稱紋章,一般畫在戰(zhàn)袍、盾牌和旗幟上,既是本家族的代表,同時也用于戰(zhàn)場上的敵我識別。
這些徽章的圖案五花八門,動物、植物、城堡、武器、工具、色塊等等幾乎沒有任何限制,像法國波旁王室的紋章是藍盾金色鳶尾花,哈布斯堡家族的徽章是黑鷹等等。
直到16世紀歐洲各國交戰(zhàn)時,雙方揮舞的都是印著王室或領主徽章的旗幟,只有荷蘭人打破了這個傳統(tǒng),因為荷蘭爭取獨立,并非以某一位領主為核心,而是荷蘭人民自發(fā)參與了這場戰(zhàn)斗,需要一面代表荷蘭的獨特旗幟。
荷蘭當時被稱為“尼德蘭”,屬于法蘭克王國及繼任的神圣羅馬帝國,領主是奧蘭治親王。16世紀前期,分為奧地利和西班牙兩個支系的哈布斯堡家族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疆域遍布整個歐洲,荷蘭便是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支系的一部分。
作為荷蘭的宗主國,西班牙派遣總督管理荷蘭事務及征收賦稅,奧蘭治親王也要服從總督。但荷蘭人對西班牙的統(tǒng)治非常不滿,經(jīng)濟和宗教因素都很強烈。
于是,荷蘭人在1579年打響了獨立第一槍。
西班牙軍隊使用的自然是哈布斯堡黑鷹徽章旗幟,荷蘭人卻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合適的旗幟。雖然奧蘭治親王站在荷蘭人民一邊,但荷蘭人并不認為自己是為奧蘭治親王而戰(zhàn),用他的徽章旗幟顯然不太合適,荷蘭人民應該擁有自己的旗幟。
講究實用的平民們很快創(chuàng)造了一面從未有過的旗幟,橫條紋橙、白、藍三色旗,這三種顏色都源于奧蘭治親王的徽章,以表明奧蘭治親王與荷蘭有很重要的關(guān)系,但又不完全代表荷蘭。
這三色中最特殊的是橙色,“奧蘭治”的本意就是橙色,跟中國人姓“白、黃”是一樣的。至于為什么選擇條紋旗,最大可能性是因為制作簡單,找塊白布刷上橙藍兩色即可,比印制那些圖案復雜、花里胡哨的徽章要容易得多。
不僅如此,荷蘭人的實用主義還體現(xiàn)在這面國旗的演變上。1581年7月,哈布斯堡被迫承認荷蘭獨立,成立“尼德蘭聯(lián)省共和國”,橙白藍三色旗成為共和國的國旗。奧蘭治親王也斷絕了與哈布斯堡的臣屬關(guān)系。
大約在1630年,荷蘭宣布將國旗中的橙色改為紅色,理由是原來的旗幟在海上和戰(zhàn)場上不易分辨,改成紅色并加深藍色后會更醒目。今天的荷蘭國旗就是紅、白、藍三色,橙色早已不是國旗色。
有人認為這又是荷蘭人的實用主義在作祟,當時的橙色是由紅黃兩種顏料混合而成,經(jīng)過長時間風吹雨淋后,黃色顏料首先被沖掉,只剩下了紅色,荷蘭人索性改成紅色,以降低制作成本。
在君主制盛行的歐洲,荷蘭人這面式樣簡單的三色旗顯得十分獨特,深受封建領主們壓迫的民眾們頭一次看到不代表任何王公貴族的國旗,無疑會受到莫大的鼓舞。
17-18世紀的思想啟蒙運動,使平等自由思想開始深入人心,法國波旁王朝的君主專制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滿,再加上無節(jié)制的橫征暴斂,法國人民的怒火終于爆發(fā)出來。從1789年5月攻打巴士底監(jiān)獄開始,法國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
波旁王朝的徽章旗幟是白底藍盾金色鳶尾花,革命的法國人民當然不能再用王室旗幟,在組建國民自衛(wèi)軍時采用了豎條紋的紅白藍三色旗作為隊旗。
很多現(xiàn)代專家認為法國三色旗的設計者是國民自衛(wèi)軍首領拉法耶特,據(jù)說一開始只有紅藍兩色,代表思想啟蒙運動倡導的自由和博愛精神,后來他又把代表波旁王朝的白底加了進去,希望能代表國王與人民的平等合作。
1793年1月,路易十六因為陰謀復辟君主專制而被處死后,國王變成人民的死敵,法國人民便按照思想啟蒙運動的精神對三色旗重新進行了解釋,藍、白、紅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成為法國人民反君主反封建的象征。
法國大革命處死國王、催生共和國,引起了全歐洲君主們的恐慌,他們組成反法同盟,企圖扼殺新生的法蘭西共和國。拿破侖以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輝煌戰(zhàn)績贏得了人民的擁護,混亂而又低效的共和制被拋棄,拿破侖在1804年成為法蘭西皇帝。
拿破侖稱帝并沒有緩解法國與歐洲君主們之間的矛盾,為了瓦解反法同盟,拿破侖發(fā)動全面反攻殺出法國。到1812年,法國軍隊征服或迫降了大半個歐洲,從西班牙、荷蘭、普魯士到波蘭。
為了爭取歐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支持,或者說是想削弱君主們的力量,拿破侖把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思想當作武器傳播到全歐洲。因此他在1812年將代表反君主反封建的紅白藍三色旗定為國旗,飄揚在整個歐洲的上空。
雖然拿破侖戰(zhàn)爭很快演變成傳統(tǒng)的大國爭霸,但客觀上極大促進平等、自由,民族獨立和解放思想的傳播,歐洲乃至全世界的被壓迫的各民族都把三色旗看作是革命和獨立的象征。
拿破侖最終失敗了,封建君主制又重新占到上風,歐洲恢復了往日的秩序。但是,隨著19世紀前期工業(yè)革命在歐洲的快速推進,資產(chǎn)階級力量迅猛增長,人民要求反君主專制、享有自由平等的呼聲越來越高漲。
封建制度最頑固的德意志在1818年出現(xiàn)了橫條紋黑、紅、金三色旗,被定為資產(chǎn)階級共和派的旗幟。其他被壓迫民族也紛紛拿出自己的三色旗,作為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標志。
這場混合著資產(chǎn)階級和民族解放的革命風潮在1848年終于達到最高潮,席卷了整個歐洲。德意志三色旗就是在1848年被定為國旗的,被歷屆共和政府所使用并延續(xù)至今。
受到1848年革命打擊最沉重的是奧地利和奧斯曼兩大帝國,被兩者統(tǒng)治和奴役的很多民族都打出帶有本民族特點的三色旗,大大加速了兩大帝國的瓦解。
在經(jīng)過19世紀前期革命風潮的歐洲,以王室徽章為核心的旗幟已經(jīng)基本消失,無論哪種政體都有了新式國旗,其中又以三色旗及其變種最為普遍。
三色旗風潮在19世紀刮遍歐洲后,開始吹向廣大的亞非拉殖民地,尤其是在二戰(zhàn)后出現(xiàn)了殖民地獨立的高潮,而這些殖民地又深受歐洲文化的影響,在國旗上也不例外。
許多殖民地在設計國旗時都把三色旗作為模板,因為三色旗本身就代表著自由平等和民族解放,而各種顏色在不同國家可以有不同的含義,還可以加上本國的特色標識。
比如印度的橫條紋橙、白、綠三色旗,分別代表勇敢、真理、生命,旗幟中央還有一個藍色法輪,代表著神圣的意思。墨西哥的豎條紋綠白紅三色旗,代表著希望、和平、統(tǒng)一,中間有國徽“仙人掌上的鷹”。
大部分阿拉伯國家的國旗也是三色旗或由三色旗衍生而來,綠色在阿拉伯國旗中代表著伊斯蘭或牧場,是最受歡迎的顏色,幾乎每個國家都采用了。
非洲不少國家的國旗則以綠黃紅為主色調(diào),除了三色旗本身的文化因素外,還受到了歷史上唯一沒有被真正殖民的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的影響。
而埃塞俄比亞國旗其實也是受到歐洲革命的啟發(fā),在1897年定下橫條紋綠、黃、紅三色旗作為國旗,這種式樣很快被賦予濃厚的泛非色彩,被新獨立的非洲國家所模仿。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