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梅 歐陽錫文
文徵明是明代中期“吳門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明代書法史上舉足輕重的“二王”書風傳承者。作為明代中期江南地區(qū)的文人領袖,他的藝術取向無疑影響了身處江南地區(qū)文人圈中的幾代書家。
縱觀文氏書風,無論是其早年規(guī)于形似之時,中年風格初具之際,還是晚年風格臻于圓滿之日,“二王”書風的烙印與日俱增,這與他各體書,尤其是行書、小楷,以取法“二王”為主密不可分。而“二王”法帖中,對《蘭亭序》的取法學習,更是其書風形成的重要源泉之一,并且貫穿其一生。(圖1)
圖1 文徵明73 歲臨蘭亭序,故宮博物院
文徵明一生所寫《赤壁賦》《千字文》《蘭亭序》最多,《千字文》多為應親友請求而寫,《赤壁賦》《蘭亭序》多作為閑窗日課,至老不絕。關于《蘭亭序》,臨摹、書寫、圖繪、題跋、鑒賞等相關雅舉則更多。
文氏對《蘭亭序》的臨摹,目前可見最早較為可靠的記載是59 歲,最晚的是其謝世前一年89 歲。可以說幾十年關注、臨摹不間斷,對其書風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1.嘉靖三年(1524),甲申,五十五歲,三月,畫《蘭亭修禊圖》并小楷十一行題其上。本幅縱140.3 厘米,橫73.2厘米,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1《石渠寶笈》著錄。軸,素箋本,墨畫。小楷書《蘭亭敘》,末識“嘉靖三年春三月既望,衡山文徵明書于玉蘭堂”。見周道振編著,《文徵明書畫簡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第35 頁。據周道振按語,此時文徵明官京師,而識作“書于玉蘭堂”為可疑。
2.嘉靖五年(1526),丙戌,五十七歲,縱30.8 厘米,橫124 厘米,前有仇英《蘭亭修禊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2《石渠寶笈》著錄?!豆蕦m旬刊》印本。素箋本,行書。末識“嘉靖丙戌冬日書。徵明”。與仇英畫《蘭亭修禊圖》合卷。見《文徵明書畫簡表》,第39 頁。據周道振按語,文徵明書為贗跡。
3.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六十三歲,三月二十六日,臨《蘭亭序》。(按:據傳世文氏縮臨《蘭亭序》末尾所署年月,以及卷后跋語,此件臨本當綴于唐寅畫后。)
4.嘉靖二十一年(1542),壬寅,七十三歲,二月望日,作行書《蘭亭序》。此作縱26.6 厘米,橫112.1 厘米,現藏江蘇南通博物苑(圖2)。
圖2 文徵明73 歲臨蘭亭序,南通博物苑
5.嘉靖二十一年(1542),壬寅,七十三歲,五月,作行楷《蘭亭序》。此作縱24.2 厘米,橫60.1 厘米,在其《蘭亭修禊圖》后,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字跡與原《蘭亭序》大小相似,行間都補入“崇山”二字,悉如王氏原作。卷后有其自跋、題詩,以及王榖祥、陸師道、許初、文彭、文嘉、周復俊題詩。
6.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七十五歲,秋七月既望,行書金箋扇面,縱19.8 厘米,橫60 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7.嘉靖二十四年(1545),乙巳,七十六歲,中秋后六日,美國華盛頓美術館藏本??v23 厘米,橫52.4 厘米。字跡與原《蘭亭序》大小相似,行間都補入“崇山”二字,悉如王氏原作。見中田勇次郎、傅申編《歐美收藏中國法書名跡集》明清篇第一卷第30―31 頁。
8.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八十四歲,春二月廿日,明窗展玩漫錄蘭亭帖,紙本,縱24.6 厘米,橫77.1 厘米,見中田勇次郎、傅申編《歐美收藏中國法書名跡集》明清篇第一卷第64―65 頁。
9.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八十九歲,三月望日,意臨《蘭亭序》卷。此件縱29.2 厘米,橫120.5 厘米,《石渠寶笈初編重華宮》著錄,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3《石渠寶笈》著錄。卷。素箋本??睢拔煳绱喝峦諘a缑鲿r年八十有九”。見 《文徵明書畫簡表》,第164 頁。
10.草書《蘭亭序》,無書寫年月,此作縱27 厘米,現藏婺源博物館。4以上十本為文氏傳世《蘭亭序》墨跡臨、寫本。《明文徵明墨跡選》中有其嘉靖三十三年正月五日(1554),甲寅,八十五歲,書《蘭亭序》。軸,紙本、烏絲欄,行書。末識“嘉靖甲寅春日書。徵明”。一九六一年見于上海博物館明四家書畫展。周道振認為非真跡。見《文徵明書畫簡表》,第143 頁。
這部分所列版本,均為除去上述傳世版本之外,而見于傳世文獻部分。但傳世明清文獻龐雜眾多,在此只能作拋磚引玉之舉,徹底爬梳、鑒別還有待時日。
1.嘉靖七年(1528),戊子,五十九歲,七月三日,行楷書《蘭亭序》金扇。5《書畫鑒影》著錄。金箋,行楷書。末識“戊子七月三日,徵明書”。見《文徵明書畫簡表》,第42 頁。
2.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六十三歲,臨《蘭亭序》,與唐寅正德改元春日墨畫圖合卷。6《石渠寶笈》著錄。宣德鏡光紙本。烏絲欄,小楷。末識“嘉靖壬辰三月廿六日,徵明戲臨”。與唐寅正德改元春日墨畫圖合卷。陳盟跋。見《文徵明書畫簡表》,第54 頁。
3.嘉靖十三年(1534),甲午,六十五歲,春日,臨“定武本”《蘭亭詩序》。
4.嘉靖十五年(1536),丙申,六十七歲,四月五日,書《蘭亭序》于往歲所作《蘭亭圖》上。7《湘管齋》著錄。卷末自識略云:“往歲為啟之補是圖,及今已三載,啟之復持來索書,不能辭,非欲爭勝于九逵。時嘉靖丙申四月五日,徵明識?!敝艿勒癜凑Z云:“蔡羽原書,至陳氏見此時已缺。”見周《文徵明書畫簡表》,第73 頁。
5.嘉靖十九年(1540),庚子,七十一歲,上巳日,書王羲之《蘭亭詩序》。
6.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七十二歲,四月五日,臨《蘭亭序》。8《明文徵仲書蘭亭敘真跡》印本。行書,末識“嘉靖辛丑四月五日,徵明臨”。見《文徵明書畫簡表》,第87 頁。
7.嘉靖二十一年(1542),壬寅,七十三歲,八月十日,為客作行書《蘭亭序》于仇英畫金箋扇面上。
8.嘉靖二十二年(1543),癸卯,七十四歲,四月十七日,為陸師道臨《蘭亭序》。9《六藝之一錄》《一角編》著錄。宣德鏡面紙本,為陸師道臨。有識,末款:“癸卯四月十七日,徵明記?!眳切⒏σ耘c《定武》兩拓及趙孟頫臨本合裝一冊,董其昌、周祖、朱之藩、朱宗吉、周二學跋。見《文徵明書畫簡表》,第95 頁。
9.嘉靖二十四年(1545),乙巳,七十六歲,八月二十一日,臨《蘭亭序》。10《穰梨館》著錄?!冻饘嵏府嬃壹毧瑑浴酚”?。紙本,末識“閑窗無事,戲書此紙,公瑕裝以為冊,真可笑也。嘉靖乙巳中秋后六日,徵明。時年七十又六”。周道振按語:“周天球以與蔡羽書《湘君》《湘夫人》、祝允明臨《黃庭經》、王寵臨《曹娥碑》、陸師道臨《麻姑仙壇記》、彭年書《洛神賦》合成六段,每段屬仇英繪圖于前,而自為之記。翁方綱跋。真跡?!币姟段尼缑鲿嫼啽怼?,第107 頁。
10.嘉靖三十六年(1557),丁巳,八十八歲,夏,草書《蘭亭序》于仇英畫軸。11《陶風樓》著錄。軸,絹本。書自“群賢畢至”至“亦足以暢敘幽情”。末識:“嘉靖丁巳夏月,題于選綠軒。徵明?!币姟段尼缑鲿嫼啽怼?,第158 頁。
11.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八十九歲,八月既望,烏絲欄行書《蘭亭序》與所畫《蘭亭修禊圖》合卷。12《穰梨館》《壯陶閣》著錄。卷。絹本,青綠設色。小楷識“嘉靖丁巳十月既望,長洲文徵明寫”。與后一年八月書《蘭亭敘》合卷。《壯陶閣》著錄?!秹烟臻w帖》刻本。書《蘭亭敘》,卷,碧絹本,烏絲欄。行書。末有自識,款“戊午八月既望,年八十有九矣。徵明”。與圖合卷。圖見八十八歲十月。見《文徵明書畫簡表》,第161 頁、第167 頁。
12.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八十九歲,九月十三日,臨《蘭亭序》。13《珊瑚網》《玄覽編》《墨緣匯觀》《詒晉齋集》《蘇齋題跋》著錄。卷。初為《定武蘭亭》肥本,有米芾題,趙孟頫跋,張仲壽兩跋。次趙孟頫臨本。次張仲壽臨本及自跋。更后徵明小楷長跋,有烏絲隔欄,末識“嘉靖戊午秋九月十有二日,文徵明書,時年八十有九”。后又臨《蘭亭敘》,末識“嘉靖戊午九月十有三日,文徵明臨,時年八十有九”。見《文徵明書畫簡表》,第167 頁。
13.臨《蘭亭敘》于仇英畫,無年月記載。14《聽凡樓》著錄。末自識,款“徵明識”。見《文徵明書畫簡表》,第273 頁。
14.臨《定武蘭亭》與圖合卷,無年月記載。15《石渠隨筆》著錄。在《文氏一門蘭亭圖卷》中。見《文徵明書畫簡表》,第273 頁。
文氏一生在朝為官時日不多,從嘉靖二年(1523,54 歲)到嘉靖五年(1526,57 歲)為翰林院待詔,其余時間都處于“優(yōu)游林下”的狀態(tài)。如果說54 歲前還忙于讀書應試,57 歲辭官歸隱之后,基本是蒙授、唱和式的文人生活。那么,其收藏、鑒賞、題跋活動則更多見于57 歲歸隱之后。
1.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四十八歲,四月二十七日,展閱玉枕蘭亭,作跋。16《寓意錄》著錄。為江陰蔡子木跋,末云:“正德十二年歲在丁丑四月廿又七日,時雨新霽,幾席生涼,展閱數四,意度閑遠,輒題數語。若源流之詳,更俟博雅君子。衡山文徵明書于停云館中。”見《文徵明書畫簡表》,第22—23 頁。按:據其玉枕蘭亭跋語,文氏曾經收藏一本《玉枕本》,不同于所跋本。
2.嘉靖九年(1530),庚寅。六十一歲,八月二日,為華夏跋五字損本《定武蘭亭》。17《郁氏記》著錄。為華夏跋。末識“嘉靖九年庚寅八月二日,文徵明識”。見《文徵明書畫簡表》,第48―49 頁。
3.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六十三歲,六月二十七日,跋《定武蘭亭》。18《珊瑚網》著錄。為華夏跋。末識“嘉靖十一年六月廿又七日,衡山文徵明識”。周道振按語云:“《郁氏記》著錄為庚寅八月,亦為華夏跋,已見前,豈另一本歟。識此待考?!币姟段尼缑鲿嫼啽怼?,第56 頁。
4.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八十七歲,二月四日,小楷跋米芾臨《蘭亭序》。19拓本。小楷。跋末識“嘉靖丙辰二月四日,長洲文徵明跋,時年八十有七”。后又記跋米芾臨《蘭亭敘》,《墨緣匯觀》著錄。后有文徵明、董其昌跋,文未載。見《文徵明書畫簡表》,第152 頁、第240 頁。
5.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八十九歲,九月十二日,小楷長跋《定武蘭亭》肥本。
6.丙辰春日,跋唐伯虎《蘭亭圖》,后有祝允明書《蘭亭記》。20丙辰在文徵明一生中有兩個,一為1496年弘治九年,文氏27 歲;一為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八十七歲。此處可能為1556年八十七歲,如果為1496年,那么文氏臨書《蘭亭序》的最早記載時間要提前到27 歲。
7.跋定武蘭亭,無年月記載。21《壯陶閣》著錄。羅天池跋云:“自龔子敬傳至沈石田、文徵仲、董文敏、陳仲醇、沈文恪、笪江上,最后歸高江村,各有跋語甚詳?!卑衔匆姟R姟段尼缑鲿嫼啽怼?,第237 頁。
8.題薛紹彭臨《蘭亭敘》,無年月記載。22《石渠寶笈》著錄。拖尾錢良祐記語一,倪瓚跋一,文徵明題識一。見《文徵明書畫簡表》,第240 頁。
由文氏的鑒藏、題跋,可見其主要收藏的目的在于學習。題跋也往往是書家書學觀念的自然流露,他在跋米芾臨禊帖中云:“元黃文獻公云:‘凡臨禊帖,得其貌者似優(yōu)孟之仿孫叔敖;得其意者,似魯男子之學柳下惠。米元章所作,貌不必同,意無少異,此其妙也?!颐坠孥E,諦玩之,真有合于文獻之論?!?3《中國書法全集·文徵明》,榮寶齋出版社,2000年,第266 頁。
文徵明主張學古不以形似為勝,而在于得到前人意蘊精神。其題《蘭亭序圖》云:“祝希哲書《蘭亭序》不下數本,余所見惟朱性甫孝廉、石民望文學二君所藏最佳。今又見此本,全法《爭座位帖》,而稍參以《圣教序》。希哲于古帖靡所不摹,而又縱橫如意,真書中之圣也。余見而心賞之,特為補圖。偶得趙松雪畫卷,精潤可愛,故行筆設色,一一宗之,不免效顰之誚。安能如希哲學書,師心匠意,前無古人也。嘉靖壬辰春二月廿五日,徵明識。”24《衡山仰之:吳門畫派之文徵明》,故宮出版社,2013年,第45 頁。
董其昌評文氏臨《蘭亭序》亦云:“徵仲不甚學《蘭亭》,而善學《蘭亭》,以其不相似?!?5水賚佑,《〈蘭亭序〉研究史料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年,第544—545 頁。反觀文氏書作,確實也是在氣韻精神上更勝一籌,尤其是小楷、行書。而點畫結體,則更多地體現其個人面貌與特征。
明代總體以帖學書風為主流,《蘭亭序》刊刻風氣很盛,產生了許多著名的版本,如東陽本、國學本、潁井本、潘妃本等,不一而足。與宋代不同,明代叢帖中往往也多有《蘭亭序》刻入。再者,明代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的臨本也較為盛行,無論墨跡與刻本都有傳世,學習《蘭亭序》的途徑比較多樣。
文徵明父子于明嘉靖十六年始(文徵明68 歲),前后跨度二十年,至嘉靖三十九年刊刻完成了大型匯刻叢帖《停云館帖》(文徵明90 歲)。據文獻記載,文氏父子刻《停云館帖》皆親自手書上石。其中刻入了薛紹彭《蘭亭序》臨本,后有危素跋。
薛氏父子因蓄《定武蘭亭》原石而為世所重,薛紹彭在宋時書名與米芾齊名,且以得古意著稱。觀其所書《蘭亭序》,正如危素所言:“然超越唐人,獨得二王筆意者,莫紹彭若也?!?6《停云館帖》(下),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386 頁。文氏父子不刻其他版本而唯獨將薛氏臨本刻入,其用意當在此無疑。
沈增植《寐叟題跋》中曾提到有兩本文氏所藏《蘭亭序》刻本,出于《停云集帖》外,一為重摹“定武本”之“褚摹本”;一為有文徵明十一行跋本。此兩本都為明刻,或都出自文氏之手。27同注25,第641 頁。
詹景鳳《詹東圖玄覽編》附錄記載,文徵明曾翻刻十三跋本,后來在云間潘氏處,非獨孤長老本。翻刻質量一般,氣骨存而顯生硬。
文氏父子刊刻《蘭亭序》,對自己學習《蘭亭序》,以及其周邊親朋好友、弟子師長學習師法,也創(chuàng)造了便利條件,對《蘭亭序》的傳播無形中起到了推動作用。況且,整個明代刊刻《蘭亭序》之風盛行,明代書風受《蘭亭序》影響可見一斑。
歷代傳世關于《蘭亭序》的繪畫作品,主要以“蕭翼賺蘭亭圖”“蘭亭雅集圖”兩種題材最為普遍?!笆捯碣嵦m亭圖”題材流行于宋以前,宋以后尤其是明代,多見“蘭亭雅集圖”題材。
文徵明傳世有關《蘭亭序》的繪畫作品,多為蘭亭雅集圖題材,這可能與當時的社會風尚不無關系。
1.嘉靖三年(1524),甲申,五十五歲,三月,畫《蘭亭修禊圖》并小楷十一行題其上。本幅縱140.3 厘米,橫73.2厘米,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2.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六十三歲,縱20.8 厘米,橫77.8 厘米,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3.嘉靖二十二年(1543),壬寅,七十三歲,《蘭亭修禊圖卷》并臨《蘭亭序》卷。金箋本設色,縱24.2 厘米,橫60.1 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1.嘉靖十五年(1536),丙申,六十七歲,四月五日,書《蘭亭序》于往歲所作《蘭亭圖》上。
2.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八十九歲,八月既望,烏絲欄行書《蘭亭序》與所畫《蘭亭修禊圖》合卷。
3.嘉靖十三年(1534),甲午,六十五歲,春日,素箋本設色《蘭亭修禊圖》。
4.嘉靖十九年(1540),庚子,七十一歲,青綠畫蘭亭修禊故事。
5.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六十六歲,三月既望《文衡山蘭亭圖軸》,絹本,縱三尺一寸二分,橫八寸五分,見于清梁廷枏《滕花亭書畫跋》卷三。28《藤花亭》著錄。軸,絹本。題“曲水蘭亭宴”五律一首,末識“嘉靖乙未三月既望,徵明識”。見《文徵明書畫簡表》,第69 頁。
6.嘉靖三十六年(1557),丁巳,八十八歲,十月既望,與后一年八月書《蘭亭序》合卷。
7.《蘭亭圖》,無年月記載。29《虛舟題跋》著錄。自謂原本趙孟頫。與祝允明書《蘭亭》合卷。見《文徵明書畫簡表》,第352 頁。
8.文徵明《蘭亭修禊圖》并書《蘭亭序》扇面,見沈德潛《沈歸愚詩文全集》。
明代中晚期造園風尚盛行,而且從奢華逐漸轉向淡雅,更側重于審美,將詩賦書畫融入其中,體現了文人名士追尋回歸自然純真的理想。當時即使是財富富裕者,也以營建清雅、儉素的園林來表現淡雅之風和士人棲逸之志。他們將政治上的抱負轉化為文化上的創(chuàng)造與寄托,從而使當時的園林文化發(fā)展呈興盛的態(tài)勢。
明代中晚期的文人,日常在雅致的園林中交游雅集,煮茶、品茗、鑒賞書畫、探討學術,又將這樣的美好場景流諸筆端,因此不僅造園活動興盛,畫園風氣也日益興盛。瀏覽明代中晚期畫史,不難發(fā)現雅集圖層出不窮,而《蘭亭雅集圖》更是普遍,很多畫家都有傳世作品。
更進一步觀察,《蘭亭雅集圖》所繪場景其實都與當時的雅集圖,甚至很多有人物活動的山水風景圖,十分相似,例如文徵明所繪《人日詩畫圖》《惠山茶會圖》《洛原草堂圖》等。因此,雅集題材在明代儼然成為表達文人士大夫向往的美好生活的化身,并且成為文人士大夫所喜聞樂見的繪畫題材。
正如單國強在〈文徵明《蘭亭修禊圖》與“蘭亭文化”〉一文中所論:“在修禊同時,還增添了彈阮、下棋、觀瀑、竹林閑話、策杖漫步等活動內容,以及童子汲水、煮茗的飲茶情節(jié),無疑是為了加強‘雅集’的性質和氛圍。因此,本圖選取的是‘蘭亭修禊’題材,表現的卻是明代已經形成的‘蘭亭文化’內涵,即集修禊、流觴、飲酒、作詩、書寫‘蘭亭’以及琴棋、品茗于一體,展現了明代以蘭亭修禊為形式的文人雅集活動?!?0單國強,〈文徵明《蘭亭修禊圖》與“蘭亭文化”〉,載《蘇州文博論叢》2014年總第5 輯,第111 頁。文氏對描繪《蘭亭修禊圖》的喜愛,無形中也促進了“蘭亭文化”的傳播與拓展。
除了上文所述與《蘭亭序》相關活動,其他相關雅舉也有不少,也都與蘭亭雅集、《蘭亭序》或蘭亭圖繪密切相關。
1.嘉靖三年(1524),甲申,五十五歲,十一月朔,書吳說跋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后又自跋。31《弇州續(xù)稿》《六硯齋》《石渠寶笈》著錄。書吳說跋后又自跋,末識“嘉靖十九年歲在庚子十一月朔,長洲文徵明書,時年七十又一”。 見周道振編著《文徵明書畫簡表》,第86 頁。
2.嘉靖十二年(1533),癸巳,六十四歲,十一月二十四日,行草書《蘭亭詩》,末楷書跋。32《明書匯石》刻本。行草書,末楷書識:“嘉靖十二年歲在癸巳十一月廿又四日書畢。是日乍寒,硯膠手皴,不能成字,徵明記?!苯垢f、劉恕跋。見《文徵明書畫簡表》,第62 頁。
3.嘉靖十九年(1540),庚子,七十一歲,十一月朔,書吳說跋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后又自跋。
4.約嘉靖二十八年(1549),己酉,八十歲,作《重修蘭亭記》,記述明代重修蘭亭之舉,贊揚了“考古尚賢”的雅舉。33已酉,查文徵明年譜可見有二:一為1491年(弘治二年),二十歲;一為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八十歲。以常理推之,當為后者?!豆沤癖肌分?,蘇州文氏家藏。在會稽。小楷大碑各一。文見集。見《文徵明書畫簡表》,第235 頁、第273 頁。
文徵明諸體兼長,而當以小楷為第一。文氏早年參加科舉,因為書寫不佳而受影響,后勤奮學習,終成一代大家。其小楷書受趙孟頫影響,后上溯“二王”,尤其對《黃庭經》《玉枕蘭亭》等功夫深厚(圖3)。
圖3 文徵明86 歲小楷《后赤壁賦》北京故宮博物院
目前見諸記載最早的文氏與《蘭亭序》相關的事跡是其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48 歲)四月二十七日,文徵明展閱玉枕蘭亭并作跋之事。跋文為:
《玉枕蘭亭》,相傳褚河南、歐率更縮而入石者。按桑世昌《蘭亭考》,備著傳刻本末,所疏不下百本。而畢少董所藏至三百本,并不言《玉枕》,疑是近世所為。柳文肅云:“賈魏公家數本,如《玉枕》則是以燈影縮而小之?!必M此刻即始于秋壑耶?又秋壑使其客廖瑩中參校諸本,擇其精者,命婺工王用和刻于悅生堂,經年乃就,特補勇爵酬之,所謂《悅生蘭亭》也。今世亦罕得其本,余僅一見于沈石田家,精妙不減《定武》。此《玉枕》本有秋壑印及右軍像,而刻拓亦精,豈亦出用和之手耶?余嘗收得一本,與此稍異,蓋又別刻也。楊文貞云:“《玉枕蘭亭》有二:一在南京火藥劉家,一在紹興府?!倍窠圆淮妫恢c此本及余所藏本同異,要皆不易得矣。34《文待詔題跋》,“題玉枕蘭亭”條,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第22 頁。
《玉枕蘭亭》在明清之際,多為書家作為小楷范本臨摹效仿,對當時的小楷藝術有較大影響,文徵明就是典型的案例。
文氏早年小楷書《致吳參政十札冊》(35 歲至55 歲間所書),隱隱有趙孟頫小楷影子,但用筆較為單一,提按變化少,結體中宮緊收,有規(guī)規(guī)于相似之嫌(圖4)。至嘉靖戊戌(69 歲)所書《常清靜經老子傳冊》,則結體、用筆大有不同,且與《蘭亭序》有異曲同工之妙(圖5)。結體自然得體,中宮放松,與褚遂良《大字陰符經》相似。用筆細膩多變,提按變化明顯。晚年嘉靖戊午(89 歲)《補書蘇軾前赤壁賦卷小楷跋》,則老筆橫批,結體更為隨意放松,用筆提按、輕重變化更大(圖6)。其受“二王”書風之影響,尤其《蘭亭序》之影響,可見一斑。
圖4 文徵明小楷《致吳參政十札》冊北京故宮博物院(局部)
圖5 文徵明小楷《常清凈經老子傳》冊天津藝術博物館
圖6 文徵明《補書蘇軾前赤壁賦小楷跋》臺北故宮博物院
文氏書法,早年受沈周、吳寬、李應禎影響最多,而以受李氏影響為最深。因為文氏從沈周學畫,從吳寬學文,從李應禎學書。沈周書法師法黃庭堅,吳寬則師法蘇東坡。李應禎傳世作品不多見,從手札書法來看,屬于取法“二王”一脈書風,細膩典雅。
文氏書風在京任職期間(53 歲至57 歲)已初具規(guī)模,但辭官歸隱之后三十多年,全身心投入書畫、文學創(chuàng)作與授徒之中,臨摹學習更加投入,書畫創(chuàng)作無論數量、質量都與前期不可相提并論。而傳世所見臨摹《蘭亭序》真跡,或者文獻記載臨摹《蘭亭序》等史料,多為其辭官歸隱后所為。因此,可以說他的中、晚年書風,無論小楷、行書受《蘭亭序》的影響更深(圖7)。
圖7 文徵明90 歲行書《張一川小傳》冊天津博物館
文徵明辭官歸隱之時,祝允明剛剛病故,而沈周、唐寅、吳寬、王鏊、都穆、徐禎卿等也已先后離世,因此,文徵明返回吳中時,事實上成為當時吳門書畫文藝圈中的盟主。此后,居家唱和、教授書畫詩文長達三十余年,弟子門人無數,最有代表性的有文彭、文嘉、文震孟、陸治、周天球、王世貞等人,其書風取向無疑對當時幾代書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