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娟
胃潰瘍在臨床消化道疾病中較為常見,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復雜,吸煙、胃蛋白酶及胃酸增多、Hp 感染、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濫用等因素均可誘發(fā)該病。其中,Hp 感染主導誘發(fā)的胃潰瘍被稱作Hp 相關性胃潰瘍[1]。Hp 不僅會損傷胃黏膜,還對胃酸分泌有一定促進作用,進一步加重病情,故清除Hp 為治療該病的重點[2]。清除Hp 使胃潰瘍從一種慢性、反復發(fā)作的疾病轉變?yōu)橐环N可治愈的疾病。以往臨床治療該病主要采用三聯(lián)療法治療,即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加兩種抗生素。但是,隨著抗生素濫用,Hp 耐藥性不斷增加,三聯(lián)療法治療無法獲得滿意的結果。而近些年,以三聯(lián)療法為基礎,加用一種鉍劑作為胃黏膜保護劑的四聯(lián)療法逐漸在該病的臨床治療中受到重視,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诖?本研究旨在探討四聯(lián)療法對Hp相關性胃潰瘍胃黏膜愈合及Hp 清除率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本院就診的64 例Hp 相關性胃潰瘍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2 例。觀察組男16 例,女16 例;年齡33~59 歲,平均年齡(45.27±4.59)歲;病程1~8 年,平均病程(3.21±1.61)年。對照組男17 例,女15 例;年齡32~57 歲,平均年齡(45.29±4.44)歲;病程1~7 年,平均病程(3.20±1.2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學標準,且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結合實驗室及胃鏡檢查結果與患者臨床癥狀確診胃潰瘍,經14C 呼氣試驗測定為Hp 感染;②患者及家屬已知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肝腎功能正常。
1.2.2 排除標準 ①過敏體質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③存在其他嚴重消化道疾病;④存在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巨細胞病毒感染、淋巴瘤等;⑤入組前1 個月內接受過相關治療。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三聯(lián)療法治療:口服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商品名:雨田青,珠海潤都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28,規(guī)格:10 mg),20 mg/次,2 次/d;口服呋喃唑酮片(山西云鵬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3937,規(guī)格:0.1 g),0.1 g/次,2 次/d;口服阿莫西林膠囊(哈藥集團制藥總廠,國藥準字H23020932,規(guī)格:0.25 g),1.0 g/次,2 次/d,連續(xù)治療14 d;14 d后口服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20 mg/次,1 次/d,連續(xù)治療6 周。
1.3.2 觀察組 采用四聯(lián)療法治療,其中雷貝拉唑、呋喃唑酮及阿莫西林用藥方案與對照組一致,在此基礎上,加用枸櫞酸鉍鉀膠囊(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10920098,規(guī)格:0.3 g,含鉍110 mg)治療,0.6 g/次,2 次/d,于早餐前半小時及睡前口服,連續(xù)治療14 d;14 d 后口服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20 mg/次,1 次/d,連續(xù)治療6 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胃黏膜愈合情況,統(tǒng)計兩組患者胃黏膜愈合時間:于治療2 個月后,對兩組進行胃鏡檢查,觀察患者胃黏膜愈合程度。療效判定標準參照《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3],①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除,胃鏡檢查潰瘍愈合,進入瘢痕期;②好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減輕,胃鏡檢查潰瘍縮小>50%;③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胃鏡檢查潰瘍未見明顯縮小??傆行?(治愈+好轉)/總例數×100%。比較兩組Hp 清除率,于治療2 個月后,統(tǒng)一對患者進行14C 尿素呼氣試驗,以檢測結果為陰性確定為Hp 清除,并做好相關記錄。Hp 清除率=Hp 陰性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胃黏膜愈合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胃黏膜愈合時間為(35.61±4.72)d,短于對照組的(38.44±4.83)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371,P=0.021<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胃黏膜愈合效果比較 [n(%)]
2.2 兩組Hp 清除率比較 治療2 個月后,觀察組Hp清除率為87.50%(28/32),高于對照組的65.63%(21/3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67,P=0.039<0.05)。
胃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常見類型之一,指發(fā)生于胃內壁的潰瘍,病變可達黏膜肌層或達更深層次,臨床表現為反復或周期性發(fā)作的上腹痛,還可伴有消化不良、惡心嘔吐、胃脹噯氣、黑便等。該病在嚴重損害患者身心健康的同時也給其日常生活帶來諸多限制,使患者生活質量明顯下降,故及時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療意義重大。
雷貝拉唑是一種效果確切、持久穩(wěn)定、安全性較好的質子泵抑制劑,在聯(lián)合用藥治療方案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治療胃潰瘍的作用機制主要為通過抑制胃酸分泌控制病情,有助于促進胃黏膜愈合。同時雷貝拉唑還能夠調節(jié)胃內環(huán)境,將Hp 維持在易于殺滅的繁殖狀態(tài),從而顯著增強聯(lián)合用藥中抗生素的殺菌作用,增強Hp 清除效果。阿莫西林和呋喃唑酮均為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抗生素,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其中阿莫西林屬于青霉素類,通過抑制轉肽酶活性切斷菌體建造細胞壁的途徑,引起菌體死亡;而呋喃唑酮屬于硝基呋喃類抗菌藥,通過干擾氧化還原酶阻斷Hp 代謝。二者殺滅Hp 作用機制不同,協(xié)同用藥效果更加顯著。此外,阿莫西林在酸性條件下穩(wěn)定,并具有較強的穿透細胞壁的能力,而呋喃唑酮還具有增強胃黏膜多巴胺活性的作用,能夠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起到保護胃黏膜的作用[4,5]。因此,三聯(lián)療法治療Hp 相關性胃潰瘍可以起到一定效果。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胃黏膜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 個月后,觀察組Hp 清除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述表明,與三聯(lián)療法相比,四聯(lián)療法對Hp 相關性胃潰瘍患者胃黏膜愈合效果更加顯著,能夠明顯縮短胃黏膜愈合時間,提升治療有效率及Hp 清除率。分析其原因在于,四聯(lián)療法中加用了鉍劑作為胃黏膜保護劑。枸櫞酸鉍鉀能夠在潰瘍基底肉芽組織或損傷處表面沉淀為氧化鉍膠體,形成一層保護性的、堅固的薄膜,從而起到隔絕胃酸、酶的作用,并減輕其與食物等對潰瘍黏膜的侵蝕損害,促進潰瘍組織的修復和愈合,還能夠改變胃黏液成分,促進碳酸氫鹽和黏液分泌,防止黏液糖蛋白被分解,改善胃黏膜血流,增加胃黏膜屏障能力,有利于胃黏膜愈合。此外,枸櫞酸鉍鉀能夠延緩Hp 對抗菌藥耐藥性產生,從而彌補三聯(lián)療法的不足,增強治療效果[6]。
綜上所述,四聯(lián)療法應用于Hp 相關性胃潰瘍患者能夠有效促進胃黏膜愈合,進一步提升臨床治療有效率及Hp 清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