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娟
本工程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學園路57號,規(guī)劃辦學規(guī)模學生360 人,用地面積6405.5m2,總建筑面積約 5910m2。用地為長方形,南北長約90m,東西寬約75m,地塊東臨一片低矮民居,南臨規(guī)劃路,西臨城市路——學園路,北臨多層住宅區(qū)。
(1)福州幼師附屬第一幼兒園歷史悠久,經百年歲月變遷,幼兒園現(xiàn)已成長為一所引領全省和輻射全國的研究型、示范性、全日制實驗幼兒園,是福建省首批“福建省示范性幼兒園”。
在建筑外部形象上,通過詳細了解幼兒園的歷史與現(xiàn)狀,得出“歷史與現(xiàn)代的融合”為主要指導思想,從1915 年福州地區(qū)具有民國時代風格建筑入手,結合現(xiàn)代幼兒園建筑特點,打造出既能呈現(xiàn)悠久歷史記憶,又完美體現(xiàn)現(xiàn)代幼兒教育思想對幼兒園建筑要求的新形象。
(2)幼兒園是國家培養(yǎng)一代新人的重要基礎設施,對大多數人而言,在幼兒園里接受系統(tǒng)、科學的教育是邁入終身教育的第一步。人的許多行為習慣都是從小養(yǎng)成的,這就需要幼兒園擁有一個合適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建筑環(huán)境。而作為一個具有領頭示范功能的幼兒園,它更需要有突破及挑戰(zhàn),在建筑空間上,提供更多變化有趣的共享空間,滿足幼兒生理、心理及行為特征的要求。
(3)本項目地處城市老城區(qū),周邊交通及建筑環(huán)境空間都較為擁堵,項目占地不充裕,場地內有保留教學樓位及場地、樹木,園區(qū)要求容納人數多,設計需爭取在局限的空間里創(chuàng)造出自然豐富多樣的活動空間,讓孩子們在園區(qū)內度過健康快樂時光。
環(huán)境是幼兒教育的重要資源,幼兒在環(huán)境中得到自主的發(fā)展。兒童對空間的認知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3 歲~ 4 歲):屬于觀察空間的理論階段。幼兒對空間的認知具有觀察力,根據參照物體的水平與垂直方向,從里到外的觀察周圍所處的環(huán)境事物 。
第二階段(4 歲~ 5 歲):屬于感知階段。幼兒在空間中會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對空間構成要素信息進行收集,通過移動、觸摸、推倒、鉆進狹小空間等行為來感知環(huán)境 。
第三階段(5 歲~ 6 歲):屬于自主的操作階段。幼兒發(fā)揮思維的創(chuàng)造力,根據幼兒的獨處與交流的心理特征,會改變自身的領域空間賦予新的功能[1]。
幼兒通過互動模式認知周圍的環(huán)境,在互動的情境下把個體與他人聯(lián)系起來,在合作活動中采用“抽象化的元素”來表達造型本身的形式美感,形成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互動交往的復合空間[2]。
在項目設計中,提出為幼兒提供有準備的環(huán)境教育的設計理念,努力為幼兒提供有準備的真實社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模擬。
幼兒園的設計規(guī)范要求及日常裝修細節(jié)設計均在多方面要求保證安全,但并不等于要對孩子過度保護,老師和孩子能做的是在第一次受傷后,共同學習如何去避免下一次受傷。畢竟,出了幼兒園,外面的世界還很大,有更多更危險的地方,孩子們總要學習去面對這一切,每個人都是跌跌撞撞著長大的。
創(chuàng)造出富有變化、有挑戰(zhàn)性、開拓性的活動空間,讓孩子們在其中體驗自然,探索新世界,與小伙伴們一同學習成長。
場地略為長方形,新建教學樓沿基地北側布置,各層通過連廊與保留教學樓相連接形成完整有趣的內部流線及協(xié)調統(tǒng)一的建筑外觀??傮w上建筑沿基地北側和東側布置,所有幼兒活動用房均為南向布置,做到最為有利的日照和采光通風條件。幼兒室外活動場地呈“L”型沿基地西南面環(huán)抱建筑。
場地布局順應本區(qū)塊的城市肌理延展,將綠地留在道路交角處,不會對周邊空間產生壓迫感,營造良好的城市空間環(huán)境。
3.1.1 自然體驗
將場地內的大榕樹與建筑入口空間場地結合設計,形成一個開放的大廣場,當陽光透過枝葉,斑斑點點的灑在樹下青磚廣場上,廣場上嬉戲的孩子們,是童年光陰故事里的模樣。
大樹邊還設計了小水溝圍繞著的小菜園,是小朋友們早上到園最喜歡去的地方,可以讓孩子們觀察到植物的自然生長的過程。
3.1.2 感受四季
建筑與北側住宅退讓了近20m 的距離,保證了住宅區(qū)的日照,利用兩排建筑之間的空間場地,借住宅區(qū)臨紅線的一排玉蘭花大樹,設置了一條30m 的獨特風景跑道,跑道上,春有細雨、夏有花香、秋有落葉、冬有暖陽,還有四季都可以盡情奔跑的孩子們。同時,充分利用跑道,在不同的使用時間段里將其兼做后勤車道。
3.1.3 奔跑與探索
場地南向是一大片的草地,邊上保留著原有的一排芒果樹。讓樹木和草地一起經歷四季,讓落葉隨風飄落在草地上,讓奔跑的孩子們看見草木枯榮,也是一種對自然規(guī)律的學習。草地靠西側結合地下室的疏散樓梯設置迷宮、體育活動架等,增強場地體驗感并可以激發(fā)孩子們的探索精神。
3.1.4 靜謐的一角
由于建筑從一幢成為兩幢,從兩幢成為群體,或是由于平面布置上有復雜的凹凸,那么建筑外部存在的空間就容易成為積極空間。本項目新建教學樓與原有教學樓通過連廊連接,形成轉角關系,為原本略顯單調的建筑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外輪廓變化,且構建了豐富積極的外部空間[3]。
利用樓與連廊構建出豐富積極的外部空間,結合鄰近教師餐廳及教師辦公室,營造出相對獨立屬于老師們的戶外場地空間,在孩子們午休的時段,有一個室外場所,可以放松地曬曬太陽喝喝咖啡,為下午的工作補充好精力體能。
本項目致力于創(chuàng)造出一個可以肆意奔跑、充滿趣味性和開拓性的幼兒園,不僅只是設計室外場地來創(chuàng)造豐富空間,也在探索室內空間的更多可能性,做出一些突破。
3.2.1 豐富變化的半開放空間
福州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熱冬暖、春潮秋爽,陽光充足。半開放的室內空間,如走廊、連廊、陽臺等在通風、采光、空間趣味性等各方面均比室內空間更適用于孩子們的行為活動,所以本項目將合理控制活動室寢室等室內活動場所面積,在有限的面積里爭取更多的面積可以做成寬敞的走廊、連廊、共享廳還有寬敞可適當停留玩耍的樓梯空間。如新建教學樓北向的每一層走廊,都將寬度做到近3m,寬寬敞敞的大長廊,在炎熱的或下雨的天氣,也一樣滿足孩子們奔跑的熱情,并且和場地里的跑道相呼應。
連接新舊教學樓的寬敞連廊兩側,設置成繪畫墻,可供孩子們停留、畫畫、涂鴉,寬敞的樓梯空間,采用柔性地面鋪設,不阻止孩子們在樓梯上停留玩耍,同時讓孩子們體驗垂直變化的空間。
3.2.2 落雨的天井
在人們的印象中,孩子們總是遠離風雨之外被保護得很周全,下雨天的室外活動總是不被允許的。設計特意保留了原建筑的天井,并將屋頂打開成為一個露天天井,在天井下方設計小庭院,大雨時分,可以感受雨水落在小庭院里的嘩啦聲,也可以感受雨絲微微飄進共享廳,雨停后,小庭院的池子里蓄滿雨水,又將成為孩子們嬉戲的小樂園,充分讓孩子們感受大自然不同天氣的奇妙之處。
3.2.3 教師空間
在大部分的幼兒園設計里,人們總是很仔細地照顧孩子們的感受,研究他們的需求,努力為他們提供各類室內外活動空間,但本項目一樣認真研究并照顧到園內工作者的需求,也為他們提供舒適、愉悅的工作環(huán)境。
除了隨同幼兒活動用房同層設置的辦公室及小會議室,在建筑四層樓還統(tǒng)一設置了辦公室、研討室、會議室等一系列的工作場所,它們與幼兒活動場所適當分區(qū),相對安靜,同時充分利用建筑的退臺,設置屋頂的休閑平臺,多花樣的空間體驗,能給老師們提供愉悅的工作環(huán)境。
3.2.4 靈活的小空間
保留下原門衛(wèi)建筑,將其適當改建,把晨檢入園這部分建筑功能空間移到此處,與孩子們日?;顒涌臻g做適當的分離,不僅豐富了建筑布局與流線體驗,也為功能的適當調整變化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如在當下的疫情防控期間,晨檢空間的獨立設置,將完美轉換為防疫的第一道防護空間,增強安全保障。
3.2.5 建筑立面與格柵
建筑南向的所有用房盡量采用大面積的窗戶,保證充足天然的采光,但考慮到福州夏季炎熱的天氣,在窗戶外統(tǒng)一設計了遮陽百葉,既能有效遮擋強烈的日光照射,又保持了良好的通風,百葉結合場地里年久的大榕樹做整體造型設計,在外立面上形成靈動的視覺效果,又給室內帶來豐富多變的光影效果,且與建筑整體風格色調統(tǒng)一協(xié)調。
隨著國家對三胎政策的實施推進,且當下社會對教育環(huán)境訴求的日漸提高,幼兒園作為學前第一場所,必須做到更好,不僅僅是師資力量的提升,建筑空間環(huán)境也需要有新的進步,適應當代兒童身心發(fā)展需求。作為一名建筑設計工作者,希望能一直保持初心,堅持從孩子們的需求和感受出發(fā),設計創(chuàng)造良好的建筑空間場所,讓其能體驗各種環(huán)境,并能從中學習,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