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力銘
(南昌大學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會同國務院共同發(fā)出《關于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通知》,掃黑除惡專項運動在全國正式開展。2009年最高法、最高檢和公安部聯(lián)合出臺的《辦理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案件座談會紀要》中首次明確了惡勢力的含義。2018年《指導意見》在2009年會議紀要的基礎上對惡勢力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首先在為非作惡后增加欺壓百姓這一特征,其次將糾集者和骨干成員相對固定刪減為糾集者相對固定,降低了惡勢力的認定門檻,符合掃黑除惡的政策指導。在2019年出臺的《關于辦理惡勢力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認定惡勢力包含:惡勢力犯罪團伙、惡勢力犯罪集團。該意見指出:“惡勢力,是指經(jīng)常糾集在一起,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在一定區(qū)域或者行業(yè)內(nèi)多次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為非作惡,欺壓百姓,擾亂經(jīng)濟、社會生活秩序,造成較為惡劣的社會影響,但尚未形成黑社會性質組織的違法犯罪組織?!?/p>
惡勢力犯罪首先從字面意思來進行理解?!皭骸睂V笁牡牟缓玫模鄬τ诤檬欠戳x詞,其手段是惡、目的也是惡。既采用暴力、威脅等手段也采用包括軟暴力在內(nèi)的其他方法,目的是為非作惡、欺壓百姓。而“勢力”其可以拆分成為“勢”和“力”。勢要求權勢和勢力,因此惡勢力不僅要求形成了權勢,也要求有一定的規(guī)模和組織。因此《指導意見》認定,擁有三人以上成員且糾集者相對固定的犯罪組織為惡勢力犯罪。因為根據(jù)以往的理解和司法解釋三人才能形成一定的勢力,這就要求惡勢力有一定的組織性,即惡勢力的成員最少為三人。目前學術界對于惡勢力多次實施違法犯罪的成員的定義存在不同的觀點,首先《指導意見》指出:“包括糾集者在內(nèi),至少應有兩名相同的成員多次參與實施違法犯罪活動?!币虼岁P于兩名相同的成員實踐中有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該兩名相同的成員是指任意的兩名成員,而有的人認為該兩名相同的成員是指包括一名糾集者在內(nèi),即一名以上糾集者再加其他成員。筆者在這里認為應當是任意兩名人員而不必要求是包含糾集者在內(nèi)再加上另一成員。第一,現(xiàn)階段惡勢力犯罪團伙多種多樣,不排除有的犯罪團伙存在輪流坐莊的情況,如果將惡勢力的多次糾集嚴格限縮為必須有一名糾集者的話則不利于打擊犯罪,如果某惡勢力組織內(nèi)部成員一人組織一次犯罪活動,則按照剛才的第二種觀點則無法將該團伙認定為惡勢力。第二,《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經(jīng)常聚集在一起是指:包括糾集者在內(nèi),至少應有兩名相同的成員多次參與實施違法犯罪活動。即除開糾集者不算還應有任意兩名相同的成員,因此加上糾集者一共有三人,包括糾集者在內(nèi)還應有任意兩名相同的人員才構成經(jīng)常聚集在一起。因此,惡勢力的組織性要求成員有三人以上,組織的糾集者相對固定。
惡勢力的“惡”則體現(xiàn)了其手段的惡性,即惡勢力犯罪的第二個特性行為的違法性或者暴力性,為惡勢力的行為方式。《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惡勢力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多次實施違法犯罪活動,欺壓百姓為非作惡”。其也指出了七種暴力行為,主要有:強迫交易、故意傷害、非法拘禁、敲詐勒索、故意毀壞財物、聚眾斗毆、尋釁滋事七種暴力行為。但是關于《指導意見》指出的這七種犯罪,何榮光教授認為,惡勢力犯罪應當指的是這七類犯罪加上欺壓百姓這一特征,兩個條件應當同時滿足[1]。但是筆者認為,對于惡勢力犯罪不應僅僅局限于《指導意見》所列明的上述七種犯罪。實踐中,犯罪手段千變?nèi)f化,《指導意見》并不能列明所有的犯罪手法,因此關于惡勢力犯罪不能僅僅只抓住這七種犯罪而應當緊緊抓住暴力、威脅等手段,并結合欺壓百姓,為非作惡的結果就應認定兩惡勢力犯罪。相比較暴力行為而言,軟暴力在惡勢力犯罪中也層出不窮。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有些惡勢力犯罪團伙并沒有采用暴力手段,而是采用了靜坐、堵路等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手段,即相對于硬暴力而言的軟暴力。但是關于惡勢力的軟暴力犯罪,在學術界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軟暴力應以暴力行為隨時付諸實踐為后盾;另一種則強調,軟暴力無須以暴力性手段為基礎,也無須以暴力隨時付諸實際為條件。[2]筆者較為認同第二種觀點,即軟暴力和暴力行為兩者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地位。首先根據(jù)《辦理“軟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3]中指出了四種軟暴力的行為特點,即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利,足以使得他人產(chǎn)生恐懼心理和暴力行為有實現(xiàn)的可能的。其中暴力行為有實現(xiàn)的可能僅僅和其他三種情況一樣,即該意見沒有明確的表達暴力行為要有實現(xiàn)的可能。因此只要行為人實施的行為干擾到了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或者使他人產(chǎn)生了恐懼心理,一樣可以認定為惡勢力犯罪的違法行為。
惡勢力犯罪的第三個特點是危害性,危害性是惡勢力犯罪的本質屬性?!吨笇б庖姟分赋觯骸盀榉亲鲪海蹓喊傩?,擾亂經(jīng)濟、社會生活秩序,造成較為惡劣的社會影響”。需要注意的是,實踐中往往有的惡勢力犯罪團伙僅僅只是針對其他惡勢力犯罪團伙實施違法犯罪活動,俗稱“搶地盤”“火并”,該行為并未傷及無辜的百姓,這種情況算不算欺壓百姓,該行為是否應當定性為惡勢力犯罪?筆者認為,針對上述情形,應當將該行為認定為惡勢力犯罪。有的學者認為雖然現(xiàn)階段沒有欺壓百姓,但是隨著其不斷地發(fā)展壯大必然會對人民群眾的人身權利、財產(chǎn)權利造成侵害,因此應當認定為惡勢力犯罪。[4]雖然筆者贊同將該“火并”行為歸類為惡勢力犯罪,但是并不贊同此種解釋,因為刑法不能懲罰未來可能發(fā)生的犯罪,法律所懲罰的犯罪應是已經(jīng)發(fā)生的而不是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因此此種解釋違反了刑法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因此該行為認定為惡勢力犯罪應是建立在該“火并”行為給當?shù)匕傩盏纳顜砹丝謶值男睦?,破壞了人民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基礎之上,而且此種解釋也符合《指導意見》表述的擾亂社會生活秩序。
《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中規(guī)定了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該犯罪包含了: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的行為,組織性、經(jīng)濟性、行為性和非法控制性為黑社會性質組織所具備的明顯犯罪特性。第一組織性:黑社會性質組織人數(shù)較多,且往往是較為穩(wěn)定的犯罪組織,即有明確的組織者、領導者,同時骨干成員基本固定。第二經(jīng)濟性:黑社會性質組織所獲得的經(jīng)濟利益,往往是通過有組織的實施違法犯罪活動或者其他非法手段獲取的,因此黑社會性質組織,都具有一定的經(jīng)濟實力,并且利用該違法所得繼續(xù)支持組織的發(fā)展。第三行為性:暴力、威脅等手段是黑社會性質組織的主要行為表現(xiàn)。并以嚴密的分工為其載體,有計劃性的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為非作惡嚴重損害群眾的合法權益。第四非法控制性:黑社會性質組織通過實施違法犯罪活動,在一定區(qū)域或者一定行業(yè)形成自身的黑規(guī)則,用以對抗合法規(guī)則,進而導致社會生活秩序受到破壞。
這四個特性中,組織性是最為基礎的特性,通過條文的表述即可看出,首先要求要有一定的組織,且組織性是黑社會性質組織其他三種特性的前提條件。其次,組織要求較為苛刻,要求組織中有明確的組織者、領導者以及基本固定的骨干成員。第二個特點為經(jīng)濟性,經(jīng)濟是支撐黑社會組織發(fā)展的基本條件。黑社會性質組織往往通過違法暴力行為獲得金錢,又利用金錢壯大組織,并如此循環(huán)往復。第三個特性是行為性,行為性專指對行為手段的規(guī)定,通俗的方式主要為暴力、威脅等手段,并有計劃性的多次實施違法犯罪活動。但是,有一點需要指出,暴力脅迫是主要手段,但是也不能排除使用暴力之外的其他手段。第四個特性為非法控制特性。該特性是認定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核心特性,是其他三個特性的集中表現(xiàn),所以非法控制特性也是該犯罪組織發(fā)展到最后階段才具備的能力,即一個黑社會性質組織是否具備了非法控制特性是認定其組織是否成立的標志。非法控制其字面意思就是支配和控制,到達對一定空間的支配地位。因此在認定非法控制時可以參照以下三點:第一,是否干擾了當?shù)氐慕?jīng)濟和社會生活秩序;第二,是否對該行業(yè)形成了壟斷地位或者支配地位;第三,是否干擾了當?shù)馗餍袠I(yè)管理部門的運營或者管理。
明確界定惡勢力犯罪和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概念,需要嚴格把握相關法律規(guī)定。首先,惡勢力犯罪相比較黑社會性質組織而言,其組織聯(lián)系相對松散且隨意,不要求有骨干只需擁有首要分子和重要成員即可認定為惡勢力犯罪。與之相反,具有明確的組織體系才能被認定為黑社會性質組織。其內(nèi)部不僅有組織者、領導者、骨干成員而且有復雜的內(nèi)部分工,具有嚴格的等級劃分,有些黑社會性質組織甚至形成了“家規(guī)”等條例。但是不排除部分惡勢力在組織外觀上已經(jīng)與黑社會性質組織具有了高度相似性。
其次,根據(jù)刑法規(guī)定,利用違法犯罪活動獲得的不義之財支持組織發(fā)展的犯罪組織為黑社會性質組織,而惡勢力犯罪卻無此要求。因此如前所述,如果一個犯罪組織的發(fā)展,并非利用違法犯罪所得來支撐并推動組織的進一步發(fā)展的,不應定性為黑社會性質組織。同時經(jīng)濟性雖說在《指導意見》中對于惡勢力犯罪沒有列舉,但是因為惡勢力犯罪是黑社會犯罪的雛形,實踐中也有大量的惡勢力為了經(jīng)濟利益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筆者認為,其區(qū)別主要在于,黑社會性質組織其所獲得經(jīng)濟利益是為了發(fā)展自身的組織,惡勢力犯罪的經(jīng)濟利益可能更加追求眼前的利益,即“不為未來,只為今朝”。且黑社會性質往往會借用合法身份來進行掩護,而惡勢力犯罪集團大多明目張膽地使用暴力。
但是筆者認為,上述兩種特性進行區(qū)分效果并不明顯。例如組織性,前述所說黑社會性質組織相對于惡勢力犯罪集團來說,內(nèi)部聯(lián)系更為緊密,分工更加明確,但是現(xiàn)實中犯罪手段層出不窮,黑社會中懂得規(guī)避法律的人也大有人在。有的學者曾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的內(nèi)部關系進行劃分,其中有種名稱為“組織型犯罪網(wǎng)絡”的類型,該類型中的成員聯(lián)系較為松散,在該類型中,存在一些管理型個體,各個部分合作并不緊密。[5]因此,通過分析惡勢力犯罪組織和黑社會性質組織中的組織性與經(jīng)濟性特征,筆者發(fā)現(xiàn),上述兩種特征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帶,在實踐中可能會造成區(qū)分不能的情形,所以筆者認為,厘清惡勢力犯罪和黑社會性質組織區(qū)別的關鍵在于,把控非法控制和重大影響這一區(qū)別,即危害性這一特征。
而在把握非法控制和重大影響時,應當主要區(qū)分以下四個方面。第一,非法控制是指對合法管理的沖擊和替代。雖然惡勢力犯罪集團也會對合法的行業(yè)產(chǎn)生沖擊和影響,但是遠遠達不到干擾社會正常秩序的地步,因此,相比重大影響而言,非法控制性表現(xiàn)的更具對抗性,即對合法的社會秩序的對抗。第二,非法控制特性要求對該區(qū)域實行壟斷或控制,因此,黑社會性質組織的非法控制特性,又為排他性的經(jīng)營,而惡勢力犯罪則無此要求。第三,非法控制和重大影響的區(qū)別在于時間的長短上,如果對合法的社會秩序產(chǎn)生影響,但是有關部門能夠及時制止的,或者尚未達到一定程度,僅僅是給百姓造成了一定麻煩的,不能認定為黑社會性質組織,但是如果行為較為惡劣,則可以認定為惡勢力犯罪。第四,惡勢力使用暴力的手段來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時候,更多的目的是傳播兇名,為了實現(xiàn)眼前的利益;而黑社會性質組織的非法控制則更多的是為了未來組織的發(fā)展,進而實現(xiàn)對一定區(qū)域的控制。
黑惡勢力犯罪給我國社會經(jīng)濟生活帶來了嚴重危害,對于黑惡勢力犯罪的打擊不能因掃黑除惡工作的結束而結束。相反因惡勢力犯罪的特殊性,倘若其轉變?yōu)楹谏鐣再|組織,則會給社會和人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危害。2020年是建立健全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長效機制取得壓倒性勝利的一年,因此,在當前的刑事政策下,嚴格把握惡勢力犯罪的認定,厘清其與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界限,并在司法實踐中,做到對于惡勢力犯罪與黑社會性質組織的進行準確的區(qū)分,做到不枉不縱。這樣,才能更好地建立健全長效機制,進而精準地打擊黑惡勢力犯罪。